正文 第八章 牧草栽培技術(一)(1 / 3)

第一節豆科牧草

一、百脈根

百脈根又名牛角草、鳥足豆、五葉草。百脈根原產於歐、亞兩洲的溫暖地帶,現廣泛分布於歐、亞、北美、大洋洲等地,其中以歐洲地中海地區最多。我國華南、華北、西南、西北均有栽培,雲南、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地有野生百脈根分布,浙江近年來從加拿大引進裏奧和邁瑞伯品種,表現出良好的生長性能。

(一)特征特性

百脈根為豆科百脈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可生長6~7年。直根係,主根粗壯,入土不深,側根多而發達,主要分布在30~60cm土層中。根能生新枝,莖枝叢生,無明顯主莖,莖長30~80cm,纖細柔軟,光滑無毛,多呈匍匐狀生長,草叢半直立。葉為三出複葉,小葉卵形或倒卵形,著生於葉柄頂端,兩片托葉與小葉相似,著生於葉柄基部,故又稱五葉草。蝶形花冠,黃色,傘形花序,有小花4~8朵。莢果長圓柱形,似鳥趾,褐色,每莢含種子10~15粒。種子細小,橢圓狀腎形,黑褐色,千粒重1~1.2g。

百脈根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較差,不適宜在寒冷、幹旱地區種植,耐熱能力較紫花苜蓿強,較耐濕潤,短期水淹也能較好地生長。適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上生長,也適應土層較淺、土質瘠薄的微酸、微堿性土壤。

(二)栽培技術

1.前期準備。百脈根種子細小,幼苗生長緩慢,與雜草競爭力弱,易受遮蔭和混種牧草的影響,故播前要精細整地,達到上鬆下實。百脈根種子硬實較多,播前種子要進行理化處理或浸泡,以提高發芽率。

2.播種。百脈根春、秋播均可,春播在3~5月份,秋播在9~10月份。秋播不宜過遲,否則幼苗難以越冬。一般寒冷地區宜早春播種,溫暖地區可夏播或秋播。播種方式以條播為好,播深1~2cm,行距30~40cm,每667m2播種量0.5kg。山區播種宜采取等高線開溝播種。百脈根通常與其他多年生牧草混播作放牧草場利用,混播牧草有鴨茅、多年生黑麥草、白三葉等。百脈根除用種子繁殖外,也可用根、莖進行無性繁殖,把根莖切成段,每段保留3~4個節進行扡插。

3.施肥與田間管理。百脈根雖耐瘠薄,但對肥料反應敏感,施肥可顯著提高產量。播種前施足基肥可保證苗齊苗壯,從而獲得高產。在酸性土上種植應施以石灰和磷肥作基肥,或用磷肥拌種,均可提高產量。

播種當年百脈根幼苗與雜草競爭力弱,要注意除草。第二年返青後生長較快,可迅速覆蓋地麵,草層緊密,一般不再進行中耕除草。每次刈取後及時澆水、鬆土,以利於再生。百脈根最主要的病害是根莖腐爛病,要及時防治。

(三)營養與利用

百脈根葉量多,草質柔嫩,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各種家畜均喜食,不會發生胃腸臌脹病,是良好的放牧場牧草。據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測定,其幹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7.91%、粗脂肪2.41%、粗纖維27.37%、無氮浸出物44.03%、粗灰分8.29%。

百脈根一般1年可以刈取2~3次,第一次宜在初花期,以後刈取可在植株葉層高達30cm左右時進行,留茬不可過低,以8~10cm為宜,以利於腋芽萌發再生。產量高低受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的影響較大。百脈根莖葉細小,很易曬製成質量良好的幹草,幹草有機質消化率達68.64%。在作鮮草利用時,要防止因堆積陳腐而產生遊離氫氰酸,使牲畜食後發生中毒。

留種用的百脈根,隻能刈取1~2次,第一次刈取要早,第二次刈取要在收種後進行。百脈根種子成熟不一,易裂莢落粒,故不宜過熟時收種。當莢果大部分呈淺棕色時收種為宜,一般每667m2可產種子10~15kg。

二、白三葉

白三葉也叫白車軸草,原產於歐洲和小亞細亞。歐洲、美國、新西蘭種植麵積較大,溫帶及亞熱帶地區也廣泛種植。我國的西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均有野生分布。湖南、江蘇、雲南、貴州省及東北一些地區有栽培。

(一)特征特性

白三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壽命長,可達10年以上,也有幾十年不衰的白三葉草地。主根入土不深,側根發達,細長,每節根可生出不定根,莖匍匐,莖節能生出不定根,主莖不明顯。掌狀三出複葉,小葉卵形或倒心髒形,邊緣有細齒。中央有灰白色V形斑紋,呈頭狀總狀花序,自葉腋處生出,花梗多長於葉柄,小花白色。莢果小而細長,每莢含種子3~4粒。種子心髒形或卵形,黃色或棕黃色,種子小,千粒重為0.5~0.7g。白三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其他三草強,能耐-15℃~20℃的低溫,在東北、新疆有雪覆蓋時均能安全越冬。耐熱性也很強,35℃左右的高溫不會萎蔫。生長最適溫度為19℃~24℃。喜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繁茂,競爭力強。白三葉喜濕潤,耐短時水淹,不耐幹旱,生長地區年降水量不應低於600~800mm。適宜的土壤為中性沙壤,最適土壤pH值為6.5~7.0。低至4.5也能生長,不耐鹽堿,耐踐踏,再生力強。

