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委任、選舉、招標(3 / 3)

4.對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嚴重製約

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能否保持持續、穩定、均衡地發展。在調整過程中,勞動力總是不斷地從傳統產業部門向新興產業部門轉移,從落後的、破產倒閉的企業向先進企業轉移。調整的過程就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勞動力的流動和失業現象。我們自前的“鐵飯碗”製度已經嚴重地限製了生產要素的重組,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建國以來,我們追求的隻是勞動就業的靜態穩定,追求所謂的安定和管理的簡便,否定勞動力流動和失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忽視了勞動就業動態平衡機製的建立。隻承認有“待業者”不承認有失業者,就足以表明我國勞動力不能自由擇業、不能流動、不能淘汰的狀況。

實踐越來越清楚地表明,我們要朝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方向邁進,失業問題是回避不了的。

失業作為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雖然對經濟活動和社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失業也,有其積極作用的一麵。對我們這個由傳統體製向新體製過渡的國家來說,老老實實地承認失業、允許有限失業的存在,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第一,有限失業的存在可以使在業的勞動者切實感到競爭的壓力。在我國,固定工製度根深蒂固,在人們的觀念中,從來不把不努力工作同失去“飯碗”聯係在一起。一部分“國家主人”竟認為占據工作崗位而不好好幹活也是“主人”天經地義的權力。創造財富的最基本因素——勞動者,失去了勞動的積極性。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失業能從最基本的層次上給勞動者以壓力,因此,造成的危機感也就特別強烈。勞動者有了危機感和壓力感,“鐵飯碗”的種種痼疾也就有了救治的可能。當前正在企業廣泛開展的優化勞動組合和有限度的廠內失業,已經得到社會的讚同,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更上一層摟,讓這種危機感再強烈一點呢?

第二,有利於加強企業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企業勞動生產提高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冗員過多,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這直接影響企業管理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勞動力的優化也受到限製。失業機製的引入,為解決沉澱在企業的多餘勞動力,加強企業管理,嚴肅勞動紀律,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問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手段。

第三,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從商品經濟發展的規律看,由於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企業在積極適應這種變化的過程中,需要相應調整產品方向、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永平、人員素質等。我國目前的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從整體上看,達到發達國家六、七十年代水平的僅占20%,而大約60%的技術裝備屬於淘汰之列。在今後若幹年內,要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如果勞動力不能順利地流動是不可想象的。在調整時期,暫時的有限失業也是完全正常的。正確疏導勞動力流動以及由此導致的失業,將大大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不允許流動和失業的結果,隻能是結構的固化和經濟,而經濟停滯的後果,將是更大規模的失業一一不管是顯性失業還是隱性失業。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看,由於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失業雖然不可避免,但如果國家政策引導得當,輔助措施有利,勞動者技能、素質能得到較迅速的提高,則這種失業的數量和時間部會隨著新的就業崗位的出現而逐步減少。

第四,有利於勞動者的全麵發展。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關心人、培養人,造就全新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得到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曆史使命。處在商品經濟發展時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失業是客觀,確有不利的方麵,但也恰恰是這種失業,無時不在起著激勵勞動者刻苦學習、努力玍作、積極參與競爭、尋求全麵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麵,由於再不可能有“鐵飯碗”可端,一部分本身素質不符合要求的勞動者失業後,就不會再消極等待,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地補充、更新知識,力爭在國家和社會的幫助下,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在這個就業——失業——再就業的過程中,勞動者自身素質得到了提高,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建國以來,我們對勞動就業同整個經濟運行機製的關係,同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的關係重視很不夠,對勞動力年齡結構、勞動力技術結構、人口增長率、國民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工資水平等因素與就業的關係缺乏深刻、全麵盼研究,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純屬正常的就業擴張、就業收縮以及失業現象諱疾忌醫,結果積重難返,形成了比顯性失業弊端更為突出的隱性失業。權衡利弊,現在是把失業問題正式提上日程的時候了。我們要允許有限度的失業,把一部分隱性失業顯性化。當然,由於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在職失業”隊伍過於龐大,由於人們觀念上,心理上的種種障礙,更由於我們還缺乏一些必要的配套條件,因此,我們的社會失業水平目前還隻能允許一個較低的限度一一維持在3%左右。今後,隨著各方麵條件的逐步成熟,可容忍的失業率還可以再高一點,最終達到5%左右。高於5%是不適合的,因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既要考慮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目標的銜接,又要考慮經濟效率與社會安定的協調,顧此失彼是要出亂子的。至於社會失業隊伍之外的富餘人員,目前還隻能采取廠內待業、廣開就業門路、在職學習培訓等辦法解決。

(三)

由於曆史上的原因,目前在我國實行社會失業還有很大釣阻力和困難,既有勞動製度本身的問題,也有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因此,在實行有限社會失業的時候,應注意做好幾個方麵的配套工作: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鐵飯碗”在我國的深遠影響是勞動製度改革的最大心理障礙,因此,更新觀念的任務十分艱巨。每個勞動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有按質按量完成本職工作的義務,政治意義上的“國家主人”不能作為不努力工作也必須就業的理由。1987年全國人大在討論企業破產法時,爭論的一個熱點就是破產倒閉企業的工人該不該失業。可見,“鐵飯碗”在我們國家的影響確實不可低估。另一方麵,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任何勞動合同都不應違反這一原則。人才中位所有、部門所有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從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規律看,追求就業的絕對充分、絕對穩定是不現實的。經濟上的高效與生產要素的不斷調整是密不可分的,勞動力的就業必須適應這一調整。我們應當把哏光從追求勞動就業的靜態平衡轉到追求勞動就業的動態平衡上來,國家主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去引導各種要素的合理流動,以求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

2.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力市場如何建立和完善,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市場發育不夠,勞動力在就業過程中就也然受到來自行政等多方麵的幹預;信息不暢又使得失業的壓力增大、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加大I從而更影響整個經濟活動向不規範、無規則發展。

促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目的是為勞動者和企業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使勞動者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依靠自己的技術專長、工作能力、知識水平、身體素質等展開競爭,選擇企業。企業也可以靠自身的優勢在市場上選擇勞動者。

3.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和培訓體係社會保障直接關係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當前,特別需要建立一整套社會性的失業救濟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製度,解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減輕企業的壓力和負擔,為勞動力的流動和臨時性失業創造條件。

鑒於造成失業的多種原因,緩解失業、解決失業問題還需要大力做好勞動培訓工作。在當今時代,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後培訓越來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者側重於培養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後者則是側重於勞動力專業技能或素質的提高。健全的社會培訓體係對於緩解各種失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我國企業技術裝備落後,要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必須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但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即使有了先進設備也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目前,我國的就業培訓製度還不健全,培訓也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現在培訓與就業的銜接不夠社會培訓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係。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把培訓工作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予以高度重視,采取多種措施,力爭通過培訓工作的加強,把失業對經濟生活和社會安定的衝擊減小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