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點建設的政策上對書店歧視。1986年以前,居民區中的圖書發行網點無償使用,1986年後改為有償使用,而且價格在600-2500元每平方米之間;按此估算,僅目前新建小區.需接收的8處網點及已接收尚未交付有償使用費的,總金額即達1500萬元。新華書店本身根本無力負擔。與此相對照,與書店網點同處小區中的糧店、百貨、副食等網點卻一直采取無償使用的辦法。郵局、銀行網點也是在不納稅的情況.下,交付50%的有償使用費,這種政策隻能致書店建設於死路。
在圖書發行政策上,1982年圖書發行體製改革以來,允許個體網點搞批發,允許出版單位批零售,有些出版單位還擴大經銷範圍。由於沒有相應的監督檢查製度和辦法,極大地影響了國營主渠道的發行業務。導致目前屬於新華書店包銷的書箱僅為馬列著作、各種法規文件和課本等。政策上的不完善,十分混亂。
三、新華書店圖書發行主渠道作用不可替代
新華書店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為物質文明建設服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列主義著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著作及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是以新華書店作為主渠道或唯一渠道來發行的。在掃除精神汙染、抵製黃色書刊的發行上,新華書店始終站在鬥爭第一線,在圖書發行領域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例如,自1989年掃黃以來從未發現新華書店經營過一本黃書。在保證科技文教專業書籍、大量學生課本的供應上,新華書店發揮了持續穩定和保證的作用,成為科技文教事業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維護圖書發行事業連貫、持久的發展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新華書店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意識形態領域內社會主義陣地的鞏固和擴大;關係到黨和國家方針、路線、政策能否得到順利貫徹;關係到科技文教事業的發展快慢;關係到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關係到四化大業的順利實現,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政治和社會意義及作用。
四、解決市新華書店問題的兩種選擇我們認為,促使市新華書店擺脫目前困境,走上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走完全企業化經營的道路。
改變市新華書店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範圍,允許其一業分主,多種經營。即在以經營圖書為主的前提下,由企業自主決定,拿出1/5甚至多的營業麵積用於經營百貨、服裝、工藝品等等商業項目,改變目前在相同營業麵積下盈利率遠遠低於商業服務的狀況,解決企業擴大再生產對資金的需求。這樣做,可以使市新華書店經過數年的自我積累初步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從長遠角度看,也可緩解財政承擔的壓力。但此種選擇也有不利的一麵:在目前書店網點“少、小、舊、危”的狀況下,勢必將導致圖書發行營業麵積的進一步減少,短期內如同雪上加霜。買書難的矛盾將進一步增大甚至激化。
第二種選擇是在政策上“法外施恩”。
鄧小平同誌曾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根據這一指導原則,應真正把新華書店作為特殊行業的特殊部門,把圖書作為特殊商品來對待。在企業外部,通過計劃、財政、規劃、建築等部門在書店網點建設上的特殊優惠政策,給書店以書養書,休養生息的機會。在企業內部,全麵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建立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製。在以社會效益為第二原則的前提下,兼顧企業的經濟效益,來獲得較快的發展。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點:
1.恢複在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及大型文體設施、園林、院校中書店網點無償使用的辦法。
2.繼續執行市規劃部門關於新建住宅小區和成片改造住宅小區中按每千人16平方米標準,無償配置書店的規定8
3.建成網點,脫開市、區商業部門統管,實行由開發部門、建設單位直接移交市新華書店的辦法。
4.嚴格履行和落實規劃中配備書店的義務,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利用行政等手段,挪作他用。
5.對舊城改造中的圖書發行網點堅決貫徹中央有關,執行先建後拆的規定,以往違反規定的,要盡快予以糾正。
6.實行5年內縣屬書店各種經營利潤全部提留,作為發展基金,用於農村下伸網點的建設和維護。
實行適當減輕企業稅負,增加擴大再生產所需資金為目的,以實現利稅和社會效益為考核指標,工資實現利稅、社會效益雙掛鉤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承包期3-5年。
管理體製上,實行行政、業務、網點建設及設備更新駕一體化領導的政策,避免交叉雙向管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