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的課很快結束了,我也進入了高三,開始了住校生涯。還有半年就藝考了。這半年是我學習最勤奮的半年。經常翻閱的《精神分析導論》變成了《文藝知識小百科》《中國電影產業年報》《世界電影》和《電影藝術詞典》,每天晚上,我還要在宿舍裏用MP5看兩部電影。第二天一早,別人在琅琅的讀書聲中背英語,我卻在那裏絞盡腦汁地背那個“小百科”。總想著把整本書背下來。但是,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背過一本書,兩個小時後僅僅會記住30%。於是,一本“小百科”被我背了忘,忘了再背。
轉眼間到了1月份,為了躲避期末考試,我以“練手”為由,與3個同學一起去鄭州考了第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在藝術院校裏也就是二三流的水準,但因為掛靠北方一個著名大學,為其二級學院,報名的人數也是異常火爆。考的內容倒也簡單,無非是麵試和筆試。
真正的考試開始了。
真正的考試是從北京開始的。去北京電影學院報名的第一天,就感到了不一樣的震撼——報名的人可謂人山人海,北京電影學院諾大的放映廳裏坐滿了人。雖說電影學係隻招收15個人,但排隊的不下500人。
兩天後是初試。電影學係不愧是搞理論的大係,初試的難度真是讓人發指:開創了心理學教育先河的心理學家是誰;“本我”、“自我”、“超我”是什麼;羅馬奧運會是第多少屆奧運會;標誌著女權主義興起的宣言是什麼……天文地理,包羅萬象。我平時一直以為自己高中看的課外書比較多,但一看這題目,很多也隻能抓耳撓腮。在走廊裏碰到了一個哥們,他笑著對我說,有一道選擇題,他跟4個人對了答案,他們分別是A、B、C、D,讓他很是無語。初試考得還2算順利,就是看榜的時5候出了點兒問題:因8為太過緊張,我在文學係的榜單裏仔細尋找我的電影學考號,找了3遍也沒有找到。自以為落榜了,還是哥們兒幫我找到了電影學係的榜單,才找到了自己的考號。
考完了初試,母親大人讓我回濟南,因為全家人都認為我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的希望太小。我迫不得已報了一所他們認為好考的大學,還跟家人吵了一架,因為他們提出如果那所學校的考試時間跟北京電影學院衝突,我應該放棄北京電影學院。我堅決不同意。那一架吵得天昏地暗,家母甚至提出了讓我學藝術是個錯誤的論斷。我以無論如何也要去北京電影學院作為回應。那天的午飯不歡而散。然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的滋味會是什麼。報名後我發現兩所學校的考試時間並不衝突,我認真地參加了這所學校的初試。經過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洗禮,再去考其他學校,你就會發現,考試壓力如此之小。考完之後我馬不停蹄地趕往北京電影學院參加複試。去看三試榜的路上,心情坎坷,總是擔心過不了怎麼辦?如果沒過,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費了嗎?難道還要複習一年才能進入北京電影學院這個神聖的地方?父母還會給我這個機會嗎?上帝保佑吧!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已經是下午4點,三試報名馬上結束了。感謝上帝,我進入了三試。
三試的考試是在係裏進行的。那是我第一次踏進電影學係,俄羅斯風格的桌子,滿屋的藏書,處處透露著一種書香氣息。麵試前,我在門口看到一個頗為強勢的男生,他看到我手裏拿著一本《毛澤東選集》五卷絕版書,麵試前剛剛淘到的,就兩眼放光地問:“你看《毛澤東選集》?《別了,司徒雷登》的第一句是什麼?”“就是‘別了,司徒雷登’”,我回答說。其實,我壓根兒沒看過這篇文章 ,就是為了在氣勢上壓過他。“唔,你說的很對,看來你書看的不少嘛!”那哥們兒顯然也沒看過《毛澤東選集》。
