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壟斷北京鴨行業上市180萬隻北京鴨的技、工、貿聯企業——前魯鴨場,竟是一個12年前隻是為了要鴨糞種稻子而辦起來的村辦企業。
12年前,為了解決稻田肥料不足的問題,順義縣北小營鄉前魯村十幾個農民在12間豬圈裏辦起鴨場,養鴨500隻,固定資產隻有7000元。如今,這個鴨場已有資產800萬元,職工300餘人,1990年利潤達150萬元,成為京郊最大的北京鴨生產基地。一個村辦鴨場,為什麼能形成如此規模並獲得如此的經濟效益?它是怎麼崛起的場長黃禮說,根本的原因是始終堅持“以科技求發展,以管理求效益,以質量求生存”的發展宗旨。
一、曆盡艱辛,發奮攻克技術關
鴨場初建時,由於購買雛鴨成本很高,要發展,隻得自己搞孵化。當時鴨場根本沒有能力買鴨雛孵化機。要搞孵化隻有土法上馬,自己製造孵化機。黃禮起早貪黑,到四鄰的鴨場學習經驗,去書店購買孵化飼養方麵的書籍,到生產孵化機的廠家參觀學習,對各種孵化機進行反複研究,並係統地分析了整個孵化過程。為了換清孵化的溫度和濕度,他鑽進孵化機親身體驗。經過十幾個晝夜的苦熬,一種水泥和磚木結構的“土”孵化機製成了。實驗的結果,不僅出雛率比市場上出售的孵化機高出20%,而且雛鴨個個體壯幹淨。這種孵化機,每台造價隻有2000元,比買一台節省6000多元,4個人可以管理20台,年孵化量230萬隻,而出售的孵化機4個人管理2台,年孵化量隻有20萬隻;能保持濕度和溫度穩定;有利於提高種蛋的出雛串I溫度濕度可控,不受季節影響,改變了書本上介紹的夏季孵化時撤掉水盤來降低濕度的方式。這項技術攻關的成功,在京郊養鴨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被縣科委評為科技發明三等獎,市禽蛋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全市鴨場學習前魯鴨場的孵化經驗。
前魯鴨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輻射京郊5縣,聯結9個鴨場和1100個養鴨專業戶的鴨禽生產聯合體。為了發展的需要,前魯鴨場又投資購買了計算機,並從社會上聘請專家進行指導,土洋結合,擴建了一個裝有54台自製孵化機的自控孵化廳,不僅保證了雛鴨質量,使出雛率達到93%以上,還使年孵化能力達到400萬隻。目前鴨場孵化使用微機控製全過程的,在北京還隻此一家。
要想不斷發展,除了自身技術改造、更新設備以外,還必須從外部引進先進技術。前魯鴨場為了培育優良品種,保持北京鴨的優良特性,培育新的種鴨品種,從北京種鴨場引進了2000隻種鴨。在知名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對優良品種進行科研和試驗,培育出一種生長快的瘦肉型北京鴨;同時,把我國南方的番鴨和北京鴨進行雜交,培育出瘦肉型和肥肝型兩個新品種騾鴨。
為了使自身的科技開發能力不斷增強,他們努力提高技術素質。聘請了市農場局、市畜牧局、順義縣畜牧局、市飲食服務總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和技師到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同時注重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提高職工的技術水平。場長黃禮通過學習、考試,獲取了市成人教育局頒發的畜牧獸醫和經營管理兩個大專畢業文憑。5名副廠長也都取得了大學專科證書,並且都具有中級技術人員水平。這個場先後培養了4名技術骨幹,並且都放在關鍵崗位上發揮作用;對職工進行了全員崗前培訓和技術考核。職工素質提高了,增強了鴨場技術攻關的能力,使鴨場不斷創造出養鴨新工藝。他們猛攻肉鴨填喂時間和飼料配方關,大膽創新,使肉鴨的生長期由60天縮短到45~49天,一年可多出兩批鴨子,不僅提高了出欄率,而且降低了成本,使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二、適應市場變化,勇闖經營關
前魯鴨場掌握鴨禽從種蛋生產、孵化、飼養、屠宰加工到銷售的生產經營全過程,形成了適度規模的專業化生產。鴨場之所以能發展成具有這樣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企業,關鍵之一是場領導重視經營,注重收集市場信息,分析市場動態,並根據市場情況不斷轉換經營方式。他們在摸索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經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