(二)栽培技術

白三葉種子細小,播前需精細整地,翻耕後施入有機肥或磷肥,可春播也可秋播,單播每667m2播0.25~0.50kg,做草坪用可適當加大播種量,與禾本科的黑麥草、鴨茅、羊茅等混播時,禾本科與白三葉比例為2:1。單播多用條播,也可用撒播,覆土要淺,1cm左右即可。在未種過白三葉的土地上首次播種時,需用白三葉根瘤菌拌種。苗期生長慢,要注意防雜草危害。初花期即可利用。白三葉的花期長,種子成熟不一致,利用部分種子自然落地的特性,可自行繁衍,保持草地長年不衰。每年要施磷肥,混播草地增加適量氮肥,保持草地高額產量。

白三葉按葉片的大小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大葉型、中葉型和小葉型。

大葉型葉片大,草層高,長勢好,但耐牧性差,可做草坪用,美觀。美國、加拿大廣為栽培,代表品種為拉丁魯,已被“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川引拉丁魯”為全國推廣的優良引進品種。中葉型的代表品種為胡衣阿,亦是目前推廣較多的品種,我國各地多栽植中葉型品種。小葉型的代表品種是美國引進的肯特,也可做草地地被植物利用,特別在公路、堤壩作為水土保持植物較好,生長慢,葉小,低矮,易管理。

白三葉花期長,種子成熟不一致,收種時在80%~90%的花序變成棕色時進行,可收種子30~50kg/667m2。

(三)營養與利用

白三葉營養豐富,飼養價值高,粗纖維含量低,幹物質消化率在75%~90%,在幹物質中分別為粗蛋白質24.7%、粗脂肪2.7%、粗纖維12.5%、粗灰分13%、無氮浸出物47.1%。草質柔嫩,適口性好,牛、羊喜食,是優質高產肉牛和羊的放牧地。由於草叢低矮,最適宜放牧利用。由於采食過量會發生臌脹病,因此,白三葉最適宜與禾本科的黑麥草、鴨茅、羊茅混播,以利安全利用。刈取白三葉草也可以喂豬、兔、禽、魚、鹿等。

此外,由於白三葉生長快,具有匍匐莖,能迅速覆蓋地麵,草叢濃厚,具根瘤,有改土肥田作用。白三葉還是著名的水土保持植物。在坡地、堤壩、公路種植,對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塵埃均有良好作用。另外,白三葉植株低矮,抗逆性強,葉色花色美麗,也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綠化美化植物之一。白三葉還有清熱、涼血、寧心的功效。

三、紅三葉

紅三葉也叫紅車軸草,原產於小亞細亞及西南歐洲,是歐洲、美國東部、新西蘭等海洋性氣候地區的最重要的牧草之一。我國的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區都有栽培,並有野生狀態分布。紅三葉適宜在我國亞熱帶高山低溫多雨地區種植。水肥條件好的北京、河北、河南也可種植。

(一)特征特性

紅三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年限3~4年,直根係。多分枝,高50~140cm,三出複葉,卵形,葉表麵有白色“V”字形斑紋,花序腋生,頭狀紫紅色。莢果小,每莢有1粒種子,種子圓形或腎形,棕黃色,千粒重為1.5g左右。

紅三葉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式氣候環境,喜溫暖濕潤氣候、夏天不太熱、冬天又不太冷的地區。最適氣溫在15℃~25℃,超過35℃或低於-15℃都會使紅三葉致死。冬季-8℃左右可以越冬,而超過35℃則難於越夏。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mm。不耐幹旱,對土壤要求也較嚴格,pH值6~7時最適宜生長,低於6則應施用石灰以調解土壤的酸度。紅三葉不耐澇,要種植在排水良好的地塊。

(二)栽培技術

紅三葉種子細小,播種前要精細整地。南方多秋播,9月為宜,北方春播在4月。條播行距為30~40cm,播深為1~2cm。用紅三葉根瘤菌拌種,可使根部快速形成根瘤,提高固氮能力,尤其在第一次種植紅三葉的地區,尤為重要。紅三葉出苗快,但苗期生長緩慢,要注意防除雜草。苗高為40~50cm可以放牧利用。若刈取則在開花期進行。

紅三葉病蟲害不多,常見的有菌核病,易發生在雨多季節,噴施多菌靈可以防除。

紅三葉種子成熟不一致,在大部花序變為褐色時,可以收獲。種子產量為20~30kg/667m2。

紅三葉生長的第2~3年要注意增施磷肥,並清除雜草,保持草地的旺盛長勢。一般第5年後要進行更新,或采取放牧利用與刈取相結合的方式,使部分種子自然落粒,形成幼苗,達到自然更新草地的目的。

(三)營養與利用

紅三葉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據測定,在開花時,幹物質中分別含粗蛋白質17.1%、粗脂肪3.6%、粗纖維21.5%、無氮浸出物47.6%、粗灰分10.2%。還有豐富的各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草質柔軟,適口性好,各種牲畜都喜食。紅三葉是牛、羊最好的飼料,馬、鹿、鵝、鴨、兔、魚也喜食。豬也喜食其青草或草粉,在雞的預混料中加入5%的草粉,可提高產卵率,並減少疾病發生,促進生長。可以放牧,也可以製成幹草、青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