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承包製:現實與選擇(二)(3 / 3)

2.強化承包製促進企業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功能和作用。用“二保”的形式把企業發展納入承包考核內容,是北京市工業企業承包的一個特點,體現了把當前需要與今後發展綜合考慮的思路。我們認為,解決企業承包過程中“二保軟”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首先,是承包各主要指標綜合效應與企業行為合理化的關係。對於承包指標的硬度不一、“二保”指標軟化的問題,我們在前麵已做了分析。這種分析是以指標間的結構關係為對象。如果再考慮到“一保”指標定量上交與外在變量之間的矛盾,那麼還應看到,硬度較高的指標,也存在著在縱向、橫向上生產的壓力不均衡、不穩定的狀況。壓力的變動趨勢、狀態又必然對企業的動力、行為產生影響。企業發展目標和自身動力、能力的強化,不僅取決於物質技術條件,更重要的是內在機製的構造和成長。因此,增強企業自我發展的意識、動力及能力,不可能單純從完善“二保”的考核管理辦法來實現,而應更注重於承包製整體功能的作用。其次,是指標選擇問題。企業發展究竟應統一考核哪些指標?或者說,對哪個指標進行考核獎懲能夠促使企業提高整體發展水平?企業投資額與投資效果是不同的概念,發展後勁不僅僅在於企業技術改造資金的投入量;企業的發展狀況,還包括工藝、技術水平、產品開發能力及商業信資等,而這些又涉及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再次,是如何製訂具體的考核、獎懲辦法。

我們認為,把企業技術改造納入承包管理的辦法,雖然可以繼續采用,但僅以此作為基本的或唯一的考核內容是不夠的。完善“二保”的主要方向,應放在如何對企業技術進步進行綜合考核上,促使企業把產品檔次、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作為實現發展、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途徑。在目前條件下,“二保”指標采用一個規範辦法還難以做到,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確定相應的內容及承包考核辦法,進行分類指導,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如產品開發質量、國有資產增值與資金利稅率等,都可作為對企業發展水平的主要考核指標I把承包管理與經濟組織係統管理工作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更為有效的管理方式,更好地發揮總公司(局)在行業規劃、發展方麵的作用。“二保”的內容在兩級承包中可以有所不同,各個企業可以有所不同,考核管理辦法也可以因地製宜。從麵上來看,可以普遍采取對經營者的獎懲以資產經營效益、企業發展水平考核為主的辦法。

3.適度規範承包的管理辦法。實踐證明,給予總公司在承發包工作中一定的調控權,對於保證總體承包任務的完成,對一些具體問題適時進行必要調整,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產發展資金分散等問題,都可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運行中,涉及的問題也很複雜,需要妥善處理調控權與企業自主權的關係。今後,應適度規範總公司的調控手段、權限,使分級調控,管理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辦法、並注意盡量采用透明度較高的“前調節”措施,減少一事一議的“後調節”。這樣做也有利於協調承包管理與執行有關經濟法規的關係。

4.推進、完善與承包製相關的企業內外配套改革。實踐經驗表明,一種改革形式的效果,與其能否與相關方麵的改革較好地銜接、形成相互促進的結構有關。在同一承包形式下企業經營狀況所顯示出的差異,也說明其作用的充分發揮需要一些必要的條件、因素的相互配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素質與總體水平。而經營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單純依靠承包後的壓力能夠自然實現的,還需要相應的改革措施和基礎工作的配合。特別應著重搞好以下幾個方麵的配套措施,在平穩過度、銜接的過程中,完善、發展企業製度的改革。完善經營者選任製度,進一步優化經營者隊伍。主要應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根據承包經營的特點,繼續探索對經營者資質考核、測評的科學管理辦法,建立具有優化機製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製度I二是完善選聘、招標的程序和辦法,提高政策透明度與合理性。

繼續搞好企業內部人事勞動製度、分配製度的改革使風險競爭意識真正成為激勵、約束機製的基礎,克服製度流於形式、優化組合偏重量數等問題,使企業內部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加強管理、調節行為的作用。

正確選擇企業內部承包臂式。根據實踐經驗,企業作為一個生產經營的有機體,不:!在內部普遍采用經營承包的方式。應積極探索有利於強化整體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內部責任承包及考核管理辦法,克服“以包代管”的偏向。

加強企業內民主製度的建設,提高職工對企業經營發展的關切程度。這個問題實際上一向未能普遍有效地解決,承包後,又出現了誰是責任主體的問題,改革10年來,廠長(經理)的行為導向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如何建立職工對企業經營發展的群體效用,仍是社會主義企業製度建設的一個難點。全員承包的探索可以借鑒。但究竟怎樣形成與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企業民主製度,還有待於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探索和實驗。

總之,完善企業承包製的基本著眼點,應放在使其更有效地發揮出構造企業內在動力機製、調節企業行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此,我們還要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改革與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改革的實際進程中,期望通過承包製去解決不利於發展的所有問題,或者認為完善承包製沒什麼意義的認識,都不利於我們在現階段正確地推進企業改革的實踐。企業承包製的生命力主要取決於它能否根據客觀條件、實踐經驗繼續向前發展:既堅持從現實基礎、條件出發,又不囿於既有的形式,企業改革才能夠向新的階段邁進。改革的路還很長,使工業企業成為麵對國內外市場的商品生產經營者,成為具有自主經營發展能力的微觀運行主體,仍然是我們要在改革過程中不斷探索、解決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