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用係統整體論的觀點,把黃河視為一個係統,論述了黃河係統的內涵、特點及可持續利用的係統整體觀;剖析了黃河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導致黃河斷流嚴重惡果的三個基本原因、一個根本點和三點反思意見;提出了整治黃河,解決黃河斷流,實現黃河水可持續利用的三條應戰方略。
關鍵詞:黃河斷流可持續利用係統整體觀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n the Yellow River’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by Liang Jiyi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is viewed as a complicated system and the issues relating to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has been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rough hard studies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en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the Yellow River, the author has found out some causes for the river’interception and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for dealing with the comsequences。Besides somestrategies for harassing the Yellow River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 intercepti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1 黃河係統的內涵、特點及可持續利用係統整體觀
1.1 係統的內涵
係統是客觀世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社會中,或者是思維領域,係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係統可以確定為處於一定相互關係中並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組成部分(要素)的總體(集)。黃河本身作為一個係統,它是一個自然係統,隨著人們對黃河水的開發利用就構成一個集自然、經濟、社會為一體的複合係統。係統的邊界可確定為整個黃河流域,因為流域內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因素都與黃河有著一定的聯係和作用。黃河係統是由自然要素(黃河的水資源、河道、植被、氣候、土地、地貌等)、經濟社會因素(人類活動、黃河水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水上交通等)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組成的有機整體。
1.2 係統的概況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境內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是我國第二大河,居世界各河流中第七位。黃河流域麵積752444平方公裏,現有人口1億多,耕地近2億畝,林地近1億畝,草場近20億畝。
黃河流域是我國能源富集地區,上中遊地區和幹流河段煤炭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下遊地區石油資源富有。是我國的重要開發區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千百年來,滾滾奔流的黃河水哺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黃河作為溝通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天然紐帶,與長江開發軸帶、沿海開發軸帶一起形成了支撐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布局。黃河擔負著流域內及下遊沿黃河地區1.4億人口,2.4億畝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勝利油田的供水任務,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們在漫長的開發利用黃河水的過程中,由於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關係處置失當,出現了生態惡化、水體斷流、泥沙劇增,使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母親河陷入了水資源枯竭的境地,嚴重威脅著黃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正如江澤民總書記考察黃河時指出,治理黃河,曆來是中華民族安民興邦的大事。治理好黃河水害,利用好黃河水資源,建設好黃河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對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1.3 係統的特點
1.3.1 整體性
黃河可持續開發利用係統是黃河水資源,黃河流域的植被、地貌、礦產、土地等資源和條件,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乃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組成的係統有機整體。為此,對黃河水的整治和開發利用,必須從係統範圍(流域)內的所有要素的整體考慮,去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和處理各要素間的關係、矛盾、問題,也就是總攬黃河整體,進行整體布局、整體開發、整體治理,才能產生係統工程整體大於部分的功效。而不能以各要素為單元,分散行事,把各要素機械地加以組合。
1.3.2 複雜性
從黃河的組成要素(自然、經濟、社會)看就體現了明顯的複雜性,從地域分布看,黃河的上遊(內蒙古托克托縣以上)長3472公裏,由於河道特點不同,可分為河源段,大部分流行於3000~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河道迂回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峽穀段總的特點是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峽窄崖陡,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衝積平原段,沿河所經大部分為荒漠和半荒漠區域,氣候幹燥,引黃灌溉耗水巨大。中遊(托克托到孟津)長1122公裏,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重要支流。兩岸大部分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源地,年輸沙量占全河的89%。下遊(孟津至入海口)長874公裏,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十分旺盛,一般河床高出兩岸地麵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從徑流和補給看,黃河年徑流量480億立方米,水源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約占全年徑流的70%~80%。河含沙量為世界各大河之冠。黃河水在工業、農業、城市、農村開發利用過程中經濟、社會、技術性也表現出了其複雜性。為此,在可持續開發利用黃河水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複雜性,從各地域的實際出發,因地製宜,開發利用。
1.3.3 綜合性
在黃河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中表現出明顯的綜合性,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性,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綜合性,係統運行過程的綜合性。因此,要實現黃河水資源的可持性開發利用,必須用係統的綜合觀點,對黃河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實施綜合開發,綜合利用,綜合布局,綜合治理,綜合保護,綜合協調各種要素,發揮係統的綜合功能。
1.3.4 開放性
黃河係統總是處在由量變到質變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它是開放的,時刻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進行新陳代謝。如人們種草種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減少黃河的泥沙;人們利用黃河水修築水庫,發展電力,灌溉農田等都體現了係統的開放性。
1.3.5 動態性
黃河係統的動態性主要表現為水資源的數量在時間與空間上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中,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氣候等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中,人們對黃河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的過程也永遠處於不停的變化中。因此,在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中,一定要隨時掌握黃河的動態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保護係統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