到了我的麵試。感覺麵試遠沒有之前考的那個二流學校那樣嚴苛,整個麵試過程非常輕鬆。老師看到我手裏拿著一本書,就很自然地跟我聊讀書。我跟老師聊藏書、聊電影、聊心理學、聊弗洛伊德。麵試的老師,有楊遠嬰老師,就是那本《電影學筆記》的作者——我沒有想到作者是那樣一位和藹可親的女士。還有一個略帶南方口音的男老師,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天下無賊》的編劇。還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老師,叫吳瓊。總之,麵試的氣氛很和諧、很融洽。
晚上,我們十幾個同學去了莫斯科餐廳,向《陽光燦爛的日子》致敬。大家喝酒,聊天,非常開心。喝得有些暈乎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來,是一起去北京電影學院考試的同學給我打的,說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成績出來了。我趕忙登錄北京電影學院官網,北京電影學院的專業合格證裏出現了我的學號。我愣了兩秒鍾,高聲呐喊慶祝。
高三後半年,我重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數學課上依然看課外書,其他課卻開始認真聽講。因為文綜,英語底子不錯,考試分數常年保持在500分左右。
高考前,我給一起去北京考試的兄弟們發了N多短信,祝他們高考加油。
7月份,金光閃閃的錄取通知書來了,“北京電影學院”幾個字,在上麵顯得格外的好看。
等你在北京電影學院2009級錄音係張颿。
緣起。
3歲起學習鋼琴的經曆,讓我從骨子裏對音樂有一種道不清的狂熱。每天放學沉迷於各種音像店;為了一張難覓的CD走南跑北;在家悶頭練琴或是擺弄一大堆發燒器材;和一大幫同樣燒得不輕的發燒友每天探討“專業”,擺弄各種“電線”;我和大部分一頭紮進這一“不歸路”的年輕人一樣,一說起不同曲目的不同版本眉飛色舞侃侃而來,對一大批大小眾唱片如數家珍。小時候每每駐足電視機前,吸引我的不是畫麵,而總是豐富的聲音和恰到好處的配樂,腦袋裏每天琢磨著,如果沒有這段聲音,會怎樣。如果換一段聲音,又會怎樣。是否這樣改聲音,會更好。
那時的我就在想,或許,對於聲音的情愫是我一輩子也割舍不掉的。
枕戈待旦。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那兒得知北京電影學院錄音係招生,便一股腦沉入對這個專業的“深入調查”中,當看到係裏擺放的各種調音台、錄音棚、音頻工作站,一個“老”發燒友對於設備的激情令我無法自拔,像找到宿命般激情滿懷,熱血衝擊著我痛下決心:一定要考北京電影學院錄音係。之後,便旁若無人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藝考備戰中。下課,異類一般地拿出一本《樂理知識》讀起來,與班裏其餘50人浩浩蕩蕩的“數理化”形成鮮明對比。我所在的是一個重點中學中的重點班,蹦出這麼一個要參加“藝考”的異類,班主任、科任老師輪番找我“轟炸”——希望我回歸“正途”,不要心存幻想,應該踏踏實實參加還算得心應手的文化課高考。可是,對於這件我認定的“理想”,其他什麼,都已顯得不那麼重要。
