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監考工作及要求
考試前,各學院必須及時編製考試安排表,將考試時間、班級、課程、人數、地點、監考教師、巡考負責人等基本信息準確反映出來,經教學院長審批後,按時報送教務處批印、備案。監考人員設置一般是:小考場(25人以內)、中考場(50人左右)設2名;大考場(80人以上)設3-4人。監考的具體時間與安排,由教務處統一協調後確定。
監考教師在開考前要做好一應準備工作。包括:清理考場,清除黑板上所有字跡,保持考場桌兜、桌麵幹淨,桌椅擺放整齊;按規定要求安排好考生座位,確保考生單人隔位編座;集中存放考生帶入考場的所有物品;宣布考場紀律,檢查試卷密封情況等,以確保開考後考試工作能正常、順利進行。
主考教師一般由任課教師擔任。在考試過程中,主考教師要堅守工作崗位,及時配合監考人員處理考試中出現的與試卷內容有關的問題。
監考教師必須認真履行監考職責,對試題內容不作任何解釋。當學生對試題印刷字跡不清等提出詢問時,應予當眾答複。對學生違紀行為先予以警告,警告無效時再采取必要處置措施。對於學生違紀、作弊行為要重視相關證據材料的收集整理,並及時報送教務處認定處理。考試結束後,監考教師要認真、如實地填寫考場記錄。
(三)考場巡視與督察
考試期間,學校成立由校長或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任組長的巡視督察小組,成員由校級領導、校級督導員、有關處委幹部組成,負責全校考場的巡視督察工作。各學院(係、部)考試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並組織本院(係、部)相關考場的巡視督察工作。
巡視督察人員的工作和任務主要是:督促考生和主考、監考人員認真遵守考場紀律,並配合處理考場有關事宜,及時製止考場違規、違紀行為,保證考試工作順利進行。巡考結束後,應填寫《巡視記錄表》並送交教務處。
四、閱卷與試卷分析
(一)試卷評閱
試卷評閱原則上要實行定點集體流水作業,不得由任課教師帶回家或宿舍進行閱改。這樣做,有利於堅持公正性和客觀性,避免違規違紀問題發生。
正式鋪開閱卷前,有必要先行試閱(評)幾份或少量試卷。這樣做有利於教師在出發點上更好地把握評分標準和答案要求,以更好地實現整個閱卷工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試閱(評)中,如發現有必要對《評分標準與參考答案》作出一定調整或改動時,可以及時提出書麵《補充意見》報學院(係、部)考試領導小組批準,並在閱卷結束後報教務處備案。
閱卷宜使用紅色墨水或紅色中性筆。閱卷得分可統一規範為:在試題答案右端給出負值分數(即扣分),試題答案左端即題頭給出正值分數,各大題得分要依次記入卷首得分欄。閱卷教師應在卷首簽字欄目中簽字。
各教學單位要組織對閱改試卷進行複核,重點檢查是否出現試題漏改、標準把握不一致、成績統計錯誤等重要(嚴重)問題。如果發現閱卷錯誤,要及時更正。複核人和更正人要在相應欄目處簽字。
(二)試卷分析
閱卷結束後,任課教師要依據學生答題情況和原始成績對試卷進行分析。試卷分析內容主要包括:①考試成績情況。統計各科各個分數段(90-100、80-89、70-79、60-69、60分以下)成績、人數分布等情況。②兩極得分情況。對成績最好與最差的得分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響性因素。③主要失分點分析。對學生答題主要失分點做原因分析,從中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④異常情況分析。對個別班級出現卷麵成績(平均分數)過高或過低、不及格率過高、較多學生實考時間過短等異常情況,要分析原因,提出應對之策。⑤試卷總體質量評價。根據以上分析,對照試題要求並聯係往屆學生考試情況,對此次考試質量做出總體性評價。
(三)閱卷總結
閱卷結束後,應對閱卷工作進行全程性的全麵總結。其總結內容,除了包括試卷分析外,還應包括試題情況分析、試卷批閱情況分析等。要在總結閱卷工作的基礎上,對今後學生成績考核以及教學、教改工作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和改進措施。
五、成績評定與管理
(一)成績評定
考試課程的總評定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綜合評定。平時成績的評定依據包括:(1)平時提問、課堂討論、作業、實驗、課程論文、出勤等。(2)期中考試或考查。一般文科類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理科類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40%。實踐操作或應用要求高、實驗占課程教學比重大的課程,考試成績的比例分配可有特別區分,但需經開課單位申請、教務處審批後方可執行。
考試課程成績評定比例構成如有確須變更的,應由所屬教研室研究並提出申請意見,經學院(係、部)主管教學領導審批後,報教務處認可、備案。
凡重修、緩考、曠考和考試作弊等方麵的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應按所屬院校《大學生學籍管理條例》的相應條款辦理。
(二)成績管理
閱卷結束後,任課教師應按規定準確無誤地填寫《學生成績登記表》。凡有更改之處,均須簽字確認。《學生成績登記表》經由教研室主任審核簽字後,按時交到所屬學院(係、部)教務辦公室。教學秘書負責將本院(係、部)學生成績錄入學籍管理係統。
《學生成績登記表》一般要求一式三份。其中,一份報送教務處;一份留存學生所屬學院;另外一份裝訂在試卷永久性檔案內。
學生如對評分有異議,可以向本學院(係、部)教務辦公室提出書麵檢查申請,陳述理由,經院(係、部)分管領導批準後執行。學生成績核查工作,應在學校例行規定的期間內指派專人進行。經核查,如確係閱卷有誤,則須填寫“成績更正表”,經學院(係、部)分管領導同意簽字後,方可由核查人員在試卷和《學生成績登記表》上更正錯誤並簽字確認。然後,由學院(係、部)教務人員修正錄入係統,同時將更正情況報教務處備案。
在學生成績評定和管理工作中,任課教師主要對成績評定負責,教務人員則對成績的日常管理負責。
第五節 教學質量標準與評價
教學質量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對象和根本內容。教學質量評價則是教學工作的必要環節和客觀要求。必須科學理解與把握教學質量標準及評價標準和指標,正確運用評價方法,努力搞好評價工作,以推動學校教學工作和全麵提高教學質量。
一、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及類型
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評價中最為重要和根本的評價內容。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與學生學相統一的教學活動進行基於事實信息的價值判斷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諸因素的全麵的評價,但主要是對教學設計、教師授課質量、學生學業成就等進行評價。教學質量評價,則是對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學生學習以及作為教師教學依據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教案等的質量進行判斷或評價。可見,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評價的組成部分,並且是主要的組成部分。
