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的消費:偶像崇拜中的認同——以“玉米”為例
在對明星進行消費的芸芸眾生中,有一類消費者特別引人注意,不是因為他們所屬的階級、種族、背景或性別,而是在於他們對明星文本的接受和詮釋方式比一般人更為投入,甚至過度投入。這群特殊的消費者就是我們常說的追星族或曰粉絲,學界稱之為“迷”(fans)。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中將大眾文化“迷”定義為:“過度的讀者:這些狂熱愛好者的文本是極度流行的。作為一個‘迷’,就意味著對文本的投入是主動的、熱烈的、狂熱的、參與式的。”([英]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傑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53~154.)這種對所迷文本積極投入的行為往往意味著追星族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他們比一般人更為明顯地經由認同明星而建構自我的身份,明星成為受眾內心的投影、生活的榜樣,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偶像崇拜。
明星崇拜從明星誕生之初就開始出現,“電影皇後”胡蝶擁有數量龐大的影迷隊伍,這些影迷自封為“蝶迷”,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觀看胡蝶主演的影片,收藏一張又一張胡蝶的照片,談論一點又一滴的胡蝶生活的片段,樂此不疲、無怨無悔,正是這些“蝶迷”的熱情和擁戴使得胡蝶前後三次當選“電影皇後”。“蝶迷”的這些舉動見證了當時中國影迷對明星的各種消費行為和心理認同,有影迷的文章為證:
美人!美人!既能傾人城,又能傾人國;麗質天生傾人心。
胡蝶!胡蝶!誰都不能敵,獨步影壇無人敵!明星!明星!張
三稱明星,李四稱明星;不是胡蝶不是星。胡蝶!胡蝶!琵琵
不能敵,珍妮不能敵;足稱中外沒人敵。我愛!我愛!美既使
我愛,藝更生我愛;不是胡蝶我不愛。胡蝶!胡蝶!藝既無人
敵,美更無人敵;願蝶永永無人敵。一張!一張!見一張買一
張,一張又一張;蝶照已藏百數張。蝶迷,蝶迷!人道我著迷,
稱我胡蝶迷;實實在在我不迷。(文琴.蝶迷.影戲生活,第1卷第46期,1931年11月,轉引自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
從蝶迷到今天眾多明星迷,明星崇拜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其中不乏極端的例子,楊麗娟追星等事件使得這群主動的受眾在媒體報道中卻有著負麵的形象,通常新聞標題中迷或迷群是和“瘋狂”、“無理性”、“沉迷不能自拔”、“需加以規範”等用詞相關,學術研究中也往往對明星崇拜的行為進行批判的研究。
事實上,迷與一般受眾的異質性使我們當然有必要對於這類特殊的受眾進行考察,但另一方麵,正如費斯克強調的“‘迷’和其他不太過分的大眾讀者的差別隻是在程度上而非性質上的差別”([英]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傑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54.),追星族與普通受眾一樣通過對明星的消費和解讀實現自我的建構,隻是兩者對明星的情感涉入程度深淺不一而已。在這一意義上,對過分投入的“迷”的考察不應僅僅著眼於其部分的負麵社會效果,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特定的受眾研究,它既是對特定受眾群體的研究,同時又可為普遍意義上的受眾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本書選擇選秀明星李宇春的追星族——“玉米”為研究個案。這主要是因為“玉米”反映出近年來明星迷的一些突出變化和顯著特征。近年來極為突出的粉絲現象是隨著《超級女聲》及其他電視選秀節目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有學者總結它的特征:首先是粉絲群體的團隊精神,這是粉絲與以往的追星族最顯著的區別;其次是粉絲們那種喜歡就勇敢表達出來並鮮明支持的率真精神;第三是粉絲積極主動、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這種奉獻和付出,不隻是表現在感情上,還有金錢和時間精力上;第四是粉絲與喜愛對象患難與共的忠誠精神;第五是粉絲麵對壓力和困難敢於挑戰和奮爭的“PK精神”。(彭蘭.網上社區研究個案——百度貼吧.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8/02/008663483.shtml,2008-3-15.)盡管上述觀點隻是對一些現象的描述,但的確揭示出當前的明星迷不同於一般受眾,也不同於過去追星族的特征,而李宇春作為最火暴的一屆《超級女聲》的冠軍,其粉絲是新一代明星迷的代表。
