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傳統習俗,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也有種說法是“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祭灶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是送灶神(也稱灶王爺)的日子,也叫小年。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是玉皇大帝派到每戶家中,監司這一家人平時善惡的神仙,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並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送灶的風俗由來已久,上古的典籍如《禮記》、《莊子》中就有關於灶神的記載。東晉葛洪《抱樸子微旨》中也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由此可以推測祭灶的風俗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灶神是中華文化敬天畏祖的精神表現之一,意味著玉皇大帝的使者,在冥冥之中監督著人們。因此,即使在家中也得謹慎行事,不可違背天理。灶神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因此,在灶神上天奏報善惡以前,就必須祭祀,祈求灶神升天多向玉皇大帝說一些好話。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送神時,都要煮甜的湯圓祭拜,或用盤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給灶神“餞行”。據說,年糕性黏,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亂稟報;糖是甜的,能讓他說盡好話。
宋範成大的《祭灶詞》生動、詳細地描述了當時民間祭灶的習俗情態: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除了祭灶、送灶,這一天還有送神儀式。一大早,家家戶戶備牲禮、果品,焚香並燒金紙及甲馬,將家中供奉的大小神明一起送上天。這一天最好是有風,以便神明乘著煙火,早刻升天去,因而又有“送神風,接神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