教學質量評價由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基本要素構成。就評價主體而言,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同行專家、教師和學生等。教育行政人員主要是指學校領導、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同行專家可以是校內同行專家,譬如教學督導員、一定教育(教學)專家組合等;同時,也可以是校外或社會同行專家或者專家組合。
教學質量評價因其具有不同依據而類型多種多樣。可見,教學質量評價的類型,是以一定標準為依據而劃分的教學評價種類。以評價主體為依據,可將教學質量評價劃分為領導(或主管人員)評價、專家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這些評價均是一種外部的顯性評價,即通過外人依據一定標準對評價對象的教學活動做出質量判斷,可稱為他評價。與此相對應的是自評價,即自我評價,是指評價對象作為評價主體對自我所進行的評價。經常進行自我評價,有利於培養自我判斷和自我發現的能力,促進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我們這裏所作的評價分類主要是指他評價的分類。他評價是通過評價對象以外人士來反映評價對象,比較客觀實際,有可能對評價對象的教學質量狀況做出較為科學和準確的判斷。
二、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對象
教學質量評價,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過程做出質量判斷和評價。教師教授質量,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對象。教師教的過程是教師運用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教學方案即教案實施教學的過程,教案的質量直接影響和決定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學設計特別是教案準備的狀況和質量,也是教學質量評價必然涉及的對象。另外,教師教的質量,最終要通過學生學的質量即學習質量體現出來,所以,學生學業成就也就成為教學質量評價涉及的對象。
教師教授質量,是通過一係列教學活動體現出來的。教師使用課程材料的教學活動包括備課、上課、課後輔導、作業評改和考查考試等環節,主要是教師鑽研、使用教學材料和運用有關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的活動。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是考察教師是否依據課程材料(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課本和其他教學材料)組織教學,以及課程材料對實現教學目標的可行性和對適應學生需要的針對性;考察教師能否科學合理地把握各個教學環節,能否有效地運用、配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實現既定教學目標。顯然,教師教授質量評價,既涉及教學設計和教案,也涉及學生學習,但核心是教師的教學或教授活動,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將二者聯係、統一起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將教師教授或教學活動稱為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對象。
此外,教學質量評價對象還應包括對教學質量評價要素及評價實施所進行的質量評價。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對一定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指標和方法及其用於評價實施進行評價及完善的工作。二是對一定教學質量的評價結果進行再評價,即對評價結果進行審查、糾錯和完善工作。
三、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指標
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進行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基本依據。如果標準製定科學、合理、可行,評價工作就有可信、可依的客觀尺度。相反,如果標準製定或選擇不夠科學、合理和可行,則評價工作從根本上失去了可信可依的準星和根據。因此,製定一個比較好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對於搞好評價工作至關重要。
課堂教學過程可分成課堂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施——兩個緊密聯係、對教學質量形成有直接和重大影響的子過程。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尤其是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的設計,綜合表現為教案設計。課堂教學實施,表現為運用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教案即教學方案組織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教授、作業與輔導、考查與考試三個階段,其中課堂教授是關鍵性階段。如此說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包括兩個方麵的標準:一是課堂教學設計質量評價標準,主要是教案質量評價標準;二是課堂教學實施質量評價標準,主要是教師教授質量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與評價指標密切聯係在一起,標準通過具體指標得以體現,指標是標準的具體化。按照這樣的認識和觀點,教案質量評價標準及指標體係大體應包含以下方麵的內容和要求:堅持課程標準,構成要素齊全,觀點明確,內容翔實,思路清晰,符合教學要求,反映學科前沿,電子教案適用等。教師教授質量評價標準作為教師運用教案組織教學的質量評價標準,主要通過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水平等方麵的標準和要求體現出來。因此,教授質量評價標準包含著與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水平等因素有關的指標體係及要求。
