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牧草栽培技術(一)(3 / 3)

沙打旺原產於我國黃河地區,目前在北方地區分布很廣,西北、華北、東北都有野生種分布。作為飼草和綠肥,在河北、河南、山東等省進行栽培也有數百年曆史。20世紀60年代後,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等地進行大規模引種,用以防治風沙,保持水土,提供飼料、肥料,表現良好,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豆科牧草之一。

(一)特征特性

沙打旺是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高約1~1.5m。主根粗壯發達,入土1~2m,側根旺盛,主要分布於土層30cm內,根上生有大量根瘤,根幅達1.5~2m。莖中空,直立或傾斜向上。主莖不明顯,分枝較多,每株約10~35個。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27片,對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寬約1.5cm×0.8cm,莖葉皆具有“丁”字形白絨毛。總狀花序腋生,小花蝶形,17~19個,藍色或藍紫色。莢果矩形、豎立,內含4~10粒種子,種子黑褐色,千粒重1.5~2g。

沙打旺喜溫暖氣候,種子在15℃~20℃時,5~6天就能發芽出苗,幼苗期生長緩慢,在長出4片真葉後,生長速度加快,進入5~6月份,生長最快。7月底或8月初現蕾,8月中旬開花,花期較長,10月份種子大部分成熟,全生育期約需180天。沙打旺雖喜溫,但因其根係發達,入土較深,也能抗旱、耐寒,一般連續無雨100~150天仍能生長良好;在遭受-30℃低溫時,能安全越冬。另外,該草對土壤的適應性強,能抗風蝕與沙埋,適應土壤範圍廣,耐瘠薄,耐鹽堿,但肥力高低對其生長發育和產量影響很大。因此,要獲取高產仍要注意施肥。沙打旺怕潮濕與水淹,低窪、潮濕、排水不良和黏性重的土壤生長不好,易發生根部腐爛。

(二)栽培技術

1.前期準備。選擇土層深厚、不易受衝刷、不易積水的地塊,進行精細整地。沙打旺種子很小,破土出苗力弱,因此要深翻、耕耙,然後滾壓,使地麵平整,土塊細碎疏鬆,以利保墒播種。結合翻耕,施適量的有機肥和磷肥,有助於提高產量。為防止雜草影響苗期生長,應注意清除雜草。

2.播種。沙打旺在生長過程中易受菟絲子的危害,播前需清除菟絲子種子。沙打旺種子硬實較多,約占60%,播前需擦破種皮使其能吸水發芽,一般用濃硫酸處理20分鍾,清水洗淨後播種。

播種時間隨當地氣候、降水量特點而異,可以春播、夏播、秋播。頂淩播種是北方春天多風幹旱地區常用的一種有效播種方法,此時田間剛解凍,土壤墒情好,種子易發芽,且出苗整齊。另外還可采用乘雨搶種,在雨前(後)及時搶種,或者在冬季土壤結凍前寄籽播種,爭取第二年發芽出苗。播種方法有條播、撒播和穴播,可根據地形適當選用,平地以條播為好,沙灘地多用撒播,坡地則挖穴踩種。一般條播行距30~40cm,穴播行距和株距為30~35cm。播後覆土1~2cm,淺播淺覆土,及時鎮壓易出苗。供收籽用的沙打旺,播種行距以1m為宜。大麵積土地還可利用飛機播種。播種量視其用途而異,供割草用的每667m2播0.15~0.2kg,保苗3000~4000株;供收種子用的每667m2播0.1kg,保苗約2600~3000株。飛機播種時每667m2約需種子0.2kg。

3.田間管理。沙打旺幼苗生長緩慢,無力與雜草競爭,因此,除播前要清除雜草外,苗期應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二年春季萌生前,用齒耙除掉殘茬,返青前與每次收割後都要除去雜草,以利再生。

沙打旺生長對肥料要求不高,欲求增產,可在早春生長旺盛期、越冬前進行灌溉和追速效肥,每667m2施尿素或硫酸銨25kg左右。要防止根腐病、白粉病、蚜蟲、金龜子等病蟲害。

沙打旺在生長過程中易受菟絲子危害,導致產量下降,甚至全部致死,發現菟絲子時要及時用農藥噴殺。沙打旺不耐澇,要做好開溝排水工作,避免因水淹造成根部腐爛而使植株枯萎。有條件的地區,早春或收割後進行灌溉,對提高產量有顯著作用。

(三)營養與利用

沙打旺營養豐富,粗蛋白質含量高,是一種重要的豆科牧草。據測定,其分枝期幹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8.18%、粗脂肪2.73%、粗纖維24.09%、無氮浸出物44.09%、粗灰分10.91%。

沙打旺在播種當年產量不高,但莖少葉多,葉質柔軟。種植後第2、第3年,再生能力強,生長旺盛,產量高,品質好,是飼用最佳階段;此時每年可收刈2~3次,每667m2可產鮮草5000~10000kg。在刈取利用時,刈取留茬高度以5~10cm為宜。

沙打旺幼嫩期,牛羊十分喜食,可作青飼,但最好不要單喂,可與其他牧草混喂。在開花前期該草質地鬆脆,可調製青貯料,氣味芳香可口。在生長後期,由於葉片和嫩枝脫落較多,莖稈粗硬有毛,會降低適口性,因此調製幹草一般選擇在株高60~80cm或花蕾初現時收割。另外,該草也可進行放牧利用,放牧後多飲水,有利於增肥,可節省精飼料。

