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關於進一步發展北京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調查和意見(一)(2 / 3)

3.批發市場的管理體製應走工商部門協助、農民管理為主、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道路。城近郊15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有6家是工商局辦的,有6家是工商局協助農民辦的,有3家是工商局協助其它部門辦的。從調查情況看,工商局協助農民辦的,以農民管理為主的市場,由於采取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鄉鎮企業經營管理機製,市場管理實行經理負責製,職工采取合同製和分配浮動製,市場活動采取“開放交易、綜合服務、自由買賣、公平競爭”的原則,使市場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4.蔬菜生產基地的形成,為首都蔬菜產銷體製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幾年,一些省市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組織和扶持下,現已形成五個全國性的蔬菜生產基地。即,以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一些地縣為主的南菜北運基地,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冬春補淡基地以張家口經濟區的秋淡季蔬菜生產基地,以河西走廊的河套平原的西菜東運基地和唐山、山東的大白菜生產基地。加上首都毗鄰縣自發形成的一批蔬菜專業化生產基地,每年的蔬菜生產量達百億公斤左右,其中有50%的蔬菜要通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銷出。本市和外埠蔬菜生產基地的建立和首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初步形成的情況說明,建立健全市場體係的迫切性和蔬菜產銷體製深層次改革已勢在必行。

(三)

鑒於上述情況,圍繞建立健全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新的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提出以下意見:

1.進一步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把建立健全市場體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在改革開放中,農副產品多渠道流通已基本形成,特別是蔬菜各批發市場成交量已占全市供應量的1/3左右,說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將逐步成為廣大市民獲得農副產品的主要渠道。為此,要集中解決好三個方麵的思想認識問敏:一是要認識到首都各類市場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是固定的,而是臨時性的;不是現代化的,而是低層次的。這個現狀說明,目前各類市場的發展遠不能滿足首都經濟生活的需要。隻有解放解決好對市場、流通重要性的再認識,才能自覺按照經濟規律,建設好市場,把流通搞活,二是對各類市場的形式和發展要消除“三怕”。怕影響主渠道的作用;二怕價格失去控製;三怕搞亂市場供應。這“三怕”集中反映出傳統觀念和產品經濟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還根深蒂固,隻有盡快消除這些影響,才能更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三是要克服習慣於用行政手段,注重老渠道、老辦法,忽視市場機製的作用,對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製和運行機製緊迫感不強的傾向。市場機製的形成發展,不僅打破了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傳統格局,同時也強化了企業的市場意識,企業能否對市場信號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將是企業搞活的關鍵,否則,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因此,各級、各類經濟管理部門隻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市場機製的作用,才能把建設各類批發市場,進而發展建立健全市場體係的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抓出成果。

2.進一步健全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要下大力氣抓好農副產品集貿市場的建設,特別是蔬菜批發市場的建設,使己初步形成的市場向現代化、規範化方向過渡。

要把各類批發市場的建立列入首都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這不僅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新體製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市場建設中,要以區為主,分口提出,劃出地皮,統一安排,以確保市場建設有計劃、有領導地進行。

2.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應以大型現代化的為主,大中小配套進行,使之成為不同層次的市場網絡。按照這個原則,可以考慮第一步把大鍾寺、嶽各莊、新發地三個批發市場擴建成現代化、功能全、能輻射全國的大型批發交易市場,特別是把大鍾寺市場建設成一個立足本市、麵向全國和世界的特大型農副產品批發中心;第二步把供銷社倉庫改建成輻射全國的綜合性大型批發交易市場;第三步把國營左安門、和平裏兩個批發市場和水睢子農貿批發市場擴建成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加上已批準建立的水產批發市場,這樣就能逐漸形成一個圍繞三環路,能輻射全市,連接全國的批發網綜。城區市場的完善要與舊城改造和古都風貌結合起來,逐步改建成固定的、公開的、規範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