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委任、選舉、招標(2 / 3)

(六)有利於企業領導集團的優化組合

在招標過程中,投標人普遍采用合夥形式參加競爭,中標後普遍實行廠長組閣和中層幹部聘任製。誌同道合的人才結合到一起,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提高了企業內部行政指揮的效率和決策能力。實踐證明,由中標人自己組成的班子可以保證在心理上和相互關係上實現優化組合,有利於企業各項工作的展開。

通過招標產生企業經營者,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因而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近兩年來的實踐已充分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招標是在中國特定環境下選擇經營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有人或許會問,在資本主義國家裏,相當多的企業也是采用委任或聘任的方式選擇經營者,他們為什麼能用這種方式選擇優秀的經營者,而我們卻比較困難呢?這之間根本的區別在於,他們是企業界、企業家挑選企業家,而我們是政府官員。這一區別決定了二者之間選擇的標準、條件和爾後形成的相互關係,企業領導結構上存在的很大不同。招標恰在這一點上突破了我國舊企業人事製度的束縛,為企業領導製度和經營機製的改革開辟了一條新路。###論失業

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失業?能否允許失業存在?這是當改革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幾個世紀以來,失業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同時也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伴隨著商品經濟的觸角延伸到了整個世界,每個具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

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失業並不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獨有的現象,改革的實踐要求我們在失業問題上擺脫傳統理論的某些桎梏,重新加以認識。

(一)

當今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都實行了不同形式的公有製,但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卻還不可能越過商品經濟階段,有些甚至還處在不發達的商品經濟階段。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造成的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競爭和發展帶來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重組、社會進步導致的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等因素,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由於就業信息不暢、部分勞動者素質木高以及勞動者對職業的選擇窓向趨於多元化等因素,客觀上必然造成勞動力的供求在總量上特別是在結構上的差距,這個差距就表現為各種類型的失業。這是在商品經濟中特別是在技術進步條件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失業,而處在商品經濟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上述原因,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失業。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曆史表明,不論在理論上是否承認有失業現象,失業始終是一個在經濟發展中回避不了的問題。南斯拉夫失業率曾達到13%以上,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甚至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的蘇聯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業。從我國情況看,據有關資料分析:在適齡勞動人口中,至少有12%的人在業。而在已經就業的勞動力中,又有大約20%~30%的官員,被稱為“在職失業”。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業,大部分采取了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形式,即“在職失業”,這是一種隱性失業。

總之,失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隻要存在商品生產,就會存在失業現象。社會主義國家承認自身存在失業,正確認識失業現象,認真研究失業的原因和對策,隻會有助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不會損害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業問題受到極大關注。充分就業被認為是宏觀經濟調節的四大目標之一。但“充分就業”不是絕對的,它描述的是基本消除了非自願失業而又保證了經濟穩定發展的社會勞動力就業狀態。近年來,發達國家一般最低也存在4-6.的失業率,這在經濟增長時期也被認為是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並不是沒有失業,雖然社會主義製度同資本主義製度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表現出的失業類型和特點卻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失業形成的具體原因很多,西方傳統就業理論將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等類型。細分又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選擇性失業。人們達到勞動年齡後,在初次擇業時,需-要反複權衡、比較,選擇職業和企業,這種選擇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另外,勞動者就業後,隨著本人技能的提高、意願的轉變,需要再次選擇新的職業。從開始擇業到實現就業之間,由於種種原因,往往會出現一段臨時性的失業時間。

結構性失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對於勞動者技術素質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將不斷變化,這種現象在科學技術產生飛躍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調整的社會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一部分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另一部分企業不得不縮小規模、轉產或停產,一部分勞動力將從這些企業中遊離出來。這時,社會上將出現專門技術人才供給不足和普通人員供給過剩並存,或一類技術、生產人員供給過剩,而另一類技術、生產人員供給不足的現象。表現為過剩的這部分勞動力在接受為重新就業而進行培訓學習期間,也表現為一段時間的失業。

季節性失業。某些行業,如農副產品加工等,因受季節和生產周期影響,每年周期性地出現生產淡季,由此而引起的失業,被稱為季節性失業。這種失業的存在是正常的,而且一部分受季節影響而失業的勞動者又會在其它季節性工作崗位上暫時就業。

自願失業。由於各種複雜的情況和不可預料的原因,如家庭問題、生育、學習等,會導致某些人主動要求暫時不就業或停止工作,因而形成一部分人的失業。另外,對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勞動者或因工作條件差、或嫌其收入低而不願按受這些工作造成的失業,亦屬此類。

非自願失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和工作條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這種失業被稱為非自思失業。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類型的失業都可能存在。因此,很明顯,要求絕對的充分就業,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不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盲目追求所謂的“充分就業”,必然會在經濟上付出沉重的代價。

(二)

長期以來,我們在理論上不承認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失業,在實踐中不允許出現失業,因此,實行了一套以“統包統配”、“一次分配定終身”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力分配製度和管理製度。30多年來,我們雖然在表麵上消除了失業,但卻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形成了比失業更為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隱性失業嚴重,企業冗員叢生不承認失業,不允許失業的理論和實踐,使失業大軍由社會轉向了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內部,形成了特殊形態的“在職失業”。僅改革以來的十年間,全國就以“統包統配”方式安置了幾千萬人,而同時,全民所有製單位的“在職未業”人員也達到了2000~3000萬人。目前我國實行高工時製度,法定工時比發達國家高600~800小時,比一般發展中國家高400~500小時,而企業的實際有效工時僅占製度工時的40%-60%,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時間,工人是在“泡”。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幹,企業內人浮於事、因人設事、效率低下釣現象比比皆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甚至有所降低的現象非常普遍。

2.勞動者沒有壓力感,失去了創新進取精神

包就業、包工資、包福利的“鐵飯碗”製度不但使國家和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使勞動者完全喪失了競爭的壓力感,喪失了可貴的敬業精神和創新進取精神。勞動者失掉擇業自由,同時也沒有了失此的危險,理所當然地躺在國家身上。既然不競爭就有工作,既然不好好幹也有飯碗,為什麼要拚命幹呢?既然沒有失業的人好比,為什麼不和收入、福利高的去比呢?於是,人們的追求集中到了對工資、福利的攀比上。“統包統配”製度把勤奮的勞動者養懶了、養笨了。社會主義勞動者身上所應體現的主人翁自豪感變得少見了。

3.限製了勞動者的自身發展

按道理講,社會主義本應更加關心人的發展,注重人的權利,應該陚予勞動者比資本主義更大的自由擇業和全麵發展自身的權利,這才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真正體現。然而,迄今為止,這一優越性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富有創造力的勞動者的地位降為“螺盤釘”,要求“擰在哪裏就在哪裏閃光”。“服從分配”成為評價勞動者品質的重要標準;“等待分配”成了勞動者就業的唯一出路。勞動者的效能被降低了,創造力和全麵發展的潛力被扼殺了,“依靠組織”成為人們心中不可動搖的生活信條,繼而也成為依賴和懶惰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