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2看來,收購價與批發價及零售價之間好似是理順了,但實際上豬肉的各種經營費用諸如收購、運輸、儲藏、利息、損耗等等遠超過售賣價格,這就決定了企業每經營5魯0克豬肉就有一定的虧損,而價格長期以來由國家決定,特別是售賣價格提高速度慢,因而生豬生產越發展,經營越大,則虧損就必然越多,即補貼越多。
(二)經營量的增加我國由於曆史和習俗的原因,居民食肉結構以豬肉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豬的消費量增長很快,豬肉的經營量自然就越來越大。詳見下表
我國經濟體製改革以來,豬肉流通渠道雖已打破了國營獨家經營的局麵,但由於多種原因(比如檢疫要求跟不上、控製市場物價等),食品公司豬肉經營量仍占全市豬肉銷售量的70%;左右,而且絕對量在不斷增長,這樣,虧損和補貼的規模就不斷擴大了。
(三)豬肉來源結構的變化
北京市郊所養的隻能滿足本地市場需要量的40%左右,60%以上的豬肉需要從外地購入。由於運價的不斷上漲,造成運雜費用連年增加。因此,外調豬(肉)越多,補貼就多。
北京市外調豬肉如此之多,主要是養豬事業的增長趕不上消費的增長,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收購價格不能充分調動農民養豬的積極性。雖然國家已經多次調高生豬收購價格,但比起從事鄉鎮企業的農民來講,目前的收購價格使得豬農的收益趕不上從事鄉鎮企業農民的收益,因而難以調動其養豬的積極性。二是北京市不是糧食產區,糧食短缺嚴重,製約著大規模現代化養豬業的發展。
(四)流通費用增加
交通費用的增加是豬肉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和流通環節多所致。1984年單是豬肉儲藏費、利息支出就達1934.34萬元,占豬肉補貼總額的17.55%,1985年兩項支出達3047.27萬元,占豬肉補貼額的20%。特別是1985年5月10日前後,價格改革要出台,不能準確預測市場需求情況,隻惟恐生豬肉搶購,怕市場出何題,而大量購入加大庫存。結果價格出台前,雖有一些搶購現象但數量並不太大。價格出台後,在短期內對銷售又有一定的影響,6月份豬肉銷售量比5月份下1了60%,因而豬肉大量積壓。豬肉庫存量最高時達0.6076公斤,比保證市場正常周轉(三個月)需要的3.5千萬公斤多近一倍。許多豬肉由於長期積壓,變質腐爛,不得不降價處理,大大提高了食品公司虧損和財政補貼。1986年庫存比1985年減少13.8%,但到年末庫存量達4391.8萬公斤,你遠遠高於正常庫存量。
三、當前北京市豬肉補貼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價格的製約
購銷價格不合理,是導致豬肉補貼的最根本的原因。當前價格不合理,主要體現於“比價”上。我們的價格改革走停停,不能完善價格自身的機製以及缺乏其它改革的相應套,使價格改革始終沒有“到位”,最終不能實現預測目標。結果是收購價提高了,經營單位又虧損太重;售價提高了,居民反映又很強烈。反過來又不得不增加補貼,從而又使財政的負擔加重。
(二)經營管理問題
價格不合理使豬肉虧損成為政策性虧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問題是存在的,例如:如何減少流通費用,進行合理的商業庫存,減少商品損耗,提高庫存質量,減少超期變質肉,如何選擇合理的調運方案,提高運輸效益;如何對市場需求做出準確預測,為政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如何改變商品結構單一與消費結構多層次的矛盾以及如何減少流通渠道,等等。由於經營管理上的何題,企業經營性虧損是存在的,這不僅加重了補貼負擔,而且使企業行為一一提高經濟效益長期不能實現。
(三)非經濟因素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