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勢在必行
我國的國有資產嚴重存在著產權模糊、責任不清、管理混亂、使用浪費、運營效益低等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阻礙經濟改革,製約經濟發展,危及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可以說,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但是由於這項改革涉及的麵廣、部門多,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因此,必須在各部門的配合支持下,才能積極穩妥地進行。
一、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目前正處於新舊兩種體製並存的時期,新舊體製的矛盾與摩擦突出,深化改革的難度明顯增大。分析我國經濟改革麵臨的主要困難,大都與傳統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有關。
1.目前,經濟改革的重點是如何增強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對搞活大中型企業,有人提出實行股份製,有人認為應引進鄉鎮企業的經營管理體製。不管是股份製,還是鄉鎮企業的管理體製,它們與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根本區別,在於產權製度不同。上述兩種企業產權比較明晰,企業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而國營大中型企業,則因產權模糊,不僅要受主管部門的直接管理,還要受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的幹預。在產品經濟的條件下,企業隻能是個單純的生產單位,無經營自主權,不論盈虧,一切由國家承擔。改革以來、由於放權,給了企業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因為政企沒有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真正分開,對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和價值增殖,企業沒有明確的經濟及法律責任,致使企業對國有資產收益和增殖的關切度較低。因為負虧曆來是所有者的事情,因而企業隻負盈,不負虧。虧損企業總是躺在國家身上,吃國家的財政補貼。由於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活力問題,所以目前相當一批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效率低下。不改革傳統的國有資產國家所有、國家經營的管理體製,確定國有資產具體化、人格化的代表,真正實行國有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企業就難以擺脫政府的幹預,政府也很難以擺脫虧損、微利企業的依賴,企業就無法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製。這樣,也就難以實經濟改革目標提出的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要求。
2.不改革傳統的產權製度,難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我國的工業底子薄,生產資料短缺,而且大部分資產是屬於國有資產,國有資產如不能合理流動並有效配置,就無法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經濟效益就難以提高。而我國的國有資產是由國家按行政原則和行政組織管理的,多年來形成了一種條塊分割的局麵,嚴重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最佳配置。實行經營承包責任製以後,由於缺乏一種使資金自動地流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的機製,資產流動仍很困難。因此,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著這樣的何題:一方麵大量機器設備閑置,另一方麵建設資金嚴重不足I一方麵一些企業長期經營不善,連年虧損,另一方麵一些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企業卻因生產要素有限而難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這種餘缺突出的不合理狀況,嚴重影響著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不改革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占社會總資產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有資產繼續低效益地運行下去,整個經濟將會趨向崩潰。
目前在經濟改革中實行的企業集團和股份製試點,將會對資產合理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和調整產業結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若不觸動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這些改革也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二、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是鞏固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要求
國有資產是公有製的物質基礎,要鞏固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必須保衛國有資產的權益不受侵犯,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殖,使公有製經濟始終保持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但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並非盡如人意、令人擔憂。
1.管理混亂,損耗流失嚴重。國有資產在國家所有、國家經營、各級行政組織直接管理的體製下,各部門各地區都從本單位的利益出發,向國家爭投資、爭項目,不顧一切地多占國有資產。然而在管理和使用上,由於產權關係不清晰,責任不明,致使管理混亂,國有資產又往往成為無人負責,任何人都可隨意侵占、浪費的無主財產。可以說,國有資的所有權實際上已處於虛置狀態。現在嚴重存在著家底不清的問題,不少單位對占有的國有資產總額、價值量和實物量的增減,缺乏經常的準確的統計,一些企業沒有資產—表,而且長期不清賬,不盤點,賬實不符。加之國家規—國有資產折舊率過低,提取的折舊費與實際損耗相差懸殊,導致國有資產多渠道流失,國有資產的權益得不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