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我這樣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在校生談考學經驗5(2 / 3)

學習表演、了解表演。

前兩三年,在我的家鄉湖南,對於表演這一專業的學習熱度和被關注度並不高,甚少有學習表演的渠道,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對藝術的熱愛。從小父母便讓我學舞蹈、學鋼琴。初中的時候上湖南的藝術院校學專業舞蹈,高中又學習聲樂,這都為我走向學習影視表演的道路打下了基礎。直到高二那年,通過同學老師的介紹和多方麵了解,我決定專心學習表演,要報考北京電影學院。

學習表演之初,我是在湖南長沙當地一個比較有名的培訓班學習。當時這個培訓班開設的除了表演,還有導演、編導、播音主持這些課程。為了讓自己多一些考試的專業可選,我同時學了表演、編導、播音主持。現在想來,當時認為萬無一失的選擇其實有點盲目。因為又要顧及學校的文化課,又要學這麼多專業,精力上根本顧不過來。後來我發現,如果我不好好專心學好一門專業的話,可能到頭來哪個都顧不上。上了一段時間當地的培訓班後,我心想,既然我要考北京電影學院,為什麼不到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北京去學習最專業的表演呢?和父母商量後,我一個人便背著行李踏上了到北京學表演的道路。

我想,首先,我必須要先了解表演專業是幹什麼的,表演專業的入學考試需要達到哪些要求。查閱一些資料後我了解到,對於學習表演學生的選拔有專業的要求。首先是形象的要求,這是由電影表演藝術自身獨具的特點決定的。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體現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中的人們的理想、願望、意誌和愛憎,同時也反映著當時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向。電影藝術家總要給自己喜愛的人物,找到一個理想的外形和生動的麵貌。可能很多的考生都像我當初那樣,認為考表演專業要越漂亮越好,而很多人因為對自己外部形象的不自信而放棄了對表演藝術的追求。其實電影藝術所要反映的現實生活是紛繁複雜的,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必然是各式各樣的、類型不同的。除了要“生、旦、淨、末、醜”行行俱全,也要考慮到影視創作實際對各種形象類型演員的需求。

然後,是專業素質的要求。表演專業的有聲樂、台詞、形體、表演這4項專業的考試,每一項都是老師要考察的重點,如果有哪一項專業不過關的話都會為你的考試成績拖後腿。第一,形體,電影演員要依靠人物的行為和形體動作來反映劇情的發展和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老師會考察考生動作的表現力和形體的可塑性等。第二,語言,也就是台詞考試。最基本的,是要能說好普通話,然後是通過考生呈現自己事先準備好的一段詩歌、散文、小說或話劇、電影中的一段獨白來了解考生的聲音、語音的規範程度、清晰度和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力,以及對作品情境和人物形象的感受力、表現力。第三,聲樂,聲樂的考試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除了自備的歌曲以外,還要對節奏模仿、模唱進行考察。第四,表演,表演考試是對演員內、外部素質的綜合考察。除了對形象氣質有一定的要求外,更主要的還是對演員內部素質的考核。對內部素質的考核主要包括想象力、理解力、表現力、信念、激情和應變規定情境的能力。隻有做好這4項專業課考試的充分準備,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的學生。很多人認為,表演的考試不像其他專業有一個特別嚴格的標準,而是會有很多靈活性和變化。可能考官會喜歡某個類型的考生,或不同的學校根據培養的方向要招收的學生類型不一樣。但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會改變的。

那一段讓我成長的坎坷路。

為了好好準備這幾項專業課的考試,我為自己做了很多計劃。當時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藝術類高校也開設了一些表演專業的培訓班。最後,通過介紹,我報讀了中央戲劇學院為期3個月的培訓班。這也可以說是我真正接觸表演的開始。培訓班開設了聲樂、台詞、形體、表演4門課程。剛開始上表演課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又興奮又期待,對將要上的這門課其實是似懂非懂的。強烈的求知欲讓我們每個人的眼睛都瞪得雪亮雪亮,充滿了對表演的渴望。從動物模擬練習、無實物練習到命題小品,再到音樂練習,老師針對我們的考試內容一步步地引導我們,開發我們在表演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進行命題小品練習之初,我總是拿到題目後不知道自己在台上該演什麼角色,做出什麼行動,肢體也放不開,與對手的交流也有點不知所雲,不符合生活邏輯。那時,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沒有學習表演的天分?是不是不適合學習表演?這種不自信導致我越來越不敢上台,在台上不敢開口說話。後來,老師耐心地鼓勵我,幫助我建立自信心,多次的上台表演鍛煉我,解放自己的天性,慢慢地找到了一點點表演的感覺。

