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任務8.2花卉組織培養快繁(1 / 3)

8.2.1非洲紫羅蘭的快繁;

非洲紫羅蘭(SAintpAuliA ionAnthA)又名非洲堇,是苦苣苔科非洲苦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東非的熱帶地區,植株小巧玲瓏,花色斑斕,四季開花,是室內的優良花卉,是國際上著名的盆栽花卉,在歐美栽培特別盛行。

非洲紫羅蘭莖短,全株被毛。葉卵形,葉柄粗壯肉質。花1朵或數朵在一起,淡紫色。栽培品種繁多,有大花、單瓣、半重瓣、重瓣、斑葉等,花色有紫紅、白、藍、粉紅和雙色等。喜溫暖氣候,忌高溫,較耐陰,宜在散射光下生長。適宜肥沃疏鬆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1)外植體選擇;

葉片、葉柄。

2)外植體滅菌與誘導芽;

先用流水和小毛筆清洗葉麵上的塵土,在清洗時可以加適量的洗潔淨或洗衣粉。清洗後在70%酒精中浸10s,再放入0.1%氯化汞中滅菌6~8min,滅菌後用無菌水衝洗3~4次,用無菌濾紙吸幹水分,並剪成0.5cm見方的小塊,接種於培養基MS+6BA0.5mg/L+NAA0.5mg/L上。培養基中蔗糖3%、瓊脂0.75%,pH5.8(下同)。培養溫度22~25℃,每日光照10~12h,光照強度1000lx。培養1個月後便在切口上產生大量不定芽。

3)增殖;

將叢生芽切割成小塊,再接種於新鮮培養基MS+BA0.5mg/L+NAA0.5mg/L上,繼代增殖,5~6周繼代1次。

4)生根與移栽;

待芽伸長後切下,轉到培養基MS+NAA0.2mg/L上誘導生根。2周後形成不定根。將生根苗移栽於河沙或腐殖土中,移栽時勿傷苗,用溫水洗淨黏附的培養基,澆透水。移栽後2周內保持適宜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注意通風和防治雜菌。移栽成活率可達95%以上。

8.2.2蝴蝶蘭快繁;

蝴蝶蘭(PhAlAenopsis spp.)形態美妙,色彩豔麗,花期持久,在熱帶蘭中素有“蘭花皇後”的美稱。它屬於單莖性氣生蘭,植株上極少發育側枝,比其他種類的蘭花更難以進行常規無性繁殖,無法大量生產。無菌播種和組織培養是蝴蝶蘭快速繁殖的手段。

1)外植體的選擇;

蝴蝶蘭的莖尖、莖段、葉片、花梗側芽、花梗節間、根尖等各部位都已有培養成功的報道,方法各異,難度各有高低。蝴蝶蘭是單莖性氣生蘭,隻有1個莖尖,如果直接從開花植株取得莖尖或莖段,就會犧牲植株。從開花植株葉片培養產生原球莖狀球體固然理想,但目前仍相當困難。以花梗側芽、花梗節間作為外植體,則不會犧牲母株,而且消毒較為容易,是合適的取樣部位。

2)培養方法;

(1)花梗腋芽培養;

蝴蝶蘭為總狀花序,近頂端的節著生花蕾,近基部的幾個節,常具有苞葉覆蓋的腋芽。它們有兩種發育的可能,一是發育為花芽,二是發育為營養芽。在不同培養溫度下,腋芽向不同方向發育:28℃時幾乎全長成營養芽,20℃時則多數產生花芽。此外,附加6BA也有利於營養芽啟動。在28℃條件下,培養基中加5mg/L6BA,各部位的腋芽向營養芽發育的頻率達93%。

對於花梗腋芽的利用,也有兩種處理方法。采用連花梗組織采芽法:

①剪取整枝花梗後,首先用漂白粉精溶液(15片/100ml)表麵消毒5min,無菌水衝洗幹淨,然後剝去苞葉,再用漂白粉精溶液消毒15min。

②將花梗剪成長約2cm帶腋芽的切段,基部向下插在MS+6BA3mg/L的培養基上,可使腋芽萌發為叢生芽。

(2)莖尖培養;

莖尖是細胞分裂最旺盛的部分,也是成功率較高的部位。但蝴蝶蘭的莖尖深藏於葉片夾縫中,分離和消毒都相當困難。方法是:

①將除去葉片的莖用水衝洗,再用10%的漂白粉溶液作表麵滅菌15min(每100ml消毒液加1滴吐溫20),除去葉基後,再用5%漂白粉液滅菌10min,然後用無菌水衝洗。

②切取莖尖和各葉基部的腋芽,大小2~3mm,接種到培養基上。

③用添加15%椰乳的V&W培養基進行液體培養,或加9g/L瓊脂做固體培養。

④培養條件為恒溫25℃,光強2000lx,每天光照16~24h。液體培養基用160r/min的速度做振蕩培養,7~10d再轉至新培養基。從開始培養起,1個月後轉到固體培養基。培養1個月即可形成原球莖,以後可繼代增殖原球莖。也可先誘導花梗側芽成為植株,利用試管苗的莖尖做培養。在體式顯微鏡下剝取莖尖,約0.3mm大小,接在MS+6BA3mg/L固體培養基上,在溫度為(25±2)℃、光強1500lx、光照10h/d條件下培養。14d後可見莖尖膨大,呈淺綠色半球狀,3個月後長成桑果狀原球莖狀體,這樣免去了莖尖外植體消毒程序,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3)花梗節間的組織培養;

