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任務8.2花卉組織培養快繁(2 / 3)

(4)移栽;

出瓶前,先將試管苗放在散射自然光下練苗7d左右,煉苗時可打開瓶蓋,每天早、中、晚各噴水1次,以保持濕度。移栽時取出試管苗,洗去根部培養基,可用0.05%高錳酸鉀蘸根消毒後,移栽在經滅菌的珍珠岩和泥炭以1∶1混合的基質中,用塑料薄膜覆蓋以保持濕度,7d後打開薄膜,逐漸降低濕度,成活率為96%。澆灌用水為經軟化處理的自來水。

8.2.4非洲菊快繁;

非洲菊別名扶郎花,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非洲菊原產南非,因其稈直花大,色彩豔麗明亮又具有淡而柔和的色係變化,通常四季有花,切花率高,水插存活時間長,栽培省工省時,深受人們的喜愛,已成為世界著名十大切花之一。

1)外植體材料;

取花梗長為1~3cm的花蕾,切取花托部位作外植體,或采用直徑為0.5~1cm扶郎花的幼小花蕾作外植體。

2)培養方法;

將花梗在0.1%氯化汞溶液中消毒12min後取出,用無菌水衝洗3~4次。切下花托部位並分切為3~5mm小塊,放於誘導培養基(MS+6BA2mg/L+NAA0.2mg/L+IAA0.2mg/L)上培養。置於光照1000lx,溫度(25±3)℃下培養,約10d後切口處形成愈傷組織。

待誘導出的不定芽長至3~4片葉、葉長3~4cm大小時切下,置於增殖培養基(MS+KT5mg/L+IAA0.2mg/L)上,於光照1500~2000lx、溫度(25±3)℃下進行增殖培養,周期為20~25d。

將叢芽切成單株芽苗,放於生根培養1/2MS+NAA0.1mg/L上進行誘導生根,溫度、光照條件與增殖階段相同。經過1個月生根培養,將生根苗出瓶移栽到苗床並統計生根率。

非洲菊試管苗大部分品種均易誘導生根。經25~30d的生根培養,生根率均可達到90%以上,且平均每苗生根都在2.5條以上。

當扶郎花無菌瓶苗有3~5條根,且根長達2cm以上時,可在常溫條件下,放入培養溫室中進行煉苗3d,然後打開培養瓶蓋再煉苗2d,即可出瓶。出瓶時,洗淨扶郎花根部培養基,並將其移栽於珍珠岩∶蛭石=1∶1的基質中,保持80%~90%的空氣濕度,適當遮陰。約2周後即可成活,成活率在95%以上。培養40~50d即可上盆。盆栽扶郎花適宜疏鬆肥沃的酸性沙質壤土,泥炭、礱糠灰、園土也是其盆栽理想基質。盆栽時注意淺植,以利生長,否則易腐爛。

3)注意措施;

(1)保溫保濕;

試管苗在瓶裏的濕度是100%,移栽後空氣中的濕度減小,須用薄膜保濕1周左右,保持溫度在22℃左右。

(2)控製光照;

由於室外的光照強度較大,要用一層透光率為50%的遮陽網蓋在棚膜上,遮陽1周左右,減少陽光對小苗的灼傷。

(3)注意防黴;

有的試管苗根部的培養基清洗不徹底容易引起黴菌滋生,應每3~4d噴施一次75%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以防治。

(4)及時施肥;

試管苗移栽後應及時施肥,營養液先稀後濃,試管苗馴化成活後移栽到營養缽裏假植時,應提前施一次濃營養液,使試管苗帶肥移栽,以利移栽後生長良好。

8.2.5月季快繁;

月季為落葉灌木或常綠灌木,或蔓狀與攀援狀藤本植物。莖為棕色偏綠,具有鉤刺或無刺,也有幾乎沒有刺的月季。小枝綠色,葉為墨綠色,對生、單生,多數羽狀複葉,小葉一般3~5片,寬卵形(橢圓)或卵狀長圓形,長2.5~6cm,先端漸尖,具尖齒,葉緣有鋸齒,兩麵無毛,光滑;托葉與葉柄合生,全緣或具腺齒,頂端分離為耳狀。花生於枝頂,花朵常簇生,稀單生,花色甚多,色澤各異,徑4~5cm,多為重瓣也有單瓣者;大多數是完全花,或者是兩性花。有花中皇後的美稱。花有微香,花期4—10月(北方)、3—11月(南方),春季開花最多,肉質薔薇果,成熟後呈紅黃色,頂部裂開,種子為瘦果,栗褐色。

1)外植體的選擇、消毒及接種;

外植體一般選取生長健壯的、當年生枝條的、飽滿而未萌發的側芽。取回枝條用自來水衝洗幹淨,無菌條件下用70%酒精表麵消毒30~40s,再用0.1%HgCl2溶液滅菌5~10min,最後用無菌水衝洗3~5次。芽的快速繁殖與供試材料的基因型有關,還與外植體的取材部位有關,來源於枝條中部的側芽的繁殖速率最快。相同條件下,一年生枝條的冬芽和當年生枝條的腋芽作為外植體,越冬芽的成活率較高,且從接種到萌動時間較短,生長快,在後代繁殖中植株健壯。

誘導培養基以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適量的6BA和萘乙酸NAA。最適的側芽誘導培養基為MS+6BA0.5~3mg/L+NAA0.01~1mg/L,且培養基中添加蔗糖有增加叢生芽數量的作用。

2)繼代培養;