沙打旺開花晚,花期長,成熟不整齊,成熟後果莢易自裂而造成落粒,因此應分批剪穗采收,以莢果呈棕褐色時采種為宜。一般每667m2產種子25~50kg。

第二節其他牧草

一、美國籽粒莧

(一)特征特性

美國籽粒莧係莧科莧屬1年生草本植物。具直根、須根,根係發達,主要分布在30cm的土層中,吸收能力強,比一般作物抗旱。莖直立,高大粗壯,一般1.5~2m,高的達3m以上。莖光滑,有溝棱,呈淡綠色、紅色或紫紅色。葉互生,卵狀,全綠,具長葉柄,葉柄與葉片幾乎等長。花小,單性,雌雄同株,圓錐花序腋生和頂生,多毛刺,由多數穗狀花序組成。種子細小,圓形,呈黃白色、紅色或褐黑色,有光澤,千粒重0.3~0.4kg。

美國籽粒莧是一種喜溫暖濕潤氣候的作物。耐高溫,在夏季高溫條件下生長很快,春秋季氣溫較低,生長較慢。因此,在栽培上要充分利用夏季生長快的特點,爭取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青飼料。

抗逆性強(旱、瘠、鹽、堿)、適應性廣。比較耐旱,水分不足仍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鹽堿,灘塗鹽堿地也可種植;較耐酸性,適宜在紅黃壤栽種。對土壤肥力消耗較大,要求施用較多的有機肥作基肥,每次收割後要及時補施速效氮肥,每667m2施尿素10kg。

其再生性較好,現蕾期以前刈取可以從留茬的腋芽長出新枝,在水肥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增加刈割次數。

(二)栽培技術

1.整地、施基肥。每667m2用豬牛欄糞2500~5000kg,並用一定量磷、鉀肥先施入土中,然後耕翻,耙平做畦,畦寬1.5m2,畦麵泥要敲細,稍壓實。若土壤幹旱,整地前應先用水澆灌,以保證種子發芽、出苗所需的水分。

2.播種。適宜於春夏秋3季播種,一般於4月上中旬春播,宜掌握氣溫穩定在10℃~12℃以上時進行。美國籽粒莧可分直播和育苗移栽2種:

(1)直播。將種子浸濕拌鈣鎂磷肥,均勻地播於畦麵,覆以細土1cm為宜;

(2)育苗移栽。能克服種子細小、直播困難又不易保苗的缺點,既能省種,又能促進其生長,育苗的播種期需提早10~15天,苗床深40cm,填肥土20cm(過篩的腐熟豬牛糞、腐殖泥土和細沙各占1/3)。澆足水,待水滲透後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床麵上,用細土覆蓋0.5~1cm,最後蓋上塑料薄膜。播後6~7天苗出齊,適當通風,並經常檢查苗床溫度,苗床溫度不能超過36℃,以避免燒苗,苗高10~15cm時即可移栽。

3.密植、定苗。栽植密度應根據栽培用途、土質肥瘦和施肥水平而定,一般應掌握收籽粒的宜稀、青刈飼料的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的原則,靈活運用。應在苗高15~20cm時,即四葉期時定苗,一般每667m2苗數:收籽粒的8000株左右,行株距50cm×16cm;收嫩莖葉的以每667m2栽20000株左右,行株距30cm~10cm為宜。

4.田間管理。籽粒莧具有前期生長緩慢、中後期生長快的特點,必須加強苗期中耕除草鬆土、間苗補苗、施肥、治蟲等工作,促進莖葉或籽粒的高產豐收。追肥:收籽粒的一般要施3次左右,每667m2施稀人糞尿500~1000kg(每50kg加尿素0.5kg)。刈莖葉的,每刈1次,每667m2施速效氮肥尿素10kg左右,最好加入稀薄人糞尿中澆施。

5.采收:

(1)作青飼料。第一次收刈最好在現蕾到開花初期。這時期相當於播後50天左右,株高1m左右。刈時留茬30cm,此後由葉腋處重新發枝。進入雨季後,氣溫高,植株迅猛生長。1個月後又可第二次刈取,一般可刈3次以上,667m2產鮮草5000kg以上。

(2)收籽粒。須注意籽粒成熟不一致的特點,一般在花序中部籽粒80%成熟時即可全部采收,此時莖葉還相當青綠,略發紅。如果太晚,種子會大量脫落,造成損失。一般采取割穗的方法收獲,有條件的可根據穗成熟情況,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分期收種。因其籽粒小,易混細沙土粒,收割和打曬時應防止泥沙摻入,以保證種子純淨,產量一般為每667m2產150~200kg。收獲種子後的莖葉晾幹後可粉碎加工成飼料,供飼喂用。

(三)營養與利用

籽粒莧營養價值高。

籽粒莧是一種新型的糧、飼料、茶兼用作物。飼用籽粒作為精料可以用來飼喂任何畜、禽、魚。鮮嫩莖葉柔軟,適口性好,纖維素含量低,特別適宜喂豬。推廣籽粒莧是解決豬飼料困難的好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