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係統的整體觀
所謂黃河係統的整體觀就是人們設定、構建、創造關於黃河係統整體的基本看法或基本觀點。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體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706頁。)這裏指出的黃河係統的整體觀也不是一種新的思維教條,而是解決黃河斷流,實現黃河水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一種戰略性方法。黃河係統整體觀的核心問題是整體與部分以及整體中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問題。也就是整個黃河流域與上遊、中遊、下遊關係,以及黃河流域整體內上遊、中遊、下遊之間的關係;黃河流域自然、人文的整體與黃河水資源、氣候、植被、地貌、土地、河道,以及開發利用黃河水的水庫、電站、灌區,工業、城市、居民用水等之間的關係。黃河流域整體內的水資源、氣候、植被、地貌、土地、河道與人類開發黃河的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其關係具體表現為:
1.4.1 黃河係統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性
組成黃河係統整體的各部分(要素),雖然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係而共存於黃河係統整體中,但就其實質而論,彼此是相互獨立的。如黃河的上遊、中遊、下遊,水資源、植被、地貌、土地等都是相互獨立的,其中每一部分(要素)都具有其他部分不具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能被其他部分完整代替的。如植被在流域中起著保持水土、涵養水分、淨化空氣、保護生態的作用,是土地、地貌等要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係統整體中要注意發揮好各個部分(要素)的作用。
1.4.2 黃河係統的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關係性
黃河係統的整體具有各個組成部分(上遊、中遊、下遊,水資源、植被、土地等)都不具有的質的規定性。黃河係統是指整個黃河從發源地到入海口而言,而不是某一部分(要素)。黃河整體的功能不是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黃河整體功能大於各個組成部分之和。
1.4.3 黃河係統的整體與部分網絡聯係的關係性
組成黃河係統整體的各個部分(要素),對於係統整體的定義或價值,大於存在於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各種關係網絡。而且在黃河係統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出現“故障”,都會導致係統整體某些功能的喪失。如植被破壞會導致黃河泥沙量的增大、河床抬高、水庫淤積,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影響。再如超量利用黃河水,導致黃河斷流,使黃河應有功能減少或喪失。
1.4.4 黃河係統的整體與部分的差異與同一的關係性
存在於黃河係統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差異、對立關係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統一、同一關係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黃河流域係統整體與上遊、中遊、下遊,以及上遊、中遊、下遊之間有差異,流域中河道、植被、氣候、土地等部分(要素)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因此,在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黃河時要因地製宜。黃河流域作為一個係統整體,其統一和同一的關係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就是我們在開發利用黃河水的過程中必須從黃河係統整體出發發揮好它的統一性與同一性,協調好各部分(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它的運行成為一個係統整體。
2 黃河斷流係統剖析的整體觀
黃河斷流世人矚目,社會公眾關注。據報道自1972年以來,黃河斷流的河段和時間不斷延長,問題十分嚴重。70年代平均斷流河長242公裏和15天;80年代為256公裏,斷流最長1981年達36天;90年代達到427公裏,107天,1997年長達226天。
黃河斷流使黃河的水資源嚴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給豫魯兩省廣大地區帶來嚴重災難,大約有3000萬畝農田需黃河水灌溉,由於斷流使得大麵積農田減產或絕收。
黃河斷流引起河道萎縮和灘區土壤沙化。黃河斷流對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持區的淡水資源和與其相伴隨的泥沙資源、各類營養物質的補給斷絕,在海水入侵,土壤鹽化沙化的作用下,生態環境加劇惡化,造成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同時還極大地影響黃河及三角洲的開發與一些大型工程的正常運作和引用黃河水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關係到整個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係統地分析造成黃河斷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概括起來主要是:
2.1 缺乏黃河流域的生態係統整體規劃,疏於黃河係統的生態整體建設
黃河中上遊地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缺少流域生態係統整體規劃(計劃),加之人們生態意識淡薄,生態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從黃河係統整體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2.1.1 水土流失嚴重
黃土高原土地麵積約60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就有43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每平方公裏水土流失輸沙量達3700噸。每年被雨水衝走的土層厚度就達0.2厘米至11厘米,嚴重的地方可達2~3厘米(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400年),成為黃河的主要來沙區。黃河上遊的青海省黃河流域內的水地流失麵積750萬公頃,東部幹旱山區坡耕地平均每公頃流失表土30~60噸。由於水土流失,加劇了黃河的泥沙,致使黃河不得不耗費200億立方米水輸沙入海,減少了黃河的可用水量。
2.1.2 草地退化麵積擴大
目前青海省黃河流域內草地麵積413萬公頃,其中沙化麵積113萬公頃,每年以4萬公頃的麵積在擴大。據專家對黃河源頭地區3.8平方公裏麵積衛星遙感照片判斷,80~90年代草原平均退化率比70~80年代增加1倍多,荒漠化年平均增速率則由70~80年代的3.9%劇增至80~90年代的20%,呈現逐年加快趨勢。
2.1.3 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繁
據統計,青海省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範圍的自然災害發生了15次。山西省十年九旱,去年秋季以來至今沒有下一場透雨。由於生態惡化,使黃河源頭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大大下降,加劇了黃河的幹旱缺水。黃河上遊部分河流湖泊萎縮或幹涸。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測得青海湖最大水深為37.5米,1961年蘭州地質所測得最大水深為28.7米,53年間下降了8.8米,平均約每6年下降1米。據青海湖水文站近30年的實測資料表明,1956年到1985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6米,平均每年水位下降10.2厘米。1997年青海湖水位較1908年下降了11.12米,年平均水位下降12.49厘米。1988年以來,黃河青海段年水量比正常年份減少23.3%,共計減少水量250億立方米。黃河徑流的減少致使龍羊峽、劉家峽水庫蓄水量大幅度降低,1997年水量已降到5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比嚴重缺乏的1996年還少14.2億立方米。
2.2 缺乏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係統整體開發規劃,過度濫引,低效利用
1990 年資料顯示,在黃河流域內建成大、中、小水庫3147座,總庫容量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2處,提水工程2.9萬處,下遊兩岸引黃河閘94座,虹吸29處,還建成了“引黃入衛”、“引黃濟青”等工程。在建的李家峽、大峽、萬家寨、小浪底四大樞紐工程,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這樣在黃河上建成的總庫容就達到700.5億立方米。就是把480億立方米的黃河徑流全部存起來,水庫庫容還空著220.5億立方米。這明顯是缺乏係統整體開發規劃,導致了過度濫蓄濫引黃河水的後果。國家計委曾批準黃河最大的可利用水量為370億立方米,剩餘的210億立方米水用於下遊幹流河道流沙和生態用水,但目前入海水量隻剩下170億立方米。在被利用的黃河水中,農業灌溉用水達270億立方米,約占黃河用水量的90%,而有效利用率隻有40%左右,這樣就有162億立方米黃河水白白被浪費掉了,占到了黃河水總用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