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莫知所由:不知道該聽誰的。由,聽從,遵從。
難質:為難,質問。
眇:盲目。
執其咎:指出他的錯誤。
序:次序。此指聽出聲音大小的差別,排出次序。
顏回聽哭:典出《孔子家語·顏回》: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子曰:“回也,善於識音矣。”顏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
蒼舒量象:當為倉舒,即曹衝,字倉舒,曹操第七子,環夫人所生,聰明過人,深受曹操喜愛。早卒。曹衝稱象,典出《三國誌·魏書·曹衝傳》:孫權曾致巨象,曹操欲知其重,訪之群下,無人能有辦法。曹衝說:“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曹操大悅,即施行焉。
造端:開始,開端。《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孔穎達疏:“言君子行道,初始造立端緒,起於匹夫匹婦之所知所行者。”
“子展”二句:事出《左傳·襄公九年》:鄭國與晉國為盟國,楚國伐鄭,子駟準備與楚國結盟。子孔、子說:“與晉國結盟,口血未幹而背之,可以嗎?”子駟、子展曰:“我們與晉國盟誓時說:‘唯強是從。’現在楚師至,晉不救我,則為楚強矣。我們與楚國結盟,怎麼說背棄了盟誓之言呢?”便與楚國結盟。子展,春秋鄭國大夫。侵晉,背棄與晉國的盟約。侵,背棄。
見機:從事物細微的變化中預見其先兆。《易·係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機,同“幾”,指事物的跡象、先兆。《易·係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臾駢”二句:事出《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伐晉,晉人禦之。趙盾率領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率領上軍,臾駢佐之。欒盾率領下軍,胥甲佐之。臾駢認為:“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秦軍與晉國上軍打一仗後,雙方退兵。秦軍派使者對晉軍說:“我們兩國軍隊尚未痛快地交鋒,明天就請決戰吧!”臾駢見秦使說話時眼珠轉動,聲音反常,等其離去後對趙盾說:“秦軍要打算逃走了,請趕快安排追擊。”秦軍果然連夜逃去。臾駢,春秋時晉國大夫。
“伊藉”二句:事出《三國誌·蜀書·伊籍傳》:伊籍被派遣出使東吳,孫權聞其才辯,欲逆折以辭。籍適入拜,權曰:“勞事無道之君乎?”籍既對曰:“一拜一起,未足為勞。”伊藉,當作“伊籍”,三國山陽人,字機伯。任蜀漢左將軍從事中郎。
“郭淮”二句:事出《三國誌·魏書·郭淮傳》:曹丕稱帝時,時任征羌護軍的郭淮,奉使賀曹丕登基,因途中生病,故遲至京城。曹丕正色責之曰:“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後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淮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後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誅也。”曹丕悅之,提拔其為代理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後正式任其為雍州刺史。郭淮,三國太原陽曲人,字伯濟。曆任曹魏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進封陽曲侯。
“墨子”二句:事出《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墨子,戰國時魯國人,名翟。墨家創始者。曾為宋國大夫。
奪:壓倒,勝過。
“毛遂”四句:事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隨平原君至楚國商議聯合之事,長久決定不下來。毛遂按劍曆階而上,對平原君說:“聯合之利害,兩句話就可解決,為何久而不決?”楚王嗬斥說:“我與你主人談話,你插什麼嘴,還不退下!”毛遂按劍而前曰:“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乃與趙結盟。毛遂,戰國時趙人,平原君門客。
易予:(在辯論中)改變對方認可(的觀點)。予,承認,認為,認可。《禮記·檀弓上》:“伋則安能?”孔穎達疏:“‘伋則安能’者,子思自以才能淺薄,不及聖祖,故雲伋則何能。鄭雲:‘自予不能及,予猶許也。自許不能及也。’”
“以子”二句:事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適有一能:隻有一種才能。適,通“啻”,僅僅。《戰國策·秦策二》:“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高誘注:“適音翅。”鮑彪注:“適啻同。”
異目:各自以偏才建立自己的名聲,即下文劉昺所說“各以所通而立其名。”
【譯文】
然而在辯說中雖有各種情緒的變化構成,最終還是要確定的真理來取得成功。做成事情確立觀點,必須根據一定道理。所以雖有小的變故,最後還是據理立功。如果隻有述說而沒有辯論質疑,隻是各自陳述自己的意見,就不知道哪種道理是應該聽從的。人人爭著說自己的看法,如果不進行問難質疑,就不知道哪一個可用。因此可以說,泛泛而談沒有辯論而確定的道理,是盲目的。道理繁多人情各異,所以發言充滿朝廷,沒有人肯指出他的錯誤。必須做到聽力敏銳得能分辨聲音大小細微的差別,登高能作賦,器物能銘文,就像顏回聽哭善於識別聲音,曹衝稱象善於開動腦筋。思慮深遠得能夠追溯到事物的開端,子展主張背棄晉國,取得與楚國聯盟。眼光敏銳得能夠察覺到事物變化的先兆,臾駢觀察秦國使臣的眼神,就知道秦國軍隊要退卻。言辭巧妙得能夠表達心中的想法,蜀漢伊籍回答孫權說:“一拜一起說不上辛勞。”處事敏捷得能夠彌補一時的失誤,曹魏郭淮回答魏文帝說:“我知道您不會像禹殺防風那樣把我殺掉。”防守堅強得能夠擋住強敵的進攻,墨子對楚王說:“即使把我殺了,我的弟子已經用我發明的防禦工具在宋國嚴陣以待了。”進攻淩厲得能夠戰勝嚴密的防守,毛遂對楚王說:“今日結盟,是為楚國著想,不是為了趙國。”楚王接受了並致以歉意。爭奪巧妙得能夠用對方的弱點製服對方。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個既誇矛又誇盾的人便沒詞了。同時具備這八種能力,然後才能通曉天下的道理。通曉天下的道理,就能夠透徹地了解人了。不能夠同時具備八種才能,而隻有一種才能,所說的偏才。所獲得的成就是偏頗的,而且是各自以偏才建立自己的名聲。各自以自己的長處建立名聲。
