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覺得自己不幸,是因為看事情太過悲觀。悲觀者容易自卑,於是不敢去嚐試,心中更沒有希望,漸漸地就會自暴自棄。不妨把心打開,讓樂觀的陽光照射進來,試著換個角度想問題,如此便不難發現,原來世界如此簡單。
1. 希望,能讓你的天空放晴
挫折和磨難並不可怕,隻要懷揣希望,定能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常常會陷入一種“絕境”中,這種絕境會讓我們心灰意冷,絕望到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就像是世界末日將要來臨一般。
但是,事情的發展也並非就是絕對的,絕望中有時也會孕育著無限的生機,讓人萌生希望。隻要你還擁有希望,你就不是一無所有。因此,當你在絕望的時候一定要抱有一種不絕望的心態——不肯低頭,擁有希望。隻要擁有了這種心態,那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你都可以勇敢地走向前方,擁抱幸福快樂的生活。
中國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在童年時是一個非常美麗可愛的女孩子,12歲那年,突然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免疫係統失調的病,身體的關節都會不斷地受到侵蝕並發炎,現今的醫學還無法完全治療好這種病。自從杏林子得了這種病以後,她時時刻刻都在痛苦中苦苦掙紮,數十年來,她躺在病床上,生活完全無法自理,行走也隻能依靠輪椅,連睡覺的時候都要戴上呼吸器。
這種身體上的劇烈疼痛讓杏林子的身心疲憊到了極點,多少次,她都想就這樣停下來放棄一切。可是內心深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督促她前進。她深深地明白,如果前進也許還有一線生機,而放棄卻隻有死路一條。不能選擇死,那就隻有選擇繼續生活下去。
從這以後,她不再整日唉聲歎氣,開始積極地麵對生活,生命也煥發出新的生機,孕育出了新的希望。於是,她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用手中的筆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就這樣,一個長期深受病痛折磨(這個病持續了48年)、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連拿筆寫字都非常困難的杏林子從34歲開始寫作直至去世,在整整26年裏共創作了散文、劇作等作品共計80多部。她除了擁有一大批的忠實讀者以外,還深受文學界大師們的好評,看過她作品的人,都被書中的內容深深激勵和鼓舞著。
這麼多年來,盡管杏林子的生活苦不堪言,可她並沒有放棄,她也並非一無所有,她依靠著心中的希望勇敢地生活了下去,給無數人樹立了好榜樣。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上,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以為自己走到了絕境,其實,這說不定正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的確,人生的境界就該如此。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隻顧埋頭前行,走到後來才發現自己陷入一種絕境之中,前方已經沒有路可以讓我們繼續走下去。
這個時候,悲觀、絕望的心情就會無限滋生,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去麵對呢?不如先往四周或者回頭看一看,也許還會有另外一條路可以到達終點,即使已經無路可走了,也不妨先抬頭看看天上的雲卷雲舒,雖然深陷絕境中,但心靈還可以無限暢想,還可以很自由、很快樂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於是,內心深處便生出一絲希望來,你再也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已走到了人生的窮途末路。
有這麼一個成語叫“絕路逢生”,意思就是隻要還擁有希望,肯用心去想、去做,就一定可以想出一個辦法來,再通過積極主動地奮鬥,就能夠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這個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絕境,關鍵就看你有沒有一個良好積極的心態。隻要你心中還擁有希望,你就能從一粒沙中看見整個世界,從一朵花中看見整個春天,通過對當前局麵的仔細分析比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就可以做到轉危為安,找到新的出路。
曾經有一位作家在股票交易中損失慘重,頓時負債累累,生活狀況也一下子從錦衣玉食跌到貧困潦倒。然而,他並沒有放棄,開始節衣縮食,勤奮創作,希望能夠依靠賺取到的稿費去償還那些債務。他的朋友們為了幫助他渡過難關,開始組織募捐,很多人都慷慨解囊,一些有名的大公司、大集團也紛紛出高價請他寫廣告詞……可他統統拒絕了。他把自己關進書房裏,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他創作出來的一本又一本新書在當時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很快,他就償還了所有的債務,並開始過起了全新的生活。
這位作家就是世界著名的大作家馬克·吐溫,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隻要擁有希望,堅持心中的信念,就一定可以達到目標。所以,無論你的情況變得有多糟糕,你都不可以失去信心,都要相信一定會有時來運轉的機會。
古語有雲:“自古英雄多磨難。”一個普通人之所以成為一個領域或者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難激勵了他們,因為英雄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英雄不會在困境中退縮,在絕境中放棄,而是始終抱有希望,他們牢牢地告誡自己並不是一無所有,隻要擁有希望,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並在困境中磨煉自我,在絕境中證明自我,從而書寫了一篇充滿勵誌的篇章。很多時候,隻有當我們深陷絕境,內在的潛力才會得以勃發。隻要心中還有希望,希望就會帶我們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2. 信念,是命運的最強音
信念是一針強心劑,能讓你擊退挫折,轉敗為勝。有了信念,才能叩響命運之門。
美國芝加哥有一個名叫邁克的人在10年前生了一場大病,等到他康複以後,卻又發現自己得了腎髒病。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醫生醫治,甚至還去找過巫醫,可是誰都沒有辦法醫好他。
沒過多久,邁克又被發現患上了另外一種病,血壓也隨之高了起來,他趕忙去醫院檢查,但是醫生告訴他已經沒救了,隻要患上這種病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了。同時,還建議他趕緊準備好自己的身後事。
邁克隻好萬分悲痛地回到了家中,並寫下了遺囑,然後就開始向上帝懺悔自己以前所犯下的各種錯誤,並一個人坐在書房難過地陷入沉思當中。家裏人看到他那種傷心痛苦的樣子,也都感到十分難過。
就這樣,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天,邁克突然對自己說:你到底怎麼了?你現在這個樣子簡直就像個傻瓜。你在未來的一年恐怕還不會死,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不趁現在活著的時候讓自己過得快樂一些呢?
從這以後,邁克開始積極地麵對生活,臉上也開始綻放出笑容來,並試著讓自己表現出輕鬆愉快的樣子。剛開始的時候,邁克很不習慣,但是他還是努力強迫自己變得很快樂。緊接著,他開始發現自己感覺好了許多,幾乎和他所裝出來的一樣好。這種現象讓邁克感到十分開心,也越發讓他有信心起來。一年以後,邁克不僅沒有死去,反而活得十分健康和快樂,甚至連血壓也降下來了。
“有一件事情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假如我一直想到自己會死去的話,那麼那位醫生的預言就會實現。但是,我給了自己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給自己的身體一個自行康複的機會。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是沒用的,除非我先不悲觀,先開朗起來。”邁克非常自豪地說。
是的,邁克現在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他並沒有被病痛的折磨和打擊給擊倒,他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康複的信念,從而讓他可以很快地從悲觀的心態中走出來,積極地麵對生活,最終讓自己的人生獲得了轉機。
一個極為樂觀的人能夠做到自我激勵,能夠尋求到各種方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遭遇困境和磨難的時候做到自我安慰,樹立積極良好的心態。
麥特·畢昂迪是美國有名的遊泳運動員。1988年的時候,他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被大家一致認為是極有希望繼1972年馬克·史必茲之後再奪7項金牌的人。但是,畢昂迪在第一項200米自由式的遊泳比賽中竟然隻取得了第三名,並在隨後的第二項100米蝶泳比賽保持領先的情況下,硬是在最後1米的時候被第二名趕超,從而與金牌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