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承包六年效益翻番―北京友誼商店承包經營調查(1 / 3)

北京友誼商店是北京市最早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大型國營商業企業。自1983年試行承包經營管理責任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經濟效益持續增長。與1982年相比,1988年商品銷售總額3.44億元,增長了36%實現利潤8162萬元,增長了26%;上繳稅利6839萬元,增長了18%;全員勞效22.82萬元,增長了22%;職工年均收入2543元,增長了22%;企業留利1523萬元;商品資金周轉天數由96天降為79天。與上海、天津、廣州、大連、南京等城市同行平均水平相比,商品銷售額高出1.51倍;商業利潤淨額高出2.1倍,年創彙額高出1.23倍。承包6年企業累計上繳稅利2.63億元,相當於國家建設商店所投資金40倍。

經營日益擴大。6年來,企業利用留利用於新建和改建項目的投資累計達2765萬元,新建和改建9080平方米,擴大了營業麵積;投資300萬元建立了計算機綜合管理信息係統,成為北京市第一家將計算機用於商店綜合管理的企業I與29個省市的1300多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係;同10家外貿公司,1984個口岸銜接貨源,建立了8個貨源基地;經營商品品種由原來的7.3萬種增加到8.7萬種,職工素質不斷提高1988年全店職工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職工88人,比1983年增長了3.4倍;中專、中技127人,增長了3.7倍;高中畢業850人,增長了0.9倍;具有外語服務能力的職工由176人增加到635人,增加了3.6倍,占一線職工的70%以上。

北京友誼商店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經濟效益,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和商店堅持承包,探索改革分不開的。

一、按照商業特點不斷調整承包形式

1983年,北京市友誼商店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多創外彙,提高對外服務水平,率先試行承包經營管理責任製,國家對企業采取基數利潤全額分成加超收分成辦法,同時把銷售、費用、資金占用率、資金周轉率和服務質量列為對企業的考核內容,嚴格履行經營責任,完不成承包指標由企業利潤留成抵補,甚至從獎金和浮動工資中扣除。試行承包經營管理責任製,初步調整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使企業在經營上獲得了采購、臨時組織進口商品、批發等方麵的自主權,政企初步分離,開始朝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當年實現利潤2356萬元,上繳稅利1982萬元,比上年有了顯著增[,年接待外賓達153.5萬人次。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搞活的新形勢,使“承包”這一企業改革形式更加適應商業企業的特點,進一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商店的服務水平,1981年友誼商店開始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經營承包責任製試點,重點解決國家、企業與職工的分配關係。具體辦法是:國家對企業實現利潤采取“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辦法,進一步打破了“大鍋飯”和平均主義,既解決國家、企業與職工的分配關係,又把職工的服務質量同個人收入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友誼商店的服務水平有了較快的提高,成為商業戰線服務質量的先進單位。在新的承包方式下,企業上繳稅利3年邁了3大步。1984年上繳2521萬元,1985年上繳3941萬元,1986年上繳5252萬元。3年企業為國家上繳稅利平均每年增長38.4%。

為了進一步增強大中型企業的活力,保證企業發展後勁,防止短期行為,在工業“兩保一掛”承包製的啟發下,1987年友誼商店開始實行以“兩保一掛”為主要內容的經營承包責任製。商店對國家保上繳稅利,保企業發展後勁,同時繼續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實行“兩保一掛”承包後,明顯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企業發展的投資主體由國家變為企業,改變了過去爭投資,爭福利,隻顧投入,不講效益的情況,約束了企業的短期行為。實行“兩保一掛”承包,保證了政策相對穩定,促使企業能夠根據經營和發展的需要,進行積累和技術改造,促使企業努力提高經濟效益,保證了國家多收,企業多留,職工多得,逐步地改變了企業的經營機製,使企業走上自我約朿,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道路,實行“兩保一掛”承包後,商店的留利和用於生產投入的資金顯著增加,僅改建、擴建、裝修營業場地的投入兩年共達769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商店經背規模不斷擴大。

二、集中全力抓好企業內部配套改革

實行經營承包責任製,完成承包指標的關鍵,是要有一係列的內部配套措施。友誼商店在實行承包的過程中,除了建立和完善崗位任製,經濟責任製外,還著重從人事、分配、管理、服務四方麵進行企業配套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