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作者:禾刀
與陸川的《南京,南京》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不同,啟用金牌編劇劉恒的《金陵十三釵》,十分注重平衡觀眾的感受,當然不是以想當然地削弱曆史痛感為前提。由佟大為扮演的李教官,雖然與劉燁扮演的抗日戰士角色雷同,但《金》片不同之處不僅僅是戲份的拉長,而是強化了對軍人這一“戰鬥角色”的深入描摩:眼看要出城,為了挽救一群突然直麵而來素不相識的學生,他們以微弱之師,義無反顧乃至粉身碎骨地撞向日軍的坦克。即便是戰鬥到最後一人,李教官依然不改放棄出城繼續戰鬥之念,最後終與數十位日軍同歸於盡。
就整部作品而言,張藝謀依然堅持了自己對畫麵近乎苛刻的路線。在整部作品的灰色基調下,玉墨等人的濃妝豔抹極盡惹眼。與過往作品過於強調整齊秩序不同,此片的所有鏡頭裏,除了教堂建築還算整齊外,大門外沒有一處不亂:城裏殘垣斷壁,路邊屍體隨處可見,槍聲不斷,硝煙彌漫,即便是最後貝爾帶著12名學生逃出南京,也是一片荒蕪之地。混亂、無助、痛苦、恐懼……令人無所適從的所有心理,都在畫麵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呈現。
相較於原著,電影更注重故事的提煉,傳教士一角變成了殮屍師,那個父親有日軍關係的同學變成了書娟,李教官不是一直藏在地下室,而是選擇與日軍戰鬥到最後一刻,書娟率領同學引開了日軍而不是“失足婦女”們先出手救了學生……影片最超乎人意外的,是對陳喬治角色的改造。這個教父收養的義子,在最後一刻,卻男扮女裝,與“姐妹們”毅然踏上死亡之旅。這些改編,無疑使故事轉折更加揪人心弦,情感的衝突更加激越。當然,改編也有略感遺憾之處,像玉墨帶領姐妹們為學生們彈唱“秦淮曲”的這場戲,如果安排在浦生斷氣的最後那一刻,或更符合當時的意境。
解構“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曆史事件,過去許多作品都是選擇從國別戰爭、民族大義高度宏大書寫,《金陵十三釵》描定的雖然是一個群體,但也是一個最無助的群體——失足婦女。這些平時僅靠紙醉金迷麻醉自己的女性,雖然同為落難之人,但學生們並沒有拋開道德的評判,連水都不願與她們分享。也就是這樣一群幾乎誰都不會在意的群體,關鍵時刻卻以自己的犧牲,挽救了孩子們的性命,她們是南京這座倍遭淩辱的城市裏的涅槃。
如果問,《金陵十三釵》同張藝謀過去作品有什麼不同,答案應該是“故事”。講好故事,這是一部電影受市場認可的真正“王道”。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