表演專業的命題小品通常都是5人到10人一組來做。為了讓我們在考試時拿到考題能快速組織好故事、人物關係和行動鏈條,找到自己適合的、有意思的人物形象,我們分別做了地點類小品、時間類小品、一句話小品、音樂小品等多個練習。通過這樣反複地上台、嚐試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我學到了很多在做集體小品時的小技巧。比如說地點類小品要首先想到地點中最常見的人,且要有性格特征和語言特點;所演的每一個人物都要有他上場的狀態,尤其在考試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在一出場就進入到人物的狀態,這樣才能在眾多考生中吸引考官的注意;由於考試時可以集體商量的時間很短,所以上場後有很多即興的交流和行動,因此要時刻注意場上發生的事情並馬上做出反應,但同時又要注意即興的交流不能太多,交流和行動要推動事件的發展;小品的構思要給自己提供充分的表演空間,要用行動去展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這些小技巧都為後來我的專業考試提供了很大的幫助。3個月的學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覺得很充實、很開心。在這個培訓班裏,我還認識了很多跟我一樣熱愛藝術、熱愛表演的朋友。這3個月使我第一次感覺到能全心全意地學習自己熱愛的東西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帶一點點自信、一點點新奇、一點點緊張和一點點懵懂的心情,我開始了第一次表演專業考試的路程。

2008年大年初五我便從家來到北京,自己在一個離考試學校不遠的賓館住下,開始了我的考試之旅。雖然和所有考生一樣,免不了有一些考前的緊張和壓力,但對於我來說,心裏更多的是自信和期待。心想也學了這麼久了,而且在北京有那麼多開設了表演專業的學校可以報考,總能考上一兩個吧。懷著這種並不是太成熟的心理,我報考了5所開設表演專業的藝術院校。考試開始了,當我帶著我的照片和資料來到各個高校報名點的時候,人山人海的考生排著長隊報考的場麵讓我大吃一驚,報考表演專業的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開始擔心競爭的激烈。考試陸陸續續開始了,我在報考的幾所學校中初試、複試,甚至有些學校的三試都考得很順利,這極大地增強了我的自信心。北京電影學院的報考考生較其他藝術院校來說是最多的,2008年報考表演專業的考生有7000多人,最後到三試的時候剩下了400多人。我想我能夠在7000多人中擠入最後400多人的行列,應該也還算不錯了吧。越是這樣想,想考進北京電影學院的念頭就越強烈,當初隻是試試的那種心態已經完全灰飛煙滅了,那時,一心想著的就是要進北京電影學院的體檢榜。到了發榜那天,我早早來到了貼榜處,終於看到拿著榜單的老師出來了,心髒幾乎跳到了嗓子眼,貼榜後,我一個考號一個考號地找自己的號碼,拿著準考證一個個對——沒有、沒有,還是沒有,天!我沒找到自己的考號!當時我整個腦子一下空白了,手腳也發麻,愣在原地不知所措,看看周圍的人,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呼雀躍的,抱著父母哭的,默默流眼淚的。我當時沒有哭,回到賓館收拾行李,第二天便回了家。這一次的考試之旅劃上了一個不甘心的省略號。

重新起航——夢開始的地方。

這一次考試的失敗讓我在家鬱悶了半個月,我覺得沒有臉見父母,也不想回學校上文化課,好像自己從此就失敗了。這也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受到考試失敗的打擊。後來,也有兩三所藝術院校的表演係寄來了錄取通知書,當然,這幾個學校的表演專業不能跟北京電影學院相比。我開始矛盾了,我要不要上一個這樣的學校就算了呢?如果我複讀再去考北京電影學院又失敗了怎麼辦?我每天都在跟自己鬥爭、掙紮。爸爸媽媽一次次耐心地開導我,鼓勵我,建議我複讀再考一次北京電影學院。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考試失敗,是我準備得太粗糙了?是我心理素質差?還是我太盲目自信了?我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就這麼放棄,是爸媽給了我極大的自信心,全力地支持我,我決心複讀,2009年再考一次北京電影學院!

2009年的2月,寒風依然凜冽。我再一次走進北京電影學院。這一次來考試之前,我做了很多準備。找老師上了台詞、聲樂的小課,好好準備了一段舞蹈。這一次來到北京的心情跟2008年完全不一樣了,沒有了那麼多的新鮮感,沒有了那些盲目的自信,多了些壓力和信念。當我看到北京電影學院大門口掛的那張橫幅——“夢開始的地方”時,我告訴自己,我的夢想一定要在這裏開始。北京電影學院的報名又開始了,零度以下的溫度也阻擋不了那股排山倒海的報考熱情。報考處依舊排著長隊,可我的注意力不再去關注別的考生如何,而是一心想著自己準備的東西。每一場考試前,我都會努力使自己放鬆到最自然舒服的狀態,自信滿滿地走進考場,出了考場後,沒有太多雜念,隻想著下一場考試的內容。每一場遇到的考題並不是太出人意料,但是考試過程中的情況卻常常有意料之外的,比如遇到做集體小品時,其他考生不按常理出牌的情況,但是我堅信隻要一直在自己的人物狀態裏,本能反應就不會出錯。初試、複試、三試都如我所料順利通過了,又到了看體檢榜的時候,因為第一次在這一關落馬,我仍然心有餘悸。那天,天特別冷,當我一路小跑快到發榜處時,遇到了一個相熟的考生,迎麵走過來對我說我過了。我過了?我過了!我心裏一喜,但仍有點不敢相信,仔細核對了三四遍自己的考號,我真的通過了!體檢完後,我回到自己的學校,一股腦兒鑽進書本裏複習文化課。因為我之前所就讀的是一所重點高中,文化課底子還算比較好,順利通過了文化課的考試。

