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革生產受畜牧業生產季節性變化的製約,經濟效益不高
事實上,目前製革廠的頭道去油鹽潰儲存已是工廠生產環節上的瓶頸,在正常情況下日處理豬皮3600張(三廠總和),加上斷電頻繁,除滿足生產需要外,儲存豬皮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由於上述原因,1985年皮革公司下屬的一家用引進技術裝備的新製革廠投產不久就被迫下馬。總之,皮革補貼促進皮革工業發展的作用不能不受到自然規律的製約,因此,處理好畜牧業生產周期性與工業生產均衡性之間的矛質,乃是解除這種製約的出路之一。
(三)豬革生產的各種不利的主客觀因素影響財政補貼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在我市豬皮革生產中,輕革、重革兩大類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成本差異。從區域角度看,情況也是如此。
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既有企業經營管理上的因素,又;有生豬品種上的原因。我市用來開剝豬皮的生豬大都來自本市及河北、山東等地,其特點是皮層厚度不均勻,企業稱其為“大鍋”狀,即背部厚形成鍋底,兩側及腹部薄,形成“鍋邊”。江浙一帶為上海新興製革廠(以生產豬革為主)1985年利潤達到450萬元,而我市東風製革廠生產豬革卻虧損14萬元。
從消費結構上看,由於價格、產品款式(如豬皮鞋僅限於童鞋、中老年鞋及廉價鞋)等原因,我市豬牛皮鞋銷售比重大約為1:9。造成這種畸輕畸重的格局,既有消費習慣問題,也有生產落後於市場需求的問題,我市豬皮革產值僅占皮革全部產值的23%,虧損的豬又占全部豬革的“%而全國一些生產豬皮革效益好的地區,其豬皮革製品卻是受群眾歡迎的暢銷貨。市場供求的現狀使我市豬皮革生產的規模和經濟效益受到限製,這也是成本高於其它省市的原因之一。
上述主客觀原因使我市的豬革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這是造成補貼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市豬皮的單位補貼額居全國首位,為1.19元每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86元7斤)而工業負擔額為0.50元每斤,處在全國各地工業負擔額的穀底,工業負擔低、財政補貼高本應促使銷價低廉,而現狀卻是我市的銷售價格在全國或居首位,或居中上水平,至於質量則居中。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豬革生產不具備優勢(包括豬皮資源、質量、產品結構)的情況下,以財政補貼勉強維持生產,必然要帶來得不償失的結果。財政補貼這個杠杆如果沒有一定的客觀經濟環境,就無法發揮順調節作用。
(四)定額補貼政策不完善造成企業行為扭曲
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企業都應為獲得經濟效益低而不遺餘力,但在補貼定額存在漏洞的情況下,企業行為就會以扭曲的形態表現出來。1982年我市豬皮補貼定額原為每張18.5斤,1983年改為每張21.5斤。三年多來的實踐證明,每張21,5斤的定額造成了豬皮含油率平均高達40%以上。每張豬皮工業購進時,實際重26斤左右,其中油重12斤。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商業方麵看,如開剝豬皮將油去淨,則一是倉儲、銷售費用將大幅度上升,二是相比“吃”國家補貼要承擔經營上的風險。從工業方麵看,雖然需要增設兩道去油工序,但出售豬油的盈利扣除製革虧損後仍有盈餘,例加東風製革廠1986年1至6月由此盈餘累計33萬元。在這樣的補貼政策下,商工兩家都從財政補貼中得到了實惠,而生產上、技術上、管理上的改革與提高卻受到了阻礙,從長期的、發展的觀點看,顯然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