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神明都送回天上之後,家家戶戶便忙著大掃除,除舊布新以迎接新年的來到。除夕之夜灶王爺又帶著這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神仙一同來到人間。為迎接灶王爺回來還有儀式,叫“接灶”。民間接灶在除夕,但相對簡單多了,隻要換上新灶燈、新神像就夠了。接灶之後新年也將到來了。
歲末,叫“過年”。除夕,稱三十年夜,月小稱廿九夜。舊語說“新年頭,舊年尾”,處於辭舊迎新的這天,是一年末最忙碌的一天。舊時“過年”,多圍繞祀神祭祖、祈求吉祥進行。易門神,貼春聯,以示除舊更新。
春聯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未的,貼在大門上有驅逐鬼怪、避邪消災的作用。從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多半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向往和憧憬,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等。
除夕守歲:吉祥如意的祝福
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為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為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之夜,家家點燭、焚香、祭祖。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南北朝時期已經流行。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古時守歲還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期望長壽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可為其長輩增壽。守歲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寄以美好願望之意。關於守歲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i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南北朝時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夭”的詩文。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除夕”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唐宋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範成大在《賣癡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年夜飯習俗:祈福團圓的心願
除夕之夜的年夜飯,是人們最看重的家庭宴會。屆時,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因此,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我國不同地區的習慣各異,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麵、元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