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乞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原來隻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更歲交子”之意。又因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寓意,故而深得人們青睞,成為年夜飯不可缺少的主角。餃子中有的餡裏放糖,寓意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長生果),寓意吃了人可長壽;有的餡中放一枚製錢,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據學者研究,遠在公元5世紀,餃子已是北方漢族的普通食品。當時的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當時餃子是連湯吃的,故又稱之為“餛飩”。至唐朝時,吃法已與今天一致,並且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長麵,也叫長壽麵,寓意壽長百年。古代的許多麵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麵片也不是擀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麵用手往鍋裏撕片片,如同現在北方吃的“貓耳朵”等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麵、短麵。
南方許多地區的年夜飯是吃年糕,“糕”和“高”諧音,象征生活步步高升。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裏或碗蓋上放兩隻橄欖,稱為“元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寓意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寓“吃剩有魚(餘)”。其他的如芋頭(年年有餘)、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口乞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折射出濃鬱的傳統文化色彩。
相傳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點名冊,故媳婦須在夫家過年。還要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滿水,米缸盛滿米,置元寶年糕、如意年糕和魚、肉、飯各一碗於米缸內,謂之缸缸滿、甏甏滿。大戶人家高燒明燭,通宵達旦。有的燃0.5公斤重的龍鳳紅燭,從日落點起至初一日出止,謂之“接光”。待農曆舊歲新歲交替時刻一到,人們爭相走出戶外,燃放鞭炮、焰火,迎接新歲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