2005年李宇春以中性化的造型以及酷異的性格特質成為當年火暴中國的《超級女聲》的全國總冠軍,讓她登上這一寶座的是她的“玉米”們3528308條短信支持,比獲得亞軍的周筆暢足足多出了25萬票,她由此成為一個本土超級偶像。比賽結束至今,選秀的熱潮已經褪去,大多數的選秀明星漸漸被人遺忘,但李宇春的人氣仍然維持很高水平,她的唱片、演唱會、電影、電視劇、海報、以她為封麵的雜誌甚至她代言的廣告紛紛大賣;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明星搜索量排行榜上,她以21478515次位列第二,僅次於周筆暢,而排在她之後的是周傑倫、劉德華等超級巨星(截至2008年3月1日);在百度貼吧(一種基於關鍵詞的主題交流社區)的排名(百度貼吧排名是按一定時期內,各貼吧人氣高低由係統自動排列。百度貼吧排行榜數據取自各個貼吧的訪問量、用戶數、發帖數,由係統根據一定公式自動計算統計。)中李宇春吧是所有明星吧的第一位(截至2008年3月1日),這些幾乎都是“玉米”們團隊“作戰”的結果。
對於“玉米”的考察主要采用深度訪談的方法,透過“玉米”的直接陳述,筆者企圖深入且多麵向地了解:“迷”是如何產生對明星的認同的?“迷”與明星的認同關係有何種可能?“迷”在消費明星時如何實現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將自己與非“迷”區別開來,並歸屬於一定的文化群體?
帶著這些問題,在“玉米”聚集的網絡社區“李宇春吧”(截至2008年3月1日共有41516位注冊會員),筆者通過網絡留言的形式接觸各式各樣的受訪者,告知他們研究的內容和目的,從而以滾雪球的方式尋找對該論題有興趣並且願意談論的“玉米”,並按照性別、學曆、年齡、地域、崇拜程度等標準挑選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受訪者,希望采取最大差異抽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涵蓋研究現象當中各種不同的情況(訪談對象的基本資料與訪談主要問題見附錄)。在通過網絡、電話或當麵的方式訪談了16位李宇春的“迷”之後,一幅消費明星、崇拜明星、認同明星乃至形成具有亞文化特點的文化群體的“迷”文化圖像浮現出來,其中蘊涵著抵抗與收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對於“迷”而言,崇拜偶像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體現在個體的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兩個方麵。
“迷”:對“鏡中自我”的崇拜
對於作為個體的“迷”而言,李宇春成為“玉米”的內心投射、“鏡中自我”,“玉米”將李宇春視為完美的化身,從而產生了崇拜與迷戀。這種偶像崇拜具體表現為積極消費偶像的產品、主動生產偶像的文本以及將對偶像的迷戀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在持續的偶像認同過程中,“迷”的主體意識得以建立。
絕大部分“玉米”之所以成為“玉米”的過程是偶然發生的,他們認為自己是“一不小心”喜歡上李宇春的,也即是說“迷”是偶然成為“迷”的。他們迷上李宇春的經曆各不相同,時間點也不相同,喜歡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答案。有些“玉米”對李宇春一見鍾情,如I君說“第一眼就喜歡她,沒有理由,就是那種感覺”,F君用“秒殺”(網絡用語,即一見鍾情)來形容她“愛上春春”的過程:
本來那天看超級女聲是因為想看那個“紅衣教主”黃薪,因為在新聞裏看到這個女人好像很搞笑的,但是無意中看到了春春的拉丁舞,她上來的時候那麼安靜,然後音樂一響突然動起來,身體好嫵媚啊,我頓時愛上了她,此後就愛上了她的一切,一切。
更多的“玉米”是隨著超級女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李宇春成為成都賽區的冠軍之後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的傳播力量知道了她,並且在後續的全國比賽中從慢慢了解到喜歡、癡迷。A君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大四學生,她是在看超級女聲成都賽區的50進20比賽時喜歡上李宇春的,她說:“我當時看到的都是長頭發的女孩子,唯獨宇春很特別,短頭發,酷勁十足。剛開始我喜歡沒那麼瘋狂,讀大學了嘛,應該穩重一點。當時最主要的想法就是看她表演。”在全國5進3比賽中開始喜歡到李宇春的P君更注意的是李宇春“微微的笑容,很溫暖,而且她很瘦很高,舞蹈動作很特別,和別的選手不一樣”。已經是一家公司部門主管的B君的描述幾乎可以視為大部分“玉米”的心聲:“開始喜歡聽她唱歌,喜歡她的舞台魅力,結果越了解越喜歡,從此萬劫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