正在伸長的蝴蝶蘭幼嫩花梗最具分化原球莖狀球體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快速伸長的花梗節間作培養材料。由花梗可見至45d以前的全部幼嫩花序,以及各發育期的花梗頂端表皮細胞等具有分裂能力的節間組織,最有利於誘發原球莖形成,成功率可達62.9~77.l%不等。從第一花蕾可見起,以後各發育期,隨著花梗發育愈久,分化原球莖的比率下降,能作為外植體的節間也愈短。當花謝後,整枝花梗節間就不再具有分化原球莖的能力了。培養的方法是:切取幼嫩花梗消好毒後,斜切成1~1.5mm厚的薄片,平放在固體斜麵培養基上。置溫度(26±2)℃、光強500lx、光照16h/d處培養。培養基用1.2倍的V&W無機鹽配方,加肌醇100mg/L,維生素B1、B6和煙酸各0.5mg/L,6BA1mg/L,蔗糖2%,瓊脂0.8%。

3)繼代培養;

蝴蝶蘭早期原球莖外觀像瘤狀愈傷組織,表麵球狀物不明顯,繼續培養,可見表麵突起一個個圓球,部分表麵細胞分化出根毛狀物,如果不切割原球莖,讓它們在不含或含有低濃度細胞分裂素的培養基裏繼續生長,60d後將陸續出芽。100d後,大部分可長成有2~3片葉的小苗。為達到大量繁殖的目的,在原球莖階段做增殖最為理想;在原球莖形成後,於無菌條件下取出切成小塊,轉移到新鮮培養基中繼代。在切塊細小、稀疏的培養瓶內,群體生長較慢,而在切塊較大而密集的瓶內,群體生長十分旺盛,表現出一定的群體生長效應。因此,須注意切塊不可過細(直徑>2mm),培養塊數不應太少。

研究表明,原球莖增殖速度受培養基中激素濃度的影響。以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5~10mg/L的6BA和1mg/L的NAA,最好附加10%的椰乳,可使原球體繼代增殖。但品種間增殖速度差異很大。此外,以叢生芽的方式增殖的蝴蝶蘭,將無根的試管苗接種在MS+6BA3~5mg/L的培養基裏,50d左右可獲得3~4個叢生芽。但是所得小苗是無根的,須轉生根培養基。

4)生根培養;

Kyoto培養基的長根效果較好,其組成是:HyPonex(769)3g、胰蛋白腖2g、蔗糖35g、瓊脂12g、水1000ml,pH5.0~5.4,用MS加生長素也可以,但效果不理想。

5)試管苗出瓶;

移栽出瓶的小苗要先用清水將附在小苗上的培養基洗幹淨,栽植在清淨的水苔或椰殼糠上,放置陰涼處。注意保持基質濕潤和環境濕度及通風。

1個月後,小苗生長穩定,開始噴施液肥。等到小苗有新葉長出時,便移植到小盆或蕨板上。出瓶後的植株一般2~3年後便可開花。

8.2.3紅掌快繁;

紅掌又名安祖花(AnthuriumAndrAeAnum),是天南星科花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序由佛焰苞花序組成,是國際上流行的切花材料和盆栽品種。株高因品種而異,多為50~80cm。肉質氣生根,無莖,葉從根莖抽出。葉為長柄,單生,心形,鮮綠色,葉脈凹陷,單花頂生。花梗40~70cm。佛焰苞直立展開,蠟質,佛焰苞寬5~20cm。肉穗花序圓柱狀,與花苞顏色不同。紅掌性喜溫暖、隱蔽、濕潤,忌炎熱、陽光直射,一般夏季溫度不宜超過28℃,相對濕度不低於80%,注意通風,冬季溫度不低於14℃,相對濕度不低於70%。

1)外植體材料;

未展開葉的葉柄。

2)培養條件;

培養基:基本培養基N6。

①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N6+6BA2mg/L+2,4D0.1mg/L。

②叢生芽誘導培養基:N6+6BA2mg/L+NAA0.1mg/L。

③生根培養基:N6+NAA0.05mg/L。

以上培養基均附加0.6%的瓊脂,3%的蔗糖(生根培養基2%),pH5.8,培養溫度為(24±1)℃,每天光照12h,光照度2000lx,生根培養光照度為4000lx。

3)生長與分化情況;

(1)無菌材料的獲得;

將盆栽安祖花苗剛抽出不久、尚未展開葉片的葉柄從基部切下,然後將葉片上、中部切掉,用洗潔精水溶液進行漂洗後置於超淨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20s,再用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鈉溶液(加0.005%的洗潔精)滅菌20min,然後用無菌水漂洗3~4次後,用無菌濾紙吸幹。已滅菌的材料切去葉片基部和受滅菌液傷害較重部位後,切成(5±1)mm長的小段,接種在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上。

(2)愈傷組織的誘導和叢生芽的誘導;

外植體接種10d後,葉柄兩端切口開始膨大,21d後愈傷組織誘導率達83.5%,尤其是葉片與葉柄連接處,誘導率可以達到100%。繼續在原培養基上培養,28d後愈傷組織開始分化芽,分化率達73%。若將愈傷組織轉至從叢生芽誘導培養基,則可以得到較高的芽分化率,轉接後21d可以達到100%,每塊愈傷組織的不定芽分化數可達10~23個。可用叢生芽誘導培養基進行繼代增殖培養,每35d繼代培養1次。

(3)生根;

將苗高2.5cm以上的芽切下接種到生根培養基上,10~15d後,芽基部出現白色根突,21d後,生根率達95%以上。苗高3cm以上、具3~4片葉,可以出瓶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