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3)

本書的初稿完成於2007年。

2006年7月份,我去參加一個家庭教育講座時,看到一套國外教會學校使用的園藝課本Nature's Way in the Garden。書中介紹堆肥的做法,還有輪作的原理,激起了我對園藝的興趣。我當時想以後一定要找時間翻譯這本書。

我將這套課本讀了幾遍,一邊寫讀書心得,一邊到網上和圖書館找許多有關有機農業的資料來看。漸漸地我對有機農業有了更多的認識。這樣,我就發現原書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的地方太簡單粗糙,有的地方不符合中國的栽種條件,等等。我開始不滿足於僅僅把原書翻譯出來,於是心想,能不能總結手頭的資料自己寫一本書呢?

在此之前,我從未寫過書,而且我也沒有多少栽種的經驗,所以到底是寫,還是翻譯,我猶豫了很久。10月份,我應邀到佛山的一個療養機構工作。但是,每一天,寫書的想法總是在我心裏浮現,使我對那裏的工作感到心不在焉。

這樣過了一個月,我終於決定放棄那個工作,回家寫書。可是放棄工作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是那麼孤獨軟弱,對前麵的路一點兒把握也沒有。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離開了安全平坦的大路,獨自去冒險尋找小路的人。到底小路能不能走得通呢?我沒有把握,也沒有任何人能給我保證。

回到家裏,看著爸爸日漸蒼老的臉,我很難過。半夜醒來,聽到爸爸在床上輾轉歎息的聲音,我的心都碎了,自責好像一條無聲的鞭子狠狠地抽打著我的心。為什麼我要別出心裁呢?為什麼我不能像別人那樣安安穩穩地過日子,給爸爸和媽媽帶來安慰呢?

第二天早晨起來,我就跟爸爸說,“爸,我馬上就回佛山去。”沒想到爸爸卻說,“你別窮折騰了。既然回來了,就做回來的事吧!”

這樣,我就開始著手編寫園藝教材了。開頭幾天,我還常為離開佛山所失去的好處而感到沮喪和難過。但很快地,寫作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工作的快樂代替了沮喪懊惱的心情。

起初,爸爸雖然非常支持和鼓勵我寫作,卻對我所寫的東西沒什麼興趣。他說,“種菜誰不會?農村裏每個人都會種!”

我卻越寫越覺有趣,越寫越來勁了。連吃飯的時候,我也跟爸爸大講特講有機園藝。除此之外,我還決定照園藝書上所教的方法在陽台自己種一些菜。我用購物袋和塑料盆來做菜地,用蒸鍋做篩子篩土,並認真地在土上劃格子撒種。

漸漸地,爸爸也開始感興趣了。他還和我一起去附近的山上運土回來,跟我一起用飲水杯做土壤實驗。特別是比較不同土壤的保水性和排水性的實驗,給爸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二天,他就給一盆半死不活的蘆薈換了土,過了兩天,蘆薈就生氣勃勃起來了。原來,以前的土太黏重了。爸爸說:“園藝確實是一門學問,的確應該這樣教孩子!”從此,爸爸對編寫園藝教材生發的興趣和熱情幾乎不亞於我。

每天早晨,我很早就起床開始寫作,寫到中午吃午飯時才停下。吃過午飯,就不再寫了。下午休息完,就擺弄擺弄我種的菜,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有時也去山上運土。晚上散步完,我們就一起讀書。我們最喜歡讀的是張文亮教授寫的基督徒科學大師的傳記。後來,我還在書中的小資料裏引用了幾篇。

爸爸還常常說服我歇一天,出去到附近的山上或河邊散步或畫畫。

後來,我想在書中介紹傑斐遜是怎樣過鄉居生活的,以及中國古代農業。爸爸就幫我從圖書館借回兩本厚厚的《傑斐遜全傳》和一本《農業史話》。看到我實在沒有精力去看這些書,爸爸就認真地讀了這幾本書,並幫我寫了《傑斐遜的鄉居生活》和《中國古代農書》兩篇小資料。我略加修改後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