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財會論文的寫作(一)(1 / 3)

財會論文是對財務會計工作進行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的文章。它同一般議論文一樣,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分析事理、提出見解和主張的一種應用文體。作者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對某一事物、事件或某一問題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分析,評論,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態度和主張。財會論文屬於專業經濟論文的一種。

財會論文雖是議論說理的文章,但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它不像短評僅對某個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論是非,也不像雜文就某個細節言談生發開去發表感想,而是運用經濟規律特別是價值規律,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財會工作中帶有重要意義的問題,進而闡發一定的道理。它通過分析問題。提出觀點,指導實際,推動財會工作向前發展。

隨著經濟事業的發展,財會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廣大財會人員正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了及時交流研究成果,共同發現方法、途徑,財會論文已被廣泛應用,成為財會人員提高專業理論和業務能力必須掌握的一項工作技能。我們要努力學習,不斷實踐,逐步提高財會論文寫作水平,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財會論文的特點

財會論文的選題和內容是多方麵的,它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解決財會工作某一問題,明確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就某個問題,綜合分析前人已有的觀點,提出新的見解;有的是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礎上,用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加以論證,探索新的結論;有的是對某項工作的研究實踐,闡述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撰寫一篇有價值的財會論文,可以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推動財會工作水平的提高。要使財會論文能夠起到推動工作的作用,必須具備如下四個方麵的特點。

1.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地表達財會工作研究成果,具有說理性的特點。

寫作財會論文的目的,都是為了對財會工作說明個什麼問題,或者解決個什麼問題,就是要闡明某個觀點,講清某個道理,來說服他人。在財會論文中,無論對什麼問題。什麼工作展開議論,無論在議論中表達什麼見解、提出什麼主張、講述什麼道理,或者反駁別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都是為了達到使人信服的目的。

一篇財會論文要使人信服,就要寫得有理有據,扣緊理論分析,說清說透道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此,財會論文要具備說理性的特

我們可以從(988年12期《供銷合作社財會研究》發表的李於瞻同誌寫的《關於掛賬包揪的剖析及其解決途徑的探討》一文中(簡稱李文),看到他在具體調查分析了掛賬包袱的內容以後,接著有理有據地剖析了掛賬包袱的實質,文章寫得很有說服力。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議論說理的:

(例文十四)(摘錄)

“綜上所述,掛賬包袱是當前企業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奇特現象。就其實質而言,它本來是經營失誤,而造成的貴買賤賣,或由於商品更新換代長期積壓,而造成的削降價損失;它本來是已列支的費用支出,應提的專用基金;它本來是已盤虧或損耗、報廢造成的損失;它本來是企業被外單位或個人拖欠的各種欠款,已確實無法收回的壞賬損失……對考些問題的處理,成本管理條例或會計製度,又都明確規定,應由費用中列支,增大成本或衝減毛利額,減少差價;或核銷財產損失,直接衝減利潤等。但是,不去這樣做,而是利用待處理損失和待攤費用等賬戶,把它掛起來,形成掛賬包袱,等到下年度利用企業利潤進行核銷,由主管部門承認為利潤因素。因此,這一奇特現象的實質是個大漏鬥。這個公式就是:損失十已支費用―虧損轉為掛賬包袱二利潤。其結果是,國家虛收,企業被挖空,職工實餘獎金。使大量的生產資金,通過這一奇特現象所形成的不正當渠道漏出去了。這個漏鬥的存在,是影響企業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礙,是影響企業運行機製能否走上良性循環軌道的關鍵所在。”從以上例文來看,通過對掛賬包袱的深刻剖析,研究了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對國家、對企業、對職工的長遠利益的嚴重危害性,做出了全麵概括,觀點與材料聯係緊密,論述簡明扼要,但能說清說透道理。

2.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揭示財會工作的本質,具有科學性的特點。

經濟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撰寫財會論文應首先認識和掌握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指導論文的撰寫工作。因此,寫作時不能滿足於一般地羅列現象,堆砌材料,而要對一些現象和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進而闡明規律性東西。同時,也不能停留在某一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而要跳出具體問題的小圈子,就事論理,揭示本質,把握住事物的發展規律。

財會論文要具有科學性的特點,就是要求文章在內容上符合經濟規律,經得起客觀實踐的檢驗。在確立論題時,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試圖運用經濟規律,去解決現實經濟工作中的問題,並從中引出合乎實際的正確結論;選擇論據時要經過周密的調查、分析、比較、綜合,不論選擇的是事例、理論、數據,都要在同所運用的經濟規律有著必然聯係的前提下,以真實可靠、典型、恰當、新鮮的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在組織論證時,要正確而嚴密地揭示論點與論據、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科學地、靈活地論述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寫成一篇觀點鮮明、深刻有力的財會論文。

我們繼續來看上述例文,它對掛賬包袱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僅列舉了主觀因素及其帶來的影響,而且從新舊財政體製的轉換中,揭示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論述了產生這種奇特現象的客觀原因,有力地說明了並非偁然現象。這樣,把握了問題的實質,才能更好地探討對策,研究解決措施。下麵是李文的另一段論述:

掛賬包袱,雖然是當前企業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奇特現象。但它的產生也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首先,我們應當看到,它是在“供給型”、“經營型”新舊兩種財政體製交替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極其複雜的經濟現象。在過去那種掙了錢向上繳,花錢向上要的供給型財政體製時,由於經濟效益與企業和職工的切身利益掛不上鉤,所以,那時候企業出現掛賬包袱的問題是比較少見的;而今實行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經營型財政體製後,企業都講核算了,勢必對過去舊體製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進行一次清算,劃出杠子,以便明確責任。

從這一點來看,經營型財政體製最大的功勞便是消滅了企業不顧經濟效益、不計盈虧的“大鍋飯”行為。但是,另一方麵由於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承包人的經營行為、職工的切身利益較密切地掛上了鉤,因而這種利用掛賬包袱的短期行為,則變得引人注目了。綜上所述,掛賬包袱是我們前進過程中,由於改革措施不配套,製度不健全形成的一個引人關注的漏洞。因此,我們必須在深化改革中,完善企業運行機製過程中,探討對策,采取措施,堅決卡住它不斷增長的勢頭,切實研究杜絕類似行為發生的途徑。李文對掛賬包獄這一經濟現象,放到新舊財政體製轉換中來論述成因,就較為深刻地揭示了問題的實質,從而為尋求解決途徑抓住了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