是故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奪能易予,謂之貿說之材。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與眾人言,則察色而順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恒懷謙下,故處物上。聰睿資給,不以先人。常懷退後,故在物先。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通理則止,不務煩辭。鄙誤在人,過而不迫。見人過跌,輒當曆避。寫人之所懷,扶人之所能。扶讚人之所能,則人人自任矣。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胡故反。與盲人言不諱眇瞎之類。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己有武力,不舉虓虎之倫。說直說變,無所畏惡。通材平釋,信而後諫,雖觸龍鱗,物無害者。采蟲聲之善音,不以聲醜棄其善曲。讚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廢其嘉言。奪與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氣,折謝不吝。曆避銳跌,不惜屈撓。方其勝難,勝而不矜。理自勝耳,何所矜也。心平誌諭,無適無莫,付是非於道理,不貪勝於求名。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曠然無懷,委之至當,是以世務自經,萬物自理。
【注釋】
名物:辨明物理。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春秋》別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
構架:結架材木,指建築。引申為運籌決策,構思設計。
權捷:應變能力強。
持論:立論,提出並堅持自己的主張。
推徹:推倒,拆毀。此指在理論上摧垮對方。
貿說:擅長論辯。
相是:互相肯定。
眾人:一般的人。《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尚人:居於人之上。尚,同“上”。
先人:居於人之前。
不務:不以……為能事。
寫:傾瀉。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其為天下除害也,若川瀆之寫於海也。”
自任:自信。
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不用類似的事冒犯別人,引起別人的嫉恨。婟,嫉恨。
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不用比喻的詞語涉及自己的長處。
說直:勸說正直剛毅的人。說變:勸說權變詭詐的人。
觸龍鱗:觸動龍的逆鱗。據說龍非常溫柔,可以騎在它的背上。但其脖子上有一處鱗為逆鱗,不能觸動,否則,將被龍所殺死。見《韓非子·說難》。後以“觸龍鱗”稱冒犯皇上。
去就不留:離開和留下都不遲疑。留,拖延,遲滯。《後漢書·何進傳》:(袁)紹懼(何)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複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
方:正當,正在。《左傳·定公四年》:晉荀寅求貨於蔡侯,弗得。言於範獻子曰:“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
折謝不吝:不惜彎腰致歉。即劉昺在下文所說“曆避銳跌,不惜屈撓”。
無適無莫:沒規定該如何,也沒規定不該如何。指在堅持一定目標下,善用靈活權宜手段。《論語·裏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朱熹集注:“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
期:期望。
經世:治理國事。理物:治理事物。
【譯文】
因此聽力敏銳得能分辨聲音大小細微差別的人,稱為名物之才。思慮深遠得能夠追溯到事物開端的人,稱為構架之才。眼光敏銳得能夠察覺到事物變化先兆的人,稱為達識之才。言辭巧妙得能夠表達心中想法的人,稱為贍給之才。處事敏捷得能夠彌補一時失誤的人,稱為權捷之才。防守堅強得能夠擋住論敵進攻的人,稱為持論之才。進攻淩厲得能夠戰勝嚴密防守的人,稱為推徹之才。爭奪巧妙得能夠用對方弱點製服對方,稱為貿說之才。通才就是兼備上述八種才能的人,他們能夠遵循事物的規律發揮這些才能。他們和通才交談,則理解相同心裏明白。同就是互相肯定,是心靈相通。和一般人交談,則察言觀色並順從他們的性情。對聲色俱厲者,避免觸其短處。他們雖然明白並掌握眾多的道理,但不因此而居人之上。始終懷著謙下的態度,所以能站在上風。他們雖聰明而富有天資,卻不因此而居人之先。始終懷著謙退的態度,所以能處在前頭。美言出於己口,道理講充分就適可而止。道理講通則止,不以繁詞冗言為能事。別人出現低下的錯誤,看到這些錯誤也不去逼迫追究。見別人的過失,應當避而不談。替別人抒發情懷,幫助別人發揮才幹。讚許他人的才能,那麼人人就會有自信。不用類似的事冒犯別人,引起別人的嫉恨。婟,胡故反切。例如與盲人談話不避諱眇瞎之類。不用比喻的詞語涉及自己的長處。自己有武力,不舉驍勇的例子。無論勸說正直剛毅的人還是勸說權變詭詐的人,都無所畏懼無所厭惡。通才之人評論事物闡釋觀點,把“信”放在首位,即使冒犯皇帝,也不會受到危害。從鳴蟲的叫聲中獲得美的聲音,不因為其聲音難聽而丟棄其美妙的旋律。對愚笨之人的偶然發現給予讚許。不因其愚笨而廢棄其善言妙語。獲得和給予都恰到好處,離開或留下都毫不遲疑。當他氣勢旺盛之際,也能不惜彎腰致歉。力求避免在其銳氣下受挫,不惜彎腰致歉。當他戰勝論敵的時候,也能做到勝而不驕傲。有理自然取勝,不需要矜傲。心氣平和誌向明確,在堅持一定目標下,善用靈活權宜手段,用道理去判別是非,不為虛名而貪圖取勝。隻期望能夠掌握事理而已。這種人就可以與他談論治理國事管理民眾的道理了。心胸廣闊,把人才放在最恰當的位置,所以各種事物就會處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