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企業騰飛奠定基礎順義縣縣鄉村企業一瞥
王榮惠1988年9月,順義縣水處理設備廠從縣城搬遷到15公裏外的牛欄山,在一塊80畝的荒草地上10重新建廣。當時廠裏幹部、職工人心浮動,技術骨幹一下子跑掉了多名,一個個難題接踵而來。恰在這時,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卻宣布由這個廠作為該公司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可以用杜邦在水處理設備方麵的產品、技術去投標、招標。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人們議論,“精明的美國人怎麼選了這麼一個廠當代理,它行嗎?”
然而兩年後,水處理設備廠出人意料地發展起來了。1990年與1988年相比,產值翻了兩番,達到1319萬元;利潤增長13%,達到130萬元。企業麵貌煥然一新。人們驚歎了“美國人真有眼力!”雖然企業取得的成就還算不上“輝煌”但可貴的是,它在最困難的時期,實現了最快的發展。這用麵反映出來的內涵,值得人們琢磨、思索。
一、開發人才,積聚“內功”
水處理設備廠是個隻有300多人的縣辦集體企業,一個這樣的小企業,在強手如林的水設備處裏行業中成長,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前進,靠的是什麼用?廠長張國明的話說,“靠的是人才、管理和技術進步,其中關鍵的是人才。”
1985年底,30多歲的張國明擔任了這家僅有百十來名職工、年利潤不足30萬的小廠廠長。上任伊始,他采取的第一步驟,就是千方百計“借來智慧的頭腦”,製訂實施人才培養和儲備戰略。為此他不知道跑了多少“北京各大科研機構,想方設法來了一大批水處理方麵的斤家、教授和工程師,一方麵給工廠當技術、生產、經營顧問,一方麵培訓廠裏的技術人員。除了采用“借進來”的辦法,他還積極把人“送出去”,在廠裏資金十分拮據的情況下,仍然擠出幾萬元,選派了35名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去上大專班進行深造。同時,對全廠職工開展了有計劃的培訓,把一周的工作定額壓縮到五天半,規定每星期六下午是全廠幹部、職工的業務學習日,由請來的專家給工人們講解水處理方麵的基礎知識,並根據職工的不同崗位,對他們分別進行係統的業務培訓。
廠長張國明常對職工講,一個人的知識是幹中學、學中用的。廠長為了鼓勵每個職工認真學習,鑽研業務,廠裏製訂了獎罰措施在廠領導的組織推動下,全廠形成了學文化、比技術的熱潮。隨著企業的發展,職工人數增到350人,但每星期六下午學習製度和濃厚的學習日風氣,卻保持至今。
幾年的人才培訓和儲備,收到了明顯效果。廠裏憑借著原來擁有的40多名技術骨幹和引進的3名高級工程師,組成了以廠長為首的技術攻關小組,馳騁在產品開發的第一線,為企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由80多名社會上的技術、管理專家,組成企業的學術委員會,協助企業搞好生產、經營和產品開發,幾年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張國明感慨地說,我們正是因為儲備了大量的科技、管理人才,才使得企業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取得了這樣的發展,今後還要采取各種方式,進一步充實我們的“人才庫”,為企業下一步發展積聚後勁。
二、適應市場需求,巧練“外功”
過去處理設備廠僅有電滲析器一種產品,對市場又缺乏全麵了解,經營死板,技術落後,企業生產、經營曾一度陷入困境。張國明深知,經營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企業能否生存與發展,而正確的決策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製定的。為此,他提出了信息開發和儲備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