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用係統論觀點,就黃河斷流的生態問題與生態環境對黃河斷流的影響進行了係統剖析和反思,從中找出造成黃河生態問題的原因,構建了建設黃河生態係統的機理,提出了解決黃河斷流建設黃河生態係統的應戰方略與對策。
關鍵詞:黃河斷流生態係統論方略對策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Yellow River’s Interception
Abstract:The author reconsidere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the in flu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Yellow River’s interception form the view of ecology, finded out the causes that result in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the Yellow River’s ecological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pla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interception and construct the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s interception;ecological system theory;general plan and countermeaure
1 黃河斷流的生態係統分析與沉思
1.1 黃河生態係統與特性
係統是客觀世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可以確定為處於一定相互關係中並與環境發生關係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生態係統是環境的功能單元,它是一定空間內所有生物體與其所依賴的自然條件的總體。它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和消費者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化學成分不同的各種物質,大體上可分為無機成分(水、氧氣、二氧化碳等元素)和有機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其他非生物部分還包括濕度、日光、風等。生態係統作為一個功能單元,其範圍可大可小,小的如一個池塘、一塊草地和森林,大的如一個自然帶。黃河生態係統涵蓋黃河流域範圍。它發源於青海省境內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最後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麵積752444平方公裏。流域內現有人口1億多,耕地近2億畝,林地近1億畝,草地近20億畝。上遊地區和幹流河段煤炭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下遊地區石油資源富藏。
黃河生態係統是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和水、土、礦物(煤炭、石油等)以及氣、光、熱等非生物資源組成。這些資源(要素)在自然界中既各有其獨特性,又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每一種自然資源(要素)既受周圍其他資源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著其他資源,如一種自然資源發生變化,就會引起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從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綜合體——黃河生態係統。
這個生態係統有如下特性:
1.1.1 演替性
黃河生態係統中的各個生物和非生物成員(要素),並非永恒不變,而是隨時間而變化。如植物的生長和幹枯,土壤養分的增減,氣候的四季變化等。換言之,一個生態係統有它自己的發生、發展、成熟或衰退和消失的過程,黃河生態係統也不例外,這種變化過程,就是生態係統的演替性。我們在黃河生態係統的建設中要使其向正演替方向發展,防治其負演替出現。
1.1.2 脆弱性
一個生態係統都具有一種內部自動調節的能力,以保持自己的穩定性。然而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這個限度,調節就不起作用,從而使生態係統發生改變,損害以至破壞。黃河生態係統由於中上遊地處幹旱和半幹旱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區,氣候幹燥,降水量少,植被稀疏,加之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和植物資源,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整個生態係統平衡被破壞、功能失調、生物量下降、生產力衰退,表現出了明顯的生態脆弱性。我們在黃河係統的建設中要克服和根治生態脆弱性,增加其穩定性。
1.1.3 整體性
黃河生態係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某個部分(要素)發生變化,自然會影響其餘部分,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濫墾荒地,使生態係統中物質和能量不能維持平衡,廣種薄收,勢必造成水土流失,窮山惡水,農民“愈墾愈窮,愈窮愈墾”的惡果。為此,我們對黃河的開發利用必須考慮生態係統的整體性,從係統的整體出發去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和處理各要素間的關係、矛盾和問題,從而發揮其整體效益。
1.2 黃河斷流是生態係統破壞的嚴重惡果
黃河斷流世人矚目,社會公眾關注。據報道,自1972年以來,黃河斷流的河段和時間不斷延長,問題十分嚴重。70年代平均斷流河長242公裏和15天;80年代為256公裏,斷流最長的1981年達36天;90年代達到427公裏和107天,1997年長達226天。
黃河斷流使黃河的水資源嚴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給豫魯兩省廣大地區帶來嚴重災難,大約有3000萬畝農田需黃河水灌溉,由於斷流使得大麵積農田減產或絕收。黃河斷流引起河道萎縮和灘區土壤沙化。黃河斷流對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持區的淡水資源和與其相伴隨的泥沙資源、各類營養物質的補給斷絕,在海水入侵、土壤鹽化沙化的作用下,生態環境加劇惡化,造成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同時還極大地影響黃河及三角洲的開發與一些大型工程的正常運作和引用黃河水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關係到整個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黃河斷流突出地暴露出黃河生態係統的嚴重問題,也是造成黃河斷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2.1 水土流失嚴重
俗話說:“黃河鬥水,泥沙有七”,說明了黃河泥沙嚴重,而泥沙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黃土高原土地麵積約60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就有43萬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每平方公裏水土流失輸沙量達3700噸。每年被雨水衝走的土層厚度就達0.2厘米至11厘米,嚴重的地方可達2~3厘米(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400年),成為黃河的主要來沙區。黃河上遊的青海省黃河流域內的水土流失麵積750公頃,東部幹旱區坡耕地平均每公頃流失表土30~60噸。由於水土流失,加劇了黃河的泥沙,致使黃河不得不耗費200億立方米水輸沙入海,減少了黃河的可用水量。
1.2.2 草地退化麵積擴大
目前青海省黃河流域內草地麵積413萬公頃,其中沙化麵積113萬公頃,每年在以4萬公頃的麵積擴大。據專家對黃河源頭地區3.8平方公裏麵積衛星遙感照片判斷,80~90年代草原平均退化率比70~80年代增加1倍多,荒漠化年平均增速率則由70~80年代的3.9%劇增至80~90年代的20%,呈現逐年加快趨勢。
1.2.3 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繁
據統計,青海省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範圍的自然災害發生15次。山西省十年九旱,去年秋季至今年入伏沒有下一場透雨。整個黃河流域上中遊地區幹旱等自然災害均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