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2 / 3)

當時,爸爸正在潛心研究果蔬療法,他又自告奮勇地整理出一份《常見蔬菜營養及食療功效》,讓我附在書後做參考資料。

書中基礎知識一章原本不在我的寫作計劃之中,是寫完後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些基礎知識,回頭給加上的。爸爸看了我寫的覺得不滿意,逼著我修改了幾次,他自己也寫了一部分,直到我們兩個人都覺得滿意為止。

就這樣,在爸爸的幫助下,我一氣嗬成地寫完了這本書的初稿。從2006年11月底開始動筆,到2007年春節寫完,前後不到四個月的時間。

這次經曆使我喜歡上了寫作。因為寫作需要靈感,沒有靈感的時候寫東西就像擠牙膏一樣痛苦,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讀了也覺得乏味。這就促使我去尋求上帝—靈感之源,去憑信心緊緊握住 的應許,去竭力領悟真理,祈求的帶領。所以,寫作成了我與上帝之間的一種寶貴的交流,使我的精神和靈性達到最佳的狀態。

寫作又像是一場探險,像從生活的河流裏淘出金沙,從資料的海洋裏尋覓寶藏。無意之中,我發現了一種強有力的學習方法。美國《有機農業》雜誌的創辦者羅代爾曾說,一個人想要學一門新的學問,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辦一份有關這門學問的刊物。我發現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去寫一部介紹這門學問的書。我常想,要是在學校的時候,老師不是把總結現成的知識灌輸給我們,而是給我們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我們自己去查資料,然後讓每個學生寫出各自不同的課本來,那我們會學到多少東西啊!這樣,我們的創造力、分辨力、思考能力都會大大提高,所學的也必定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記了。

雖然如此,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還是經常懷疑,當初決定回家寫書是不是最好的決定。放棄佛山的工作,使我失去了一些現實的好處和機會,而且寫書並沒有馬上就給我帶來經濟收入。但不管怎樣,我實現了心中的一個願望和夢想,這使我感到很盡興和快樂。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收獲很多,也帶給爸爸許多樂趣和新的觀念。我很珍惜這段和爸爸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時光,這使爸爸和我互相理解,更加親密。我不知道如果從永恒的角度來衡量,這是不是更有價值呢?

寫完書後,我心裏感到滿足而輕鬆,就像畫家畫好一幅畫,或像農民耕種好一塊田地一樣。“這本書會有讀者嗎?會有人去把它印出來嗎?”這些問題我沒有想過,因為我覺得寫書是我的心願和本分,我已經盡心盡力地完成了,其餘的是上帝的事情。另外,最初寫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出版,而是為將來自己過田園生活做預備,也為了將來教孩子們園藝課有本合適的教材。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我的意料。

書完成後,我把電子版分章用電子郵件發給幾位朋友看。其中一位朋友柯抒馨看過之後覺得不錯,就幫我發給福音中國網站了。很快地,他們就把它登在網站上了。

2009年5月左右,我忽然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打電話的人是北京國仁城鄉(北京)科技發展中心的負責人之一黃誌友,這個機構的前身就是晏陽初鄉村建設學校,他們立誌繼承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的夢想,致力於鄉村建設和農民教育已經有多年了。黃誌友告訴我,半年前他們在網站上發現我的書,讀後覺得比一般的農業著作更通俗有趣,並富有啟發性,對推廣有機農業會有用處,所以想征求我的同意翻印一些。

2009年年底,黃誌友又打電話告訴我,他把我的書給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編輯塗潤林女士看,她看過之後覺得有出版的價值,經她推薦後這本書被列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出版計劃。就這樣,我和塗潤林編輯建立了聯係。沒想到,我們很快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