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買書難”何時才能解決―新華書店麵臨全麵萎縮(1 / 2)

“買書難,為何日甚一日?買書,何時才能不難?”這一幹擾北京市民多年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

1982年圖書發行體製改革以來,相比集體、個體書攤網點的大發展,我市圖書發行主渠道新華書店擔負著為中央服務、為全市人民服務、為國際交往服務、為“四化”建設服務的重任,擁有絕對多數讀者,以社科、教育、文藝、少兒、科技等主要讀物為銷售對象,但是它的發行能力卻在全麵萎縮。

建國初期,市新華書店網點約307處,平均每個網點讀者人數為5000人,而到1986年網點數卻下降到149處,每個網點平均讀者人數上升到5萬人;1990年網點數進一步下降為129處,平均讀者人數又上升到8萬人。如按此速度減少下去,到2000年,我市圖書網點將剩100處左右,平均讀者人數將上升到6位數。圖書將成為北京市民最難購買的商品。這一問題已迫切現實擺在我們麵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加以解決,新華書店的生存與發展將麵臨難以挽回的局勢。

一、市新華書店經營現狀建國40多年來,經過市新華書店全體職工的努力,199年圖書銷售總金額已達到1.58億元,剔除書價上漲因素,比:建國初期增長了26.6倍。而與此相反,書店本身的經營能力卻在網點處於“少、小,舊、危”的情況下呈現全麵萎縮的:朽勢。

(―)網點少

以城區為例,繁華的西單商業街原有網點4個,現僅剰下27平方米營業麵積的一個少兒書店;偌大的宣武區人口,僅有3個網點;一些重要交通大道一菜市口到廣安門外,新街口到學院路,新街口到西外,西四到展覽路,王府井到建外已無一處網點。郊區情況更差:順義縣54.8萬人口僅有3個網點;大興縣52.3萬人口僅有2個網點;門頭溝區27萬人口僅有1個網點等。以往依靠供銷社經營圖書的廣大農村地區的網點因利微或虧損也相繼撤消。從全國圖書發行網點的發展情況看,除西藏、青海外,北京最差。

(二)網點小

市新華書店全部網點的營業麵積總和為2.1萬平方米,尚不及一個百貨大樓,而且大部分(98處,占網點總數的76%)是十幾平方米至幾十平方米的小門店、書亭。我市最大的網點王府井書店也僅有3600平方米。多數網點通常擠得水泄不通,節假日高峰時更難以應付。王府井書店書架前往往形成:四五道人牆,通道阻滯,連營業員整書上架也常常要先用繩子把書架攔起來,請走讀者後方能上架。對此,不少讀者意見紛紛。人大副委員長黃華同誌曾感慨地對王府井書店營業員說:“白天書架前讀者太多,我擠不上去,隻有利用晚間來買書。”營業麵積小,大大製約了圖書的進貨和陳列能力。

(三)網點危舊市新華書店門市部很多是解放初期接收離租用的,其中大部分在使用40多年後,已難以維持。為扭轉這種狀況,市新華書店多年來盡了最大努力,籌集資金658萬元,改造了23個危舊網點;但目前仍有15處,1萬多平米老舊危房無力改造。這些網點情況非常嚴重,節假日旺銷期,不少門市部郎因安全原因不得不暫停營業,有的書店地板腐朽到把顧客腳都陷下去的地步。王府井書店在1976年地震中受損,目前超負荷使用,已多次受到有關部門的警報;前書店經理心有餘作地說:“我現在可解放了。當經理時,整天提心吊膽,時刻擔心房倒屋塌。”

圖書發行網點“少、小、舊、危”已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曆屆全國、市、區人大、政協會議代表們提交的議案都涉及到增加圖書發行網點的問題,然而卻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決。

經營上的困難,導致職工收入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人心不穩,書店骨幹流失嚴重。僅1990年就有13.1%的管理幹部、17.2%的專業人材調離。人才招不進、留不住,後繼無入,成為威脅新華書店生存和發展的又一個難題。

二、現狀原因分析

發行的主渠道,為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服務的新華書店本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而得到蓬勃發展和日益繁榮,但為什麼會出現全麵萎縮的趨勢呢?我們認為重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管理體製上的原因。市新華書店直接隸屬於市新聞出版局,但在網點規劃建設上,根據市計委、建委、財政局、規劃局等部門的有關規定,將書店網點視作商業服務網點,其維修擴建由商委統一安排;但由於書店在歸屬上與一般商業服務網點不同,屬文化口。因此,書店網點的建設拾終未被列入具體實施的規劃中去。這種交叉雙向管理的現狀,造成書店發展無人負責的局麵。“六五”、“七五”期間我市商業網點擴建2097個,總麵積達120萬平方米,而同期書店卻未被“規劃”進1個。

政策上的原因。企業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根據現行政策,市新華書店應是一個企業性質的單位,如按一般企業對待它,在經營上就應有充分的自主權。但實際上,由於這個部門的政治、社會屬性,使之並不能完全被作為企業對待。經營方式、經營品種和經營範圍上受到種種限製。這就.使它的經營功能受到很大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