回想起來,關於錄音專業的備考,我的幾點經驗是:首先,樂理知識要夯實。要多翻閱相關樂理書籍,可以參考李重光的《音樂理論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基本樂理》。如果時間充足,可以看看斯波索賓的《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作品分析與曲式分析》等,還可以參閱一些關於影視音樂的書籍。視唱練耳要不斷多聽多練,不論是音程還是和弦,不要忽視對於基礎的聽辨。每天抽時間保證“磨磨耳朵”,培養精準的聽力,敏銳的判斷,對以後錄音專業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要提高演奏的水平。器樂演奏的水平可以看出一個考生對於音樂的敏感度和表現力,我的同班同學們幾乎都是“童子功”出身,器樂演奏功夫紮實,表現力以及感悟力很強,這對於以後培養對聲音的控製力大有裨益。在曲目的選擇上,不要一味求難,而要選擇適合自己,更容易駕馭的曲目,縱使簡單,但是有良好的表現力,深刻感染力,也會加分不少。在對於曲目的把握上,一定要了解演奏曲目的創作背景,作曲家情感的傳達,準確定位,大膽表現。
最後,要具備紮實的數理知識和文藝常識。考試的內容基本以大綱為主,題目範圍廣、靈活,基礎知識偏多,題目偏,難題很少。所以要求考生隻要打好一般數理知識的基礎,理清知識板塊,多做題,就會得心應手。文藝常識考查範圍跳躍性很大,覆蓋很多知識麵,平時多留心,多思考。此外,要增加專業認知度。觀影量是必須的,要常看電影,有人說“不看夠1000部電影別想來北京電影學院”,並要多留心影片中的錄音和配樂。可以參閱一些“影視錄音”相關的書籍,增加專業詞彙,專業認知,不論是答題還是麵試都大有裨益。總體感覺是,北京電影學院的考試考察的大多是個人多年積累的藝術修養與創造能力,臨時突擊的學習與準備並不會起太大作用。這就要求考生注意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不斷積累自己對於藝術的感覺與創造力,真正到了考試的時候,要放輕鬆,表現出個人的藝術性格。
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文化課也不能鬆懈。錄音專業采取的是文化課成績與專業課成績相結合的排名錄取方法,所以文化課不容忽視。尤其在考完專業測試後,不能盲目自信,要認真備考文化課,認真梳理知識,不要懈怠。從我個人經曆來看,因為在考專業的時候,文化課不錯,有保底,在後來文化課備戰的時候,想著專業已經通過,所以一路都很放鬆,沒有過多壓力。
背水一戰。
錄音專業的考試分為初試和複試,主要由幾個板塊組成:
第一,錄音作品分析。包括:樂理知識、基本聽感考察、聲畫結合、聲音場景分析等幾個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對於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的注意力,能夠自覺地調動視覺的聯想和邏輯判斷的能力,並對聲音的特征具有相應的藝術感受。
“樂理知識”考察的是考生對於固定音高的聽辨,主要以單音、音程、和弦為主。眾人咿咿呀呀哼唱的場麵,還是頗為壯觀的。有關樂理知識,音樂錄音專業則考得更詳盡與係統一些,這些都有賴於同學們考前對於樂理知識的掌握與熟悉程度。題目不難,但是一定要仔細,因為有很多“陷阱”。
“基本聽感”的考察從“人聲、動效、音樂”三方麵切入,考察考生的聽感能力,包括對不同樂器的分辨、不同音樂的組合、不同聲效的理解與想象。比如,火車過山洞的聲音與過隧道聲音的區別;海浪擊打岩石與沙地的區別;打雷聲音距離遠近的區別;中提琴與小提琴的辨別;在一段室內樂片段中辨別出不同演奏樂器的種類等等。所有的考題都來自於平時的生活,這些就要求考生對於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積累與領悟,也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對於聲音的敏感度和認知力。
