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英文版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原理與政策》第9版的透析記錄。
書名:Economics—Principles nd Policy 9th Edition。
作者:Willim J.Bumol nd ln S.Blinder。
篇幅:755頁。
用時:斷斷續續讀了一年。
詞典:前半段用諾基亞E72手機上的bbyy Lingvo(萬能詞典),後半段用iPhone 4S手機上的Eudic(歐路詞典)。
這是從廣州圖書館外文室借來的經濟學原版入門教材,我完整讀完的第102本英文原著,第21本專業教材。由於工作忙,我每天隻能抽時間讀4頁左右,每讀兩個月就需還書,隔幾天再借,一共借了6次。記得在北大上大一時選修了醫療經濟學,對微觀經濟學產生了興趣,但一直沒有時間去了解。十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能夠全麵學習“社科之王”Economics。
讀Economics共析出單詞246個,平均3頁才查一個,與大版書“每1頁查1個生詞”的透析參數相差很大,原因是Economics沒有什麼專業詞彙。查過的生詞有:
berrtion,bjectly,bsciss,crossthebord,ctury,ddendum,dulterted,ficiondo,irtight,llownce,mendment,nemic,ntiquted,phorism,pplchi...①(此處未全部列出)
記錄了26個地道的英語表達:
Eduction is no pnce for ll of n economy’s ills.(教育不是解決一個經濟體所有問題的萬靈藥。)
It is still erly to render finl verdict on this new pproch(對於這個新方法,下最終結論還言之尚早。)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pt pssive rules or ttempt n ctivist stbiliztion policy therefore merits closer look.(政府應該采取被動的規則還是嚐試主動穩定的政策,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There seems little doubt tht...(看起來無疑……)(此處未全部列出)
盡管是寫給本科生的入門教材,Economics仍有相當的技術性,自然沒有小說那麼好讀。例如,Economics圍繞supply與demnd展開,書中幾乎每頁都有坐標曲線圖,要求讀者具備結合文字理解圖表的能力,有時我看到圖表要停下來琢磨半天。後半部分的宏觀經濟學更加抽象,讀得比較鬱悶,但弄懂後有助於理解媒體上的經濟新聞。
國內非經濟類專業學生普遍缺少經濟學教育,我也不例外。盡管前幾年考上了“中級經濟師”,但經濟學知識仍然有限。讀Economics極大地充實了經濟頭腦,盡管我對一些內容沒有完全吃透,例如,the mrginl productivity theory of distribution(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貌似在國內外都有爭議,而此書作者在力挺。我專門請教了幾個讀經濟學畢業的熟人,結果對方聽後一臉迷茫……
我對能夠結合現實生活的經濟學知識最感興趣。例如書中介紹最高限價(price cp)造成短缺,這個很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馬上讓我想起了“無償獻血”——price限定為0,直接造成國內長期出現嚴重的血荒,大量患者因此死亡。光靠“光榮”的忽悠,沒有實惠,是沒什麼人來獻血的。有血液專家告訴我,過去可以賣血的年代,某個血型稍微緊缺,價格立刻上漲,引來一幫人“出貨”,根本沒有血荒的問題。此書作者是主張減少經濟幹預的經濟學家,認為讓經濟規律自己發揮作用就是最好。對此,我十分認同,畢竟人類的幹預措施實在缺乏遠見和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往往弄巧反絀,從限價到限彙率莫不如此。
透析實錄
微觀經濟學部分比較有意思,在當年的選修課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讀Economics讓我對mrginl nlysis(邊際分析)的思維方式了解更加深入,發現人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進行邊際分析,很多難以理解的現象,例如“女為什麼不喜歡B男”,進行邊際分析後就清楚了。
Mrginl nlysis is method for clculting optiml choices—the choices tht