四、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方法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依評價標準不同而多種多樣。譬如,依質與量的不同來劃分方法,可有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依評價主體不同劃分方法,可有學生評價、教師自評、同行評價、領導評價和專家評價等幾種形式。而在教學實踐中,比較常用的有綜合量化法、定性分析法和組織調查法等,我們比較看好和傾向於從教學實踐中推顯出來的這幾種教學質量評價方法。
(一)綜合量化法
這是一種常見的教師授課質量評價方法。其特點和優點是:標準明確,指標具體,注重量化處理,結果比較準確,較之其他評價方法受主觀因素幹擾較少。這種方法的操作程序是:①主管部門編製評價表。評價表主要應確定好評價標準和指標、各項指標的權重以及各項指標評分或評等的具體標準或標準範圍。②評價主體給出評價結果。評價主體在聽完教師授課後,在評價表上給授課教師打分或評定等級。③主管部門責任人處理數據。通過彙總評價表和分析處理數據,得出各個評價對象的總得分或評價等級。
(二)定性分析法
這是一種同量化法相對應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法沒有專門的評價指標和評等標準,是通過對教師教學工作有關方麵進行定性分析,來評定其教學質量的優劣。這種評價法簡便易行,省去編製評價表的麻煩,能突出評價對象的主要方麵和主要特征,適用於日常以改進教學工作為直接目的的教師授課質量評價。但其評價標準不夠明確,規範性差,易受評價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較低,不宜用於規範的以評分、評等為主要目的的教師授課質量評價。
(三)組織調查法
這種評價方法主要包括組織問卷調查和組織座談調查兩種方式。組織問卷調查,首先要設計合理、有效的調查問卷,然後向一定調查對象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最後是收集問卷、處理數據、做出評價。組織座談調查,首先是確定調查議題或問題,然後召集一定調查對象舉行座談,最後是收集整理座談意見,做出教學質量判斷和評價。這類評價方法適合於了解和調查每個教師在較長時間內的教學情況和表現。當然,教師也可運用這個方法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的反映和意見。
以上分析表明,綜合量化法、定性分析法和組織調查法各有其特點和利弊,各有一定的適應麵。其中,綜合量化法是一種比較常用也比較準確的一種評價方法。我們主張將這種評價方法同按評價主體劃分的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即各個評價主體通用綜合量化評價方法,形成學生評價、教師(同行)評價、專家評價、領導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通用綜合量化法,是指各評價主體都采用綜合量化這種評價方法,這就要求各評價主體必須有與其角色特點相適應的綜合量化評價表。
五、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控製標準及評價表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教學環節。理論課堂教學,是學校課程教學中覆蓋麵最為寬廣、數量最大和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試提出高等學校“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控製標準及評價表”,以與高校教師、管理人員、社會同行、同仁們共同切磋交流。
(一)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控製標準
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標準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授、作業與輔導、教學效果四個方麵和十二個觀測項以及相應的具體指標。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可依此標準及指標體係,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控製和檢評。
1.教學準備。①備齊要件。教學要件主要包括教學大綱、擬用教材、教學計劃、教案、多媒體課件、有關器材設備等。②備好教案。教案內容大體包括:教學目的要求,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手段,授課內容及布局,閱讀、參考資料,思考題、作業題等。③課堂設計。對如何實施課堂教學,主要是如何運用教案或電子課件組織教學,以實現課程教學目的和目標的要求,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
2.課堂教授。①教學態度。包括:治學嚴謹,授課認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遵守教學紀律,重視課堂管理;等等。②教學內容。包括:觀點明確,結構合理;內容翔實,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等等。③教學水平。包括:分析深刻到位,邏輯性強;表達準確精練,詳略適度;反映學科前沿,重視知識更新;等等。④教學方法。包括:適合學科、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方法靈活有效;理論聯係實際,注重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等等。⑤教學手段。包括:重視革新教學手段,有效利用多種教學媒體;板書適當,作圖規範,版麵設計和利用合理;等等。
3.作業、輔導。①作業批改。包括:精選作業題,題量和難度適當;及時、認真批改作業,組織作業講評。②輔導答疑。包括:有計劃地進行課外輔導、答疑;能抓住重點、難點,具有針對性;注重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4.教學效果。①課堂效果。包括:講課有吸引力、感染力;能給學生以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課堂內容;能調動學生情緒,課堂氣氛活躍。②整體效果。包括: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俱佳、俱適;教學效率高,時間分配得當;考核規範、科學,考試成績良好;畢業生反饋滿意率高。
(二)理論課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
在上述“課堂教學質量控製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分別製定學生用、教師及同行用(亦可通用)、領導及管理人員用三種類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以適應不同類型或層次評價主體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需要,使評價工作更能有效進行和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