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0兩年,市場普遍疲軟,特別是機械行業,生產任務嚴重不足,到去年年底,市機械局今年產品的訂貨量,僅占這個局生產能力的15然而有個鄉鎮企業卻一枝獨秀,訂貨任務應捺不暇,成為機械行業中的一個少有的特例,這就是北京順義縣楊鎮的順鋼廠。
這個廠1990年的產值為1200萬元,比3年前1988年的150萬元翻了三番;利潤200萬元,比1988年的20萬元,翻了三番多。市計委主任王軍去年半開玩笑地問這個廠的廠長張子忠:“人家疲軟,你們發展,到底有什麼決竊,是不是靠歪門斜道-”張子忠說我們什麼歪門斜道也沒搞,靠的是科技投入,靠的是過硬的質量。”
一、運用科技成果使企業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順鋼廠的前身是順義楊鎮鋼材加工廠,過去主要是承擔北京量具廠和北京鋼銼廠的零部件加工任務,前幾年年產值一直在100萬元左右徘徊,利潤大約6萬元,在當時楊鎮的鄉鎮企業中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
是安於現狀,墨守成規,還是勇於探索,再孿高峰,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張子忠不愧是個有戰略頭腦的企業家,他清醒地意識到:在商品經濟激烈競爭的條件下,企業必須進取,保持活力,否則遲早會被淘汰。“吃一、看二、眼觀三”,成為他經營企業的主導思想。同時他還認為,必須打破老框框,探索新的領域,才能求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想闖入新的領域,就必須重視科技投入,隻有依靠科技,企業才能盡快發展。基於這種想法,企業開拓新產品的意識加強了,他們把眼睛盯住市場,經常請科技專家到廠谘詢有新技術新產品的信息,他們從不放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經北京市政協科技組、北京市科委科技協作中心引見,他們結識了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胡震寰和高級工程師許協和。這兩位專家用了十年時間研製出的楔橫軋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的空白,並被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冶金部列為全國節材、節能的技術推廣項目。
對楔橫軋工藝技術,他們進行了廣泛細致的調查研究,走訪過國內大量生產汽車軸類的廠家,掌握了大量的技術數據,得知國內當時還沒有運用楔橫軋工藝技術的廠家。如果能改造成這一技術的專業生產廠,充分發揮高效率楔橫軋機的能力,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工效,提高質量,還可以節約原材料和能源,使企業得到較好的經濟效益,給國家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在縣鄉政府和科委的支持下,1988年,北京科技大學研製的楔橫軋新工藝在楊鎮鄉落了戶,開始了創造“奇跡”的曆程。
楔橫軋,是一種生產軸類產品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楔橫軋技術工藝生產軸類,單機生產效率可提高4-7倍,材料利用率提高20%。比切削法提高30%;產品的疲勞強度可提高100%;同時使模具的壽命延長,而設備的投資隻有模鍛機的20%。這一技術工藝的使用,不僅能為用戶提供質高價廉的軸類產品,而且可以大量節材、節能,對國家是十分有利的。
設備更新和改造,是保證楔橫軋新技術實施的基礎。廠領導一致認為,這個“血本”必須要下,這方麵的錢一定舍得花。幾年來他們用於更新設備的錢有10萬多元。
較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和職工,是新技術發揮作用的又一基礎。這個廠把智力開發,培養各類人員作為科技投入的重要一環。廠領導認識到,鄉鎮企業的薄弱環節之一,就是職工文化、技術水平低。為了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適應楔橫軋新工藝的要求,他們帶頭提高自身文化技術水平。廠長張子忠雖年過半百,又是工程師,但為了進一步提高白己的科學管理水平,每天除用大量時間解決生產技術問題,還擠出時間參加企業管理大專班的學習。目前的4名廠領導,除1人已經取得機械專業大專文憑外,其餘3人都在參加企業管理大專班的學習。
幾年來該廠投資5萬多元,用於提高職工的文化和技術素貭。他們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先後舉辦了全麵質量管理、標準化計量管理、檔案管埋、楔橫軋工藝技術、電氣焊技術,電工技術等多種專業技術業務培訓班,共培養出技術員30人,助理工程師4人,工程師5人。這些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起到了生產技術及管理骨幹的作用。
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實行優惠政策,是這個廠科技投入的又一措施。廠裏規定,隻要開發出一個新產品,就提取新增利潤的0.5%,作為獎勵基金發給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備技術人員在保險公司投保建立退休保險金,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技術人員按職稱等級分別與經濟效益桂鉤,確定工資獎金的發放:技術員工資高於工人30%,助理工程師高於40%,工程師高於50%。由於這個廠實施了一係列鼓勵性的優惠政策,調動了幹部職工學習文化,學習技術、業務的積極性,目前這個廠努力學習上進已經在職工中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