“聲畫結合”是考察考生對於畫麵內容的理解,通過細節的捕捉,發現聲畫關係中合宜與不合宜的地方,以及抽象的思維能力,在內在的意境與審美方麵,比較各種方案的聲畫結合所達到的藝術效果。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聽聲音構畫麵,根據播放的一段聲音來想象故事發生現場,描繪出畫麵。當時給了一小段一個人從浴室出來後伴隨槍聲的錄音片段,沒經驗,不明白如何描繪畫麵的我,愣是當場編了一個多達800字的懸疑劇本,在一道題上糾結了好長時間,生怕沒有完全表達出聲音給我傳遞的信息。雖然浪費了不少時間,但是我還是建議考生們在把握時間的基礎上,放手去寫。
第二部分則是放畫麵,給出不同的聲音,選擇認為最恰當的一組,並給出理由。這個題一出,我放佛回到了自己多年來最熟悉的場景——站在電視機前雷打不動地對於聲畫結合的琢磨,這種熟悉感讓我心安,接下來便是試卷上一大段刹不住的長篇大論。
“數理化”好像應該是文科生的短項。我已經兩年沒有接觸物理了,憑著一副吃老本的心態與考前的突擊複習,不知天高地厚加上連蒙帶猜帶回憶,終於答完了一百多道數理題。其實數理考察內容很廣泛,以基本題型為主,對於底子紮實的同學來說,還是很容易上手的。
複試以“麵試”的形式進行。分為4個部分:演奏或演唱、視唱單音、音程、和弦聽辨、旋律模仿、節奏模仿、視唱、命題聲音分析對指定命題進行聲音構思、陳述和分析、綜合素質考核。進場一看,評委很多,圍坐一圈,陣容強大。為了顯示底氣,我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考場,問聲好,就搖頭晃腦地彈起了《匈牙利狂想曲》,不過緊張的心情卻也隨著熟悉的旋律平複下來,雖然身體還在不平複地扭擺著。之後的視唱練耳環節十足讓我捏了一把冷汗,根據以往在其他藝術院校考試的經驗,如果這一條沒有唱會,老師會無奈地搖搖頭,讓你唱容易一些的下一條。而此時,當我在一個聽起來毛骨悚然的旋律模唱環節沒有唱對時,郝老師竟然“溫柔”地對我說“再唱一次”,錯了,“再唱一次”,又錯,“再唱一次”,再錯,“再唱一次”,還錯,“再唱一次……我心裏早已千呼萬喚跪地求饒,老師卻擺出慈祥笑容,嘬了一口水,氣定神閑地等待著我唱準確。不過萬幸的是,在不斷的重複下,我最終還是唱對了那個令人鬧心的“無調性”旋律模仿。綜合素質考察時,老師們問了一些個人經曆、興趣愛好等問題。當老師得知我愛看書後,問我是否看過《古文觀止》,很巧的是,這是在我考試前剛剛讀完的一本書,在經曆了煉獄般的視唱練耳後,我像是抓住救命稻草般對這本文言文集子侃侃而談,並且一侃就是好幾分鍾。從曆史到野史再到豔史把它稱讚有加連同批鬥鞭笞了個天翻地覆。說起來,在得知考上以後,我著實拜了拜這本文言文集子。之後老師問了我的特長,對於從小什麼都愛插一腳好奇心濃厚的我來說,鋼琴、長笛、書法等均被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一股腦報了出去,最終老師也以“興趣愛好廣泛”的名義放過了我。由於十幾年積累的“大無畏精神”,在剩下的問答中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殺出了考場。
之後,就是漫長的苦等。終於,拿到了專業合格證,我靜靜地對自己說:“你做到了。”
選擇。
文化課備考,壓力本不是很大,多年積累的文化課功底讓我略有心安。但是,在奔赴了一段藝考長路後,在最為重要的備考關鍵期抽離了文化課備考,這讓我從北京回來後,陷入一段自我否定和盲目追趕中。越啃越多的習題集和越攢越多的練兵卷讓我疲憊不堪。在一段沉迷自責之後,我決定放開學校統一的複習計劃,針對自身的情況進行複習,不論上下課都抱定自己的規定來做,結果是有卓有成效的。
在報誌願的一個星期裏,南開還是北京電影學院,成為家裏從未有過的一場大爭論。我每天沉迷於法律還是錄音這兩個專業的比較中,在一條有眉目且前途光明的大道和一條前程未卜且不知所措的小路上糾結不已。最後,還是音樂救贖了我。因為在有小曲兒陪伴的那幾個夜晚,所有的糾結都能得以釋懷,起碼,心是安放的。我想,即使前路未卜,我也再不願與這唯一令我心安的東西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