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孔子在《論語·裏仁》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以堅持道義為快樂,小人以追逐財利為快樂。在經濟關係上,義是處理物質利益關係的最高準則,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質利益麵前堅守正義,不貪不義之財。《論語》中還有許多關於義利觀的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都是主張先義後利,強調經濟生活的道德原則,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精神價值重於物質價值,這裏就包含了把義和利統一起來的思想,並且認為“義”重於“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孔子提出的“重義輕利”“先義後利”的義利原則就是中國企業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也是企業樹立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在孔子的倫理道德論述中,以“義”作為評判企業和個人行為的道德原則,這裏的“義”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和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企業隻看到眼前利益,而沒有考慮它所承擔的“義”,沒有履行它的社會責任,沒有體現它存在的價值,必然會遭到市場的拋棄。例如:“三鹿奶粉”和“雙彙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義丟到了腦後。中國企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必須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利益來換取利潤,最終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
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廉”也是儒家維係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道德之一。“廉”作為古代為官者的品德,有清正、收斂、儉樸、明察等多重含義。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說,如果執政者帶頭做到公正無私,那麼下麵的官員就不敢以權謀私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官者的倫理行為昭示著社會的倫理導向,是整個社會道德的表率。
在企業中廉潔自律是企業公平、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企業管理中,廉潔文化還有儉樸的含義。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儉樸也是一種人生觀、生活態度和行為規範,儉不完全是為了節省錢財、過窮日子,儉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保持人的本真生活狀態——純樸。有了儉,就有了勤奮,就有了時間,有了精力,就能勤勤懇懇地幹事業。在企業中,廉文化建設要大力倡導重節儉、戒享樂的生活方式,增強職工的節儉意識,並把它體現在工作決策上,體現在工作實踐中和生活細節中,努力讓儉樸成為一種風尚,成為團隊發展進步的標誌。沒有廉潔,沒有儉樸,企業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恥——企業家及員工做人的底線
“恥”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羞恥和知羞改過的意思。孔子認為凡是不合道理、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孔子還特別強調知恥改過的道德拯救,孔子說:“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也是勇的表現,所以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恥事的人沒有悔改之意。對於企業來說,企業家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定要擔負起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不做違背社會公德、違反國家法律的事。中國有些企業家一旦成功,就變得自信滿滿,忘了謙虛,忘了知恥,完全喪失了中國人曆來特有的敬畏之心,結果企業開始做一些與社會道德相違背的羞恥行為,致使企業一敗塗地。對於員工來說一定要自尊自愛,要有敬畏之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定倡導員工以愚昧無知為恥,以好逸惡勞為恥,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驕奢淫逸為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習俗、觀念起到了主導作用。儒家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是古往今來許多政治家治國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國人構建道德倫理的崇高理想。儒家雖然存在曆史的局限性,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哲學思想,“八德”思想精髓是企業建立道德行為約束體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在企業管理中最成功的實踐探索,也是中國化管理哲學理念重要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