將誘導培養基上已經萌發的嫩芽轉入附加6BA、NAA等激素的MS培養基中,進行增殖繼代。KT、IAA等激素作用效果較差,協同作用不明顯。低濃度的6BA有利於不定芽的增殖,濃度過高則抑製不定芽增殖,適量NAA有利於芽和葉生長,但濃度過高誘導產生大量愈傷組織,不利於側芽的直接分化和生長。

在NAA濃度相同而BA濃度不同的培養基中,隨BA濃度的升高,芽苗的增殖係數也相應提高。在BA濃度相同而NAA濃度不同的培養基中,隨NAA濃度升高,小芽生長速度加快,繼代所需時間對增殖係數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增殖係數還與品種有關。從增殖倍數、葉片數、再生芽長勢等綜合因子來看,MS+BA0.5~2mg/L+NAA0.01~0.05mg/L是最適的不定芽增殖培養。

3)生根培養;

試管苗在繼代培養基中隻誘導地上部分生長。待培養一段時間後,轉入生根培養基中,誘導生根。多數試驗采用的培養基為1/2MS(大量元素減半)。采用1/4MS培養基,不加生長素即可促進生根。在無菌苗的生根誘導過程中,生長素的種類和濃度起決定性作用。低濃度的生長素有利於根的形成,適當濃度的IBA、NAA對生根率有顯著影響,濃度過高會抑製根的形成,NAA濃度為0.5mg/L時效果最佳。

生根階段加入活性炭(AC)後,有助於提高生根率和生根質量。利用1/2MS+IBA0.2mg/L+AC3g/L,誘導生根,生根率最高為90%,且隨著活性炭百分比的加大,生根率逐漸下降。

4)馴化與移栽;

小苗接到生根培養基上後,14d可見基部分化出根點,20d則長出許多白根,即可進入試管苗移栽階段。所有試管苗移栽前,都應先將生根苗移至室溫進行移栽前的鍛煉。鍛煉時間與移栽成活率有關,煉苗7d以上,成活率達到95%。影響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3個,即濕度、溫度以及基質種類及其帶菌量。因此,移栽時應保持90%以上濕度,18~25℃的環境溫度,基質用0.2%的高錳酸鉀或其他滅菌劑進行消毒滅菌。而基質的選擇上,以蛭石和珍珠岩的栽培效果較好。移栽成活後噴極稀的營養液,使小苗得到營養補充。10~15d即長出新葉,且根係快速生長,可適時進行大田移栽。

8.2.6康乃馨快繁;

康乃馨即香石竹,為石竹科石竹屬植物,分布於歐洲溫帶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湖北等地,原產地中海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普遍的花卉之一。

多年生宿根或常綠亞灌木,株高30~100cm或更高。莖直立多分枝,基部半木質化,莖節部膨大,著生交互對生葉片,葉線狀披針形,基部抱莖,具白粉而呈灰綠色,有較明顯的葉脈3~5條。花期4—9月,保護地栽培四季開花。喜陰涼、幹燥、陽光充足與通風良好的生態環境。耐寒性好,耐熱性較差,最適生長溫度14~21℃,溫度超過27℃或低於14℃時,植株生長緩慢。宜栽植於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石灰質土壤,喜肥。

1)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脫毒;

(1)外植體滅菌;

從田間或溫室中長勢健壯無病的植株上,選擇較為粗壯而處在營養生長階段帶有2~3對成熟葉片的嫩芽,剝取成熟葉片,留下嫩芽在清水中清洗後,用70%的酒精消毒1min,再用2%的次氯酸鈉消毒15min,或用0.1%升汞消毒8min,最後用無菌水漂洗3~4次,經無菌濾紙吸幹水分後,放在無菌的培養皿中備用。

(2)莖尖剝離;

在超淨工作台上剝開莖端,切下莖尖,立即接入預先配置好的培養基上,一般每隻小三角瓶接入1個莖尖。作為快速繁殖,切取0.5cm大小的莖尖進行培養。作為脫毒培養,則要在雙筒解剖鏡下切取0.3~0.4mm的莖尖進行培養。

(3)莖尖培養與脫毒;

切下的莖尖應迅速接種到培養基上,以防止莖尖失水幹燥。與許多種植物去除病毒的實際結果相一致,切取香石竹的莖尖大小也與病毒除去效果密切相關。據Hollings等(1964)在去除康乃馨病毒的報告中指出,即使切取0.1mm大小的莖尖,仍有1/3的莖尖植株不能完全去毒,去毒莖尖能達到66%,若切取1mm或更長的莖尖,則完全不能去毒。過小的莖尖成活率極低,通常認為切取莖尖的長度在0.25~0.5mm較好,待獲得莖尖植株後,通過病毒學鑒定,再擴大繁殖去毒株係。

在切去莖尖進行離體培養前,應進行熱處理,提高脫毒效果。熱處理去毒結合莖尖培養,QuAk(1961)采用38~40℃高溫處理6~8周,再分離1mm長的莖尖,去除了康乃馨條斑病毒、花葉病毒、環斑病毒等。另據Brierley(1962)報道,香石竹在38℃下培養1個月,能去掉康乃馨斑駁病毒,2個月即可去除所有各種病毒。然而,另有報道指出,在36~42℃下處理70d能去除康乃馨斑駁病毒,但不能去除條斑病毒。在38℃下處理140d,也未能去除康乃馨蝕環病毒。

香石竹性喜光,好溫涼,組織培養時以20~25℃為宜,光照以800~2000lx為宜,光照時間通常以16h/d為好。也有人主張用24h連續不斷的光照,這隻在必要時采用,因為自然界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