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任務8.2花卉組織培養快繁(3 / 3)

用於香石竹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的培養基MS+KT2.15mg/L+NAA0.02mg/L+蔗糖3%+瓊脂0.6%,或MS液體培養基加KT1mg/L加濾紙橋,是培養香石竹莖尖的最好培養基。

(4)病毒鑒定;

香石竹莖尖培養達到一定數量後,就要使其中一部分種植出來供做病毒鑒定,通過病毒鑒定的植株及其保留的該編號的增殖材料,將成為脫毒原原種,可以進入大量繁殖階段。

2)繼代增殖培養;

脫毒的材料用MS+BA2~3mg/L+NAA0.2mg/L培養基做快繁,每個月可達到8~10倍的增殖速度。繼代培養時可將嫩莖分叢,或將嫩莖切成帶節的莖段,轉接至新鮮的培養基即可。

3)生根;

當培養基中的植株出芽後,再將其轉入到生根培養基中,誘導其生根。生根培養基可用1/2MS+NAA0.075mg/L+蔗糖30g/L+瓊脂8g/L,pH5.8~6.0。

4)馴化、移栽;

將試管苗的瓶蓋打開,注入少量自來水,置於馴化室內煉苗3~5d。將滅過菌的基質填入穴盤,把試管苗從培養瓶中取出,清洗掉苗上黏附的培養基,將苗一個一個分開。栽入穴盤裏,噴施殺菌劑後蓋上薄膜,置於溫室中。脫毒苗在栽培繁殖過程中,主要應考慮土壤消毒、糞肥和灌溉水消毒、防蚜蟲等植物保護措施。原原種應種植在防蚜蟲的網室裏,以防再感染。在大規模生產地,由於常年種植,環境中病毒潛伏。因此,可根據情況及時淘汰與更新生產用種苗。

8.2.7杜鵑的快繁;

杜鵑花別名映山紅、滿江紅、野山紅、落山紅等,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的常綠或落葉灌木,僅在我國雲南有少數種類為喬木。杜鵑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卉,也是我國聞名於世的三大名花之一。杜鵑花經反複雜交,目前品種繁多,花姿花形花色變化萬千,其用途也非常廣泛。不論中式或西式庭園、公園、道路旁等,均適合栽植,並可適於作綠籬、盆栽或盆景利用。

1)外植體的選擇;

通常選取健壯植株的莖尖或帶有側芽的幼嫩莖段作為外植體。也有采用種子作外植體的,主要是種子表麵消毒滅菌較容易,誘導成功的機會較大。但經種子培養出來的植株,難以把握其後代分離的狀況,商業性的生產繁殖,應慎重進行。也有用杜鵑的葉片進行培養獲得了再生的植株(楊乃博,1984),以及采用花芽培養獲得成功的(Meyer等,1981,1982)。

2)外植體的處理;

用於培養的植物材料選取回來後,經過簡單的表麵修整,剪去葉片等,先在自來水中衝洗30min,必要時可適當輔以軟毛刷清洗,然後把材料浸泡在淡洗衣粉水中,輕輕搖動15~20min,自來水衝洗幹淨。接著在無菌條件下用70%酒精浸搖20s,無菌水衝洗3~4次,後用2%次氯酸鈉處理15min,無菌水衝洗5~6次;或者在用75%酒精浸搖20s,後再用0.1%氯化汞溶液中滅菌10~12min,無菌水衝洗8次以上。消毒滅菌完成後,把材料切成帶有1~2個腋芽的小莖段。

3)培養基的選擇;

由於從植物種來說,杜鵑屬可劃分為5個亞屬,分別為鱗斑杜鵑亞屬、常綠杜鵑亞屬(分布在海拔1200~5000m的高山區)、馬銀花杜鵑亞屬(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區)、羊躑躅杜鵑亞屬和映山紅杜鵑亞屬(分布在低海拔地區)。

4)接種培養;

配製了相關的培養基後,就可以把滅菌外植體後材料切成帶有1~2個腋芽的莖段接種在培養基上。培養溫度為21~23℃,光照強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12h。在整個培養過程中,一是需注意繼代增殖的次數不可過多,通常在4代以內,這樣才不會影響隨後的生根效果;二是需注意培養基的pH,由於杜鵑大多生長在酸性的土壤裏,有喜酸的習性,因此,pH值應控製在4.0~5.0,莖尖的增殖和生長效果好。此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針對某些杜鵑品種,可以考慮選擇液體培養的方式,或是選用WPM培養基進行相關的誘導培養,以求得最佳的培養效果。

5)生根與移栽;

以基本培養基添加IAA1.5~2mg/L和活性炭0.3%~1%生根效果最好,基本可達90%以上。實際上,有部分杜鵑的種和品種生根並不困難。有報道說,在杜鵑莖尖培養過程中,插入培養基中的一部分莖尖會長出不分枝的根來。另外,也可以把一部分無根的嫩莖直接放到混合基質(泥炭∶沙=2∶1)中,需2~3個月生根。

當杜鵑試管苗的新根係長成後,便可以進行移栽。移栽時,應選取高度為2cm以上的組培苗,並先在室內散射光條件下煉苗1周左右,然後用鑷子取出小苗,洗去根部黏附的培養基,移栽到事先滅菌的微酸的栽培基質中,基質的混合比例通常是泥炭∶沙∶珍珠岩(3∶1∶1)。移栽前期,需要將環境的空氣濕度維持在80%~90%,遮光率為60%~70%,環境溫度為20~23℃。經過1~2個月的管理,即可定植在排水良好的、不含基肥的微酸性沙質壤上中。隨著小苗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和逐漸長大,可酌情每隔1~2周追施一次稀薄的液體肥料,施用時應注意肥料的濃度和操作的規範,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肥害而影響生長。

