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求學的日子(3 / 3)

尼克鬆曾說,事實上能用來表明他曾經參加過籃球的唯一戰利品是一顆磁製的假牙。

尼克鬆的球隊雖然基本上都以每場必輸告終,但是那也的確鍛煉了他的體魄和意誌,讓他懂得,隻要你參與了,那麼結果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

後來在紐曼的鼓勵下,他又開始玩足球,而且自從開始之後,足球便一直是他最喜愛的運動。

在一年級的球隊中隻有11個人,因此,不管尼克鬆身材和體重如何,每次比賽他都要上場。作為一個體重151鎊的17歲的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尼克鬆幾乎從沒有在球場上真正露過一手,但每一場比賽尼克鬆都穿上一件印有球隊號碼的運動衫認真地比賽,他喜愛那種運動,喜歡那種精神以及隊員間的聯合和那種友誼。

在蕙蒂爾學院裏,尼克鬆不但參加籃球隊、足球隊,還參加了橄欖球隊,偶爾也遊泳。尼克鬆之所以能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應歸功於他的教練和老師——華萊士·紐曼。他永遠鼓舞他並讓他相信,隻要艱苦地訓練,長時間地練習,鍥而不舍,他就能擊敗任何一個人。紐曼灌輸給他一種競爭的精神和一種如果被擊倒或被打敗一定要卷土重來的決心。他還使尼克鬆深刻地體會到,對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膚色,他的種族,或者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事實上當時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一直激發著尼克鬆在運動方麵的興趣。第一,運動必然會減輕他生活的每一階段所承擔的工作和學習的重負;第二,尼克鬆天生有一種強烈的競爭的本能,而且他發覺,探索著一項運動的重大發展,觀察著一個隊或一個人同另一個隊和另一個人的技能,紀律和智力在一種最令人激動的搏鬥中進行較量,能給人以莫大的鼓舞,而多年後尼克鬆涉足政壇,參加多次競選時,他年輕時參加體育運動時所積累的刻苦、頑強、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大地幫助了他。

後來,尼克鬆又熱衷於演戲。在學院裏,尼克鬆演過好幾出戲,通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曾在布恩·塔金頓的《幽會處》中扮演心神不定的芙戈爾德比先生;在約翰·德林克沃特的《囊中物》中扮演旅店老板;在一出描寫殘酷鬥爭的獨幕劇《煤價》中,扮演一個蘇格蘭礦工;在喬治·科漢的《小旅店》中扮演一個極為古怪的滑稽角色;還在學院演出的《日本天皇》和《彭讚斯海盜》中擔任過舞台監督。

後來,通過輔導員的幫助,尼克鬆又在教友派禮堂成立了一個風琴演奏隊。

他組織隊員們每天進行大量的訓練,這在一向靜悄悄的校園裏的確掀起了一股風波。

在手風琴隊逐步擴大,人員已基本爆滿的時候,尼克鬆又建議成立一個鋼琴學習班。因為學校當時隻有6架鋼琴,所以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教授一些新學員彈鋼琴。他充分地發揮了自己小時候就已很嫻熟的鋼琴技藝,不僅大大地出了風頭,還調動了很大一批人的興趣,使蕙蒂爾古老的校園裏不僅書聲琅琅,而且琴聲悅耳不斷。

體育生活和對藝術的參與使尼克鬆大學時的生活更豐富了一些,同時在很多方麵得到了鍛煉。但是經濟的拮據又使尼克鬆時常陷入困境。

學院的生活緊張而豐富,但是由於美國經濟危機及財政滑坡的影響使得尼克鬆家的雜貨店瀕臨破產。母親的病拖了很長時間也使得家裏的開支捉襟見肘,懂事的尼克鬆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

通常尼克鬆每個星期能有兩天的時間是空閑的,他打算找一個能夠接濟家裏生活的工作。

那時候他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新鮮的。沉重的是這許多年來,與他相伴的一直是墨水、書本和勞動。從小時候到現在,家裏的生活負擔經常也是他無法擺脫的一部分。而新鮮的是大學的生活使他的人生觀已有所改變,他已走向成熟了,現在他所要找的工作已不完全是出賣體力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在蘇埃德協會做賬目清理員的工作。蘇埃德協會是商人、船主和保險公司老板合辦的一個協會組織,其目的是交換商業情報。正巧那裏缺一個做賬目清理工作的人,尼克鬆經過努力終於說服老板,讓他每周三去工作,但報酬相對要少一些。不過這對尼克鬆來說也是很高興的事,他很快利用業餘時間投入了工作。

他經常是身邊堆滿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賬單,那些賬單有的是曾經亂扔在抽屜裏的,有的是因為在口袋裏放得太久已經磨出大洞小眼,有的用來點過蠟燭,已經燒去了半截,總之沒有一張是完整的。但是尼克鬆卻不厭其煩地一一歸攏,重新結算,經常是忙了整整一個上午還沒等吃飯便又趕回學校去上課,從學校下了自修課便匆匆趕到協會去算賬,忙得焦頭爛額。工作大約半年之久,他終於得到了老板的欣賞和信任,他以他自身的敏捷、果斷、幹練和精明把賬目清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在那個學期他的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

那一段時期的工作使他得到了很大的鍛煉,這在後來他成為總統後的財經政策上大有體現。他在野期間,曾經大量地削減軍隊的預算和開支,用於太空的開發,為美國科學技術的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在最初從政的幾年裏,他總是設法依靠銀行貸款的高利率和裁減政府開支水平來調節經濟。他一直不肯用工資和物價管製法來限製通貨膨脹,也不同意用增加政府開支的辦法來減少失業。他鼓勵失業人員重新站起來尋找新職業來養活自己和減輕國家的負擔。這都是和他青年時期勤工儉學的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分不開的。

正當尼克鬆投入這項工作時,協會解散了,這意味著他失去了這份工作。他於是又參加了由“新政”時期的國家青年署發起的一項計劃,在一個法學院的圖書館從事研究工作,每小時獲取35美分的報酬。他的辛勞的確改觀了家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