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商業社會的常用英語3(1 / 3)

附錄1。

生活英語小貼士。

消除焦慮,穩步擴張口語圈。

好多人都抱怨在國內沒有學外語的環境。於是,有人願意花大價錢出國練口語,或者高薪聘請老外和自己磨嘴皮子。有沒有便宜一點的解決方案?

答案是肯定的:使用英語作為工具,在生活中和我們周圍的同胞說英語,自己打造語言環境——口語圈。

口語需要和別人交流,否則你熟背《口語XX句》也是白費勁。但國外語言學研究發現,說外語會引起嚴重的焦慮感。中國人的性格普遍內斂,更是不敢開口。我們心裏很想說英語,可是嘴皮剛要動,馬上覺得周圍的人仿佛以奇異的目光注視著自己,於是就縮了回去。

改變羞澀的性格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不應該以“轉性”為目標,而是謀求消除說英語的焦慮,逐步增加這種行為並最終形成習慣。專攻此道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主要有兩種對策:滿灌衝擊和係統脫敏。

滿灌衝擊很激進,一下子單挑最高強度的焦慮,適應之後就什麼都不怕了,例如發誓從此隻說英語不講普通話,或者突然衝上主席台對在場所有人說英語——當年我就試過麵對一幫團員用英語做團支書的工作總結。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現實,你要有這個狠勁,口語早就沒有障礙了。

係統脫敏比較緩和,做法就是建立一個英語口語圈,讓你在安全感中開口說。

第一步,圈定1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機會在一起相處的熟人。這個人可以是你的配偶、戀人,也可以是你的閨密、兄弟、室友,你跟他(她)約定:“我可能在和你說話的時候加兩句英語,行嗎?”對方如果不願意或者很反感,你隻能尊重人家,另外再找人。你更可能遇到的情況是:對方不反對,但也不配合,聽你說英語,他(她)就回漢語。這豈不成了“單練”?沒問題,我就經常單練。事實上,大家都學過幾年英語,對方一般能聽明白你的意思,這也就實現了交流,把英語用起來了。實際情況可能更樂觀些,你的熟人當中也有想學好英語的,隻不過一直在被動地等別人帶動。當他們遇到生命中的貴人——你,被你一拉就會嚐試用英語來回你,實現了“雙練”。我們可以規定,口語圈每增加一個成員,半徑就增加0.5(單練)或者1(雙練)。跟熟悉的人約好說英語,焦慮感一下子就少了一大半,因為對方會理解你,不覺得你怪異或者賣弄。更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和熟人聊英語,就不會覺得自己在對方眼裏很怪異或者很賣弄——真正的障礙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我們太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其實別人根本無暇顧及我們。

第二步,重複上述步驟,盡可能把最熟的人都拉進口語圈,搞定一個算一個。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把同宿舍的3個哥們都拉攏了:1人能用英語回話,2人回複漢語單練。後來消息傳出去了,隔壁宿舍有個一心要考去美國的老謝同學每天晚上沒事就主動過來找我聊英語,於是我的口語圈半徑升級到3(後來老謝夢想成真,現在在美國是基礎醫學的博士後)。在口語圈內,我可以舒適地和圈子成員一對一地講英語,盡管有圈外人在場時我們仍有點不好意思。即便如此,我們已經擁有大量的口語輸出機會。如果這個人跟你關係特別親密,例如你的配偶,彼此無話不談,那麼一個可以頂幾個,練習口語的強度不亞於出國或者泡“英語角”,而且你們倆也增強了溝通,關係會更親密。

第三步,將口語圈擴展到非熟人。半徑為個位數的口語圈已經很豐富,但野心勃勃的你還希望跟圈外更多的人說英語。但隻要邁出口語圈一步,你可能仍會感到難為情。這時進入強硬擴張的階段,迎接真正的考驗。記得當年我在上課的時候,前排坐著兩個女生,總想把她們“拿下”。有一天,我終於鼓足勇氣向其中一位迸出了一句“Cn I borrow your...”她們兩個人聽到後都很驚訝,我也確實很難為情,當時的窘態堪比表白,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麵色發白、四肢發冷等植物神經係統反應全都出現了,這是典型的滿灌衝擊。可怕的災難並沒有發生,女生一沒有扇我巴掌,二沒有大喊“非禮”,我的焦慮反應就迅速消退,生理指標隨即恢複正常。說了兩句以後,她們之中一位還用英語回答我了。就這樣“巧取豪奪”,我的口語圈半徑又增加了1.5。我們隻有一時之勇,所以很難做到堅持跟每個不熟的人說英語,但是這足以擴張口語圈。這種新的溝通方式有時還有意外的收獲——把不熟的人變成熟人,這樣連人脈也擴張了。

開始建立口語圈的時候,你感覺比較囧,等口語圈變大之後,你就習慣成自然了。這時,囧的往往是對方而不是你,等他們回過神來,你的口語圈已經把他們套住,半徑又增加了幾個單位。大家逐漸適應了你說英語的習慣,也理解你這樣做的原因,而且目睹你的口語明顯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