8.2.8百合的組織培養;

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球根類草本花卉,大多可供觀賞或兼有藥用、食用等多種用途。原產北半球的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

百合是世界性球根花卉,花姿花色千嬌百媚,為切花的高級材料。百合品種多達百餘種,新品種亦不斷經雜交改良而產生。目前栽培的百合類有原生種及雜交種,其中以雜交種做為切花大量栽培。

百合常規繁殖方法是分植小鱗莖,子球需栽植1年開花;若為大球,則當年便開花,但都數量有限。有些品種可用鱗片扡插繁殖,2年開花,但往往在生產過程中易腐爛而難以常使用。雜交育種時,則需進行播種繁殖,栽植5年開花。同時,由於百合長期進行營養繁殖,造成病毒的經年累積影響品質,需要采用莖尖培養方法去除病毒,生產優質種球。

1)外植體的選擇;

百合的鱗片、鱗莖盤、珠芽、葉片、莖段、花器官以及根等各部位,皆可作為外植體。

2)外植體的處理;

取回來的材料,先用清水衝洗幹淨,然後用少量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水浸泡5min,自來水衝洗,用75%酒精浸搖30~60s,無菌水衝洗3次,再用2%次氯酸鈉或0.1%升汞溶液處理8~10min,無菌水衝洗6~8次,外植體無菌切割成5mm左右的小塊或切段進行相應的培養。

3)培養基及培養條件;

以MS培養基作為基本培養基,激素則根據培養的需要酌情加入,pH調整為5.6~5.8。培養溫度20~25℃,每天光照8~12h,光照強度1000~2000lx。

(1)百合葉片的培養方法;

以葉片為外植體,材料接種在含2,4D1mg/L、KT0.5mg/L、IAA1mg/L的MS培養基中,15d左右,葉基部、葉脈上均可誘導出一團團淡黃色的愈傷組織。將愈傷組織轉接至含KT0.05mg/L、IAA0.4mg/L、NAA2mg/L的MS培養基中,10周後即分化出許多大小不等的鱗莖,並在小鱗莖基部長出粗壯的根,有些小鱗莖也可長出綠芽。

(2)百合鱗莖的培養方法;

以百合鱗莖盤基為材料,切成小塊,接種在含NAA1mg/L的MS(維生素B10.5mg/L、維生素B60.2mg/L、甘氨酸3mg/L)培養基中,可直接形成綠色小鱗莖;然後轉接到含BA1~2mg/L、NAA1~2mg/L的MS培養基中誘導出不定芽;再轉入誘導小鱗莖培養基成苗,或轉入含6BA0.6mg/L的MS培養基中使進一步生長的小鱗莖抽出綠苗;最後可轉入含6BA0.2mg/L、NAA1~2mg/L的MS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

(3)百合莖段的培養方法;

以百合帶側芽的莖段為材料,切成小段,接種在含6BA0.2mg/L、NAA1mg/L的MS培養基中,可直接分化出芽,再進行單節切段轉接在含BA0.5mg/L、NAA0.05mg/L的MS繼代培養基上,當小苗長到3cm左右高時,就可將其轉接到含IAA2mg/L、少量活性炭的1/2MS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經培養2~3周後,小苗基部長出小鱗莖。

(4)百合子房與幼胚的培養方法;

以百合的子房作為培養材料,接種在含6BA1.0mg/L、NAA0.5mg/L的MS培養基中,誘導愈傷組織的效果較好,特別是在子房較大時;如果材料過小,則子房膨大不明顯,容易幹枯。而且,材料較大,所誘導出的愈傷組織也較容易分化出芽。

在無菌狀態下,將授粉後5d左右的子房進行接種培養,1個月後,將其中的幼胚取出,接種到含2,4D,或6BA、NAA的誘導培養基上,其中以2,4D0.2mg/L誘導愈傷組織的效果最好,但幾乎沒有芽的分化;而用6BA1mg/L、NAA0.1mg/L誘導百合幼胚形成愈傷組織並分化小芽的效果最好。

(5)百合珠芽的培養方法;

將珠芽接種在含6BA0.5~1mg/L、NAA0.3~1mg/L的MS培養基上,一般先出現愈傷組織,然後從愈傷組織再分化出帶有小鱗莖的幼芽。

4)試管苗的移栽與管理;

小鱗莖在出瓶移栽前要經過4~6周的低溫處理。當其直徑達到0.5~1cm時,即可進行移栽,可采用經消毒滅菌處理的混合基質,一般的成分是泥炭∶沙(1∶0.5)。移栽前期,須保持80%~90%的環境空氣濕度,遮光率為40%,環境溫度20~26℃。經過2~3個月的栽培管理,可定植於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上中,定植時最好不施用基肥,隨著小苗的不斷生長,可每隔兩周追施一次稀薄的液體肥料,可有效促進其成長。

百合從小苗栽培到開花約需兩年,第一年種植待其枝葉枯黃後,應將地下鱗莖崛起,風幹後儲存於幹沙、木屑中或加以冷藏處理,秋季再行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