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則 “八德”修煉——儒家“八德”與企業管理(2 / 3)

忠——提高企業執行力的前提

《論語》中記載孔子與其學生子張的一段對話,“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巳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意思是說子張問孔子:“一位叫作子文的官員多次當官,麵無喜色;又多次被免職,麵無怨色;前任所推行的政策,一定告訴新的人,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個人算得上忠了。”由此可見,儒家思想中的“忠”不僅是指常規意義上的愚忠和盡忠,還有“忠於職守”的意思。

在企業的工作中,“忠”包含兩方麵的意思,首先是忠誠於事業。每一個員工一定要做到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在工作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做好本職工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兢兢業業的工作狀態。第二層意思是要忠心於組織,組織大到國家和企業,小到部門和班組,忠心表現在個人利益一定要服從集體利益,在關鍵時刻一定都要以大局和集體為重。愛國愛企都是由具體行為體現的,特殊情況下的絕對服從也是忠心的體現。在企業管理中要求每一個層次的負責人都必須絕對服從自己的上級,從而大大提高員工的執行力。應當看到,無論企業采取什麼措施來提高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這些措施能夠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實和執行,製定的管理製度與經營戰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執行力的高低是分出企業優劣成敗的關鍵。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說:“微軟在未來十年內,所麵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可見,企業的競爭力首先取決於企業的執行力,而“忠”是提高企業執行力的前提條件。

信——企業基業長青的基點

誠信倫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企業的道德基礎。在企業價值觀的塑造中,“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足之本,誠信倫理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我國古有“無信不立”之說,《論語》中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企業道德經營的必備要義。

誠信是我國傳統的商業道德,早在戰國時,對商業活動就有“市價不二,國中無偽”的要求。在商業發達的明清之際,商家無不標榜誠信,也大都“以儒道經商”。晉商與徽商就是中國古代以誠信經商勢力最大的兩股商業力量。梁啟超說,“晉商篤守信用”,徽商亦“賈而好儒”,能夠“以誠待人,以信接物”,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們的成功之道。

企業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的基礎,企業誠信是指企業在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中都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並以此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確立價值觀必須納入的內容。當前,中國企業的一個突出問題便是誠信缺失,企業“誠信”缺失危害很大,影響了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許多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因為誠信缺失,致使企業品牌一夜倒塌。

禮——企業行為道德的規範

儒家思想非常重視禮的構建,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秩序的基礎。禮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意識和規章製度,二是人與人的禮節禮儀。對應企業來說,禮一方麵表現為員工應該遵守的各種規定,遵紀守法,另一方麵是指要學會接人待物的各種禮儀,因為這代表一個企業的形象。其中約束與規範是“禮”的管理功能之一,儒家管理強調道德的內驅力,道德的自律與自覺,但也不忽視管理的約束機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的“齊”就是約束,即用“禮”來約束人的行為。在現代管理中,約束是通過規章製度來實現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學的、係統的、適用的規章製度在現代管理中不可缺少。規章製度一方麵要具有約束性,但另一方麵絕不是為了約束而約束,約束的目的是為了規範人的行為,達到人的行為的自覺性以及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有序和協調,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