拿到北京電影學院通知書的時候,我終於流下了參加藝考以來很多次想流卻忍住沒流下來的眼淚。回想起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的經曆,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既是一次磨2練,也是一次成長。5它使我更加深了對生活4及人生的認識,加。

深了對表演這門藝術的熱愛。我也想告訴跟我一樣勇敢追求夢想的同學們——相信自己,青春沒有失敗!

我考北京電影學院的那些事2009級電影學係王斐弘。

記得在電影學係上劇作課的時候,老師講過,人真實的生活經驗,往往更富有戲劇性,我考北京電影學院的經曆便是如此。

我與電影結緣很晚。

我在高中時代絕對不是現行教育體製下認定的好學生。大概是因為缺少數學細胞,高中時本人的數學成績常年保持在50分到60分之間滿分150分,隻有一次例外,因為那次數學選擇題15道我全部蒙對了,以至於朋友戲稱我應該在那天買彩票。在數學課上走神實在是浪費時間,與其兩眼無神盯著老師神遊,還不如花費時間多學點課外知識。我在小學時就對人文社科類書籍異常感興趣,最初是喜歡曆史、軍事、地圖冊,初中時漸漸喜歡上了哲學,上了高中,又迷上了國際關係學,還有變態心理學。山東的高中教育異常嚴苛,一天8節課有最少4節是語文數學,還有晚上3個小時的晚自習,於是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看課外書。高一高二兩年,我看了大量的課外書,在一個國內知名的曆史論壇當上了超級版主,同時還是一名魔獸世界的玩家,但學習成績從原來的580多分降到了530分。這個分數,考學很成問題。

與那些自小懷有電影夢想的人不同,我與電影結緣很晚。我不是通過大量看片子喜歡上電影,而是通過書籍喜歡上了電影。高二的後半學期,我一個人在書店閑逛,無意中翻閱了一本《電影學筆記》。聽書店的老板介紹,此書作者還是國內研究福柯的著名學者。仔細看了一章 ,我即刻被此書吸引。作者旁征博引,但又絕無學究氣,而是通俗易懂。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發現了一個名字:北京電影學院。

由此我發現,研究電影,真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不僅僅需要對電影本身的理解,還需要大量人文社科知識的積累。我之前一直在尋找一門能夠融合大量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科,在那一天,我終於找到了,這就是電影學。學電影學的學生,不一定是精神分析的大師,但一定得懂弗洛伊德;不一定深究泥版文書上每一個字母的含義是什麼,但一定得了解這段背景。同時一部偉大的電影所散發出來的人文氣息,往往比一部專家的著作更加富有感性,更加沁人心脾,這正是電影本身的魅力。正是因為電影的這個特性,我愛上了電影,也愛上了電影學。那天晚上,我通宵看了3部書上分析的電影,有了以前從來沒有的感覺,這種感覺簡直不可言狀!

我迷上了北京電影學院。

跟大部分學藝術的人一樣,我也上了輔導班。在課上,我學習了視聽語言、影評寫作,還有麵試技巧。輔導班的課上得很有趣,是以前在學校上課從來沒有的感覺。特別是拉片課,給人以全新的體驗——《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的莫斯科餐廳,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課上,大家圍坐在一起,聽老師站在中間講課,有什麼問題,直接說,不用舉手,更不用規規矩矩地站起來,有的人坐在椅子上,我直接坐在了桌子上,一切就好像茶話會一樣,輕鬆,愉快。後來才知道,北京電影學院的講課方式就是如此。北京電影學院這個名字,又一次吸引了我。而老師介紹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其他特質也是那樣地吸引人。比如:在教育產業化盛行,各大高校紛紛擴招的今天,北京電影學院依然保持著精英教育的傳統,而我又是個精英情結很濃的學生;北京電影學院擁有亞洲一流的放映廳,每周可以在這裏觀摩大量的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術思想非常自由,在北京電影學院的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討論,而且可以討論得異常激烈。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考進北京電影學院。

在我看來,輔導班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學習了多少視聽語言,不在於教會了你怎麼寫影評,更不在於那些麵試技巧,而在於讓你認識了大量的好朋友。這短短二十幾天建立起來的朋友關係,甚至比高中三年的同學還要鐵。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在寒假,我們一起踏進了北京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們一起為了夢想而奔波在一個個高校的考場上;我們一起去麵試,去麵對一個個“狡猾”的老師;我們一起焦急地看榜,在密密麻麻的數字裏急切地尋找自己的考號;在北京沒有親人,除了一袋行李和少得可憐的盤纏,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結伴而來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