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意義上,時尚“實在是一個消費時代的最大陷阱,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一出永遠不會落幕的城市假麵喜劇。它使得大眾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眼睛,隻能借助公用的眼睛去觀看,但倘若不用這雙眼睛,卻又隻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3.)。作為現代社會的時尚領袖,明星成了大眾發現時尚的“眼睛”,同時也因為大眾需要不斷追逐時尚,明星的光彩也更加奪目。
時空之惑
當人們沉迷在眼花繚亂的明星照片、影視劇、音樂錄影帶(MTV)等各種圖像的或影像的視覺性媒介文本中,為女明星的嬌豔紅唇、性感打扮如癡如狂,為男明星的深沉憂鬱、高大帥氣而驚聲尖叫時,明星出現的特定時空讓人難以忽視。簡單來說,在明星的媒介文本中,明星形象出現的時空發生了變異,具有強烈的超現實虛擬特性,由此對生活在現實中的大眾產生了無可比擬的誘惑和吸引,這是明星形象建構中媒介文本的關鍵性特點之一。
時空的變異並非為明星文本所獨有。當對視覺形象的消費已成為當代人的生存方式,當人們的視野已經習慣於被“高科技的狂歡,被在計算機與電子空間中完全變形的後麥克盧漢文化視野的歡慶宣言所占據”([美]弗雷德裏克·傑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8)時,“真正的形象社會時期”宣告到來。美國著名的後現代主義學者弗雷德裏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或譯為傑姆遜或詹明信)這樣總結這個社會的特性:“人類主體麵臨每天多達一千多個形象的轟炸。人類開始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空間與時間、存在經驗與文化消費的關係中。”([美]弗雷德裏克·傑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08)這種非常不同的時空體驗就是時空的變異。對明星而言,在由電子媒介主要呈現的明星視覺形象中,時間從單向、無形、不可逆的線性流動走向發散、可見與可逆,從而與空間屬性無限逼近,時空的二元對立就這樣日趨消弭。
這種明星文本中的時空變異突出體現在時空的自由轉換、任意拚貼。影像能夠不受線性時間的約束,自由地調動、截取、拚湊與組合各種曆史的、現實的元素,鉤織成現時的明星處所的影像空間。“於是,縱向的傳承悄悄地轉化為橫向的聯係,穿越時間的箭頭變成空間的結構。一方麵,影像讓人們覺得,湮久的曆史退出了視野,影像組成的文化地平線背後空洞無物;另一方麵,由於影像的大量加入,進入的生活格外豐盛——人們見到的影像要比電視出現之前多幾百倍。的確,時間的中斷與空間的膨脹正在成為人們的基本感覺。”(南帆.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69.)在時空的自由轉換中,時間的不可逆性被電子影像的拍攝技巧打破,比如閃回就是對過去場景的插入,而成為一種打破時間現在狀態的方式,使時間的單向流動成為可以回環往複的任意運動。在音樂錄影帶(MTV)和影視劇中,我們時常看到這種手法的運用,現在——過去——未來,中國——外國——太空,明星們可以自由穿梭在不同的時空。同時,這些自由轉換的時空還能夠任意.地拚貼,使用各種蒙太奇的手法進行敘事,由此營造出一個夢幻般的神話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真實世界的時空限製,身處其中的明星由此獲得了特殊的魅力。
青春偶像劇就是這樣一個消弭了時空對立的夢幻國度。2002年一部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與其中的主演F4成為風靡華人地區的流行神話,其成功應該說是時尚、時空、身體等符號元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人將它稱之為“超現實的時尚”(北京偏北.F4的誘惑.三聯生活周刊,2002,(10):27.)。首先,《流星花園》擺脫了一般偶像劇模式,它是超現實的,它改編於日本卡通漫畫,故事裏沒有複雜的時代背景,隻有永遠吸引觀眾的“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其次,它的畫麵非常精美,就像卡通漫畫裏的場景一樣,把卡通漫畫的特色發揮得非常到位,營造出了超現實的夢幻感。電視劇製作人柴智屏以極高的成本進行精心製作,《流星花園》製作一集的費用大約需要30萬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可以製作三四集普通偶像劇。這筆高投入的結果是人們看到的演員形象設計、場景、劇本結構等都比其他偶像劇高出一截,這就大大滿足了大家感官上的享受,由此振奮了原來消失的偶像效應。第三,劇中的四位男主角身高都在1.8米以上,在劇中他們都是有上億資產可繼承的富豪公子,都有傲人的健康體魄,名衣名車、酒店般的家讓他們身心舒展,燦爛的笑容有根有據。他們會打籃球,會拉提琴,既溫文爾雅又會打架。這麼好的形象一下來了四個,再加上杉菜等一班女孩也都是清純時尚的藍本,這種“極品加批發”的陣勢幾乎勢不可當。在種種超時尚感覺的作用下,《流星花園》為癡情女孩們製造了一個夢,同時也將F4一舉捧為華人世界最火的明星,一時間與《流星花園》、與F4相關的任何產品都暢行無阻。台灣歌手庾澄慶演唱了其中的片頭曲《情非得已》,結果他收錄這首歌的專輯《海嘯》在台灣地區就賣出26萬張;F4的第一張專輯《流星雨》上市一個月就賣掉了40萬張,而在內地地區更足到處賣斷貨。種種流行的火暴情形與《流星花園》所營造的夢幻時空不無關係。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眾傳媒以豐富多彩的媒介文本形成的互文本場賦予不斷流動著的明星以超凡的魅力,以身體、時尚、時空等元素建構的符號係統賦予充滿魅惑的明星以偶像的魅力。在媒介文本構成的龐大的明星互文本場和符號係統中,多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明星形象中不斷糅合、拚貼,產製著社會的多元意義,成為社會控製與抵製的實踐場域。當明星形象建構起來,當大眾傳媒賦予明星以魅力,大眾對“作為一種形象的明星”的大規模消費及解讀也就拉開了序幕。
消費明星:認同的路徑
在可到達的時空裏,個人利用消費來訴說他自己……消費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所有的社會範疇都被不斷地重新定義。
——(英)羅傑·希爾弗斯通([英]羅傑·希爾弗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陶慶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75.)
當我們消費物品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消費符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界定我們自己。物品的種類可被視為個人的生產種類。通過各種物品,每個個體和每個群體都在尋找著他或她自己在一種秩序中的位置,始終嚐試著根據一個人的生活軌跡競爭這種秩序……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們所消費的東西,人們就是以他們所消費的物品為基礎而將自己與其他類型的人相區別。
——(美)喬治·瑞澤爾([美]喬治·瑞澤爾.後現代社會理論.謝立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10.)
正如一切經濟活動最終的歸宿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消費者是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對於每一次具體的傳播活動而言,在其傳播過程的終點,始終等待著“大眾傳播所麵對發言的無名個體與群體”([美]約翰·費斯克等編撰.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第二版).李彬譯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8.)——受眾。在當代中國社會,大眾傳播與市場的聯姻已是無可阻擋的事實,不論是作為消費者出現的受眾,還是作為受眾出現的消費者,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受眾與消費者兩種不同的身份在大眾傳播活動中日漸等同。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對大眾消費明星的考察,也就是分析受眾對大眾傳媒生產的明星文本的接受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