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則 “八德”修煉——儒家“八德”與企業管理(1 / 3)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衝突和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企業家不可回避的問題。西方科學的管理方法一度讓中國企業家眼前一亮。在引進西方管理方法後,中國企業家卻發現西方那一套並不完全適合中國本土企業。在解決了流程科學化的管理難題之後,由於所處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中國企業陷入了一種沒有活力、難以可持續發展的僵硬狀態,於是企業家們對西方管理方法也產生了懷疑。

其實,西方科學的管理方法並沒有錯,隻是企業家在照搬西方那一套管理方法時,把中國傳統的管理哲學給丟掉了。我們需要尋求一種更適合中國本土企業的管理之道,因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國人已經被深深地印上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烙印,這一烙印很難改變。所以,在管理中國人時,首先是因地製宜、以人為本地運用中國固有的傳統哲學,然後才是借鑒西方管理科學。最合適的管理方法就是把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模式與西方科學管理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絡,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構建的道德倫理體係始終是中國人血脈裏揮之不去的人文情懷,它崇尚德治的理念,千百年來,影響著曆史的進程。孔子在《論語》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認為用道德教化來管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種德性文化被新加坡作為治國方略加以應用,新加坡開國元勳、前總理李光耀在大量研究中國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將儒家思想精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他提倡的執政理念,使新加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行列,也使新加坡人的共同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實施,令世界為之矚目,由此新加坡也被冠以新儒學的實踐者。

其實在企業組織中,如果將“八德”運用於管理,也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將儒家“八德”哲學理念應用於企業管理,有著不同意義的詮釋。

孝——企業員工道德行為的基礎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把“孝”當成中國人倫理道德的起點。對於何為“孝”,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為孝不僅是人們所說的喂養,因為動物也有喂養之舉,孝更是一種敬養,是對長輩的恭敬之心。可見,儒家思想所說的“孝”並不僅是對長輩的贍養行為,更是衡量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的最基本尺度。孝敬父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愛心和道德的最基本的標準,連父母都不孝順,就談不上文明的生活,何談敬業愛業,何談愛護企業與同事,何談團結互助,更談不上盡忠報國的大孝。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視,生存的體係就會變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變得粗野。”

對於企業來說,孝道文化首先表現為要熱愛企業,這是作為員工的本分。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員工對企業具有很強的歸屬感,而這種強有力的歸屬感則建立在管理層要擁有關懷、憐愛之心上,管理層的孝道文化體現在關心下屬、體恤下屬,而員工則要對上級領導尊重、認可,應該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組織活動。培養孝道文化還應該鼓勵、支持員工與家人之間建立和睦、融洽的關係,因為家庭的和諧穩定對於塑造和諧、親和力強的企業氛圍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企業文化的建設其實就是員工道德行為的構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企業員工道德行為的基礎。孝道文化也可以引申為感恩文化,感恩也是企業文化優秀的組成部分,有了感恩之心,企業員工的自我道德就會達到一種很高境界。

悌——企業建立團隊精神的保障

《論語》“學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裏講到的“悌”在儒家文化中的原意是對兄長的敬重,現在的“悌”則可以引申為兄弟相處之道、夫妻相處之道以及同事、朋友相處之道。

物的各種禮儀,因為這代表一個企業的形象。

就企業組織而言,“悌”就是員工之間要相互幫助,相互友愛,彼此之間的關係體現“悌”的道德倫理內涵。“悌”文化的體現不僅在個人層麵,還體現出部門之間相互協作的優劣,因為在一個企業中以部門為單位、小組為單位,分別存在不同的大小團隊,而這些團隊的相互配合是團隊建設的關鍵所在。倡導“悌”文化就會讓部門和團隊始終把企業的整體利益當成所有行動的指南,當成團隊的法則。所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悌”文化,是構建、體現團隊精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