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作者:楊井峰
目前,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正在全國各地影院熱映,引得舉國文藝界、影評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百家爭鳴之象,似乎是但凡看過此片的人都有要說兩句的衝動。這本身是件好事,作為觀眾對看過的影片喜好程度做個評價,這也無可厚非,一來表明影片引發了國人的思考,二來也表明國人的藝術欣賞不再是停留在隻觀不語的水平上了。
而就在影片《金陵十三釵》上映前夕,著名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也在媒體上發文,稱電影《金陵十三釵》,是“情色+暴力+苦難+愛國主義”的大片,引起輿論一片嘩然。不過,看過朱文,一個疑問便會在心底油然而生:“民族災難片”能否視票房為唯一追求?
眾所周知,近些年,華語電影工業,特別是內地、香港電影工業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色情、血腥、黑幫、暴力這些商業元素充斥的電影比比皆是,靠大導演、大明星、大美女、大製作等商業噱頭吸引票房早已成為商業大片內在的生存規律。在這種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催生了像《色戒》《風聲》《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竊聽風雲2》《鴻門宴傳奇》等一大批優秀的華語電影作品,而隨之而來的就是華語電影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品格,人文情懷不足、廣告無孔不入、色情暴力場麵屢見不鮮。像早年的《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活著》這些感情真摯、風格質樸的華語電影再也難覓蹤跡。
而偏安一隅的台灣電影工業,由於其半公益化的性質,不為票房所動,反而卻時常給我們驚喜,像近些年熱播的電影《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翻滾吧!阿信》,總能讓人們尋覓到那些感情真摯、又不乏勵誌進取的電影品格。
電影的產業化之路,多少會讓電影失去獨立的品格,過多地諂媚於觀眾,卑躬屈膝於市場,也讓許多電影品格在尋求票房的道路上自我迷失。而優秀的“商業大片”,不僅要具有票房號召力,更應該具有獨立的電影品格。像獲得第66屆(199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一位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導演拍攝的一部洋溢人道主義氣息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狂卷了3.21億美元票房,獲得多項奧斯卡單項大獎,也讓人們看到商業電影,也能成為優秀的紀錄片。
電影《金陵十三釵》在全國公映,國人總會與18年前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作比較,源於這兩部電影有著太多的類似。這兩部電影都是在描寫“二戰”期間遭受苦難的民族,都是在探尋在特殊環境中人性的發展軌跡,隻不過一個是世界東方的華夏民族,一個是充滿憂傷的猶太民族。電影《金陵十三釵》是用色彩、血腥、色情布滿鏡頭的商業韻味十足的商業大片,而《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充滿人文情懷、記錄曆史的商業大片。在《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它不僅有著濃厚的商業氣息,也有濃鬱的人文情懷。而在《金陵十三釵》上,給我們更多感受的是商業元素彌漫的戰爭大片,絲毫感受不到遭受苦難的民族,那份銘記心間的悲憫情懷。在這一點上,影片《金陵十三釵》還需要向《辛德勒的名單》學習,“民族災難片”不應視票房為唯一追求,還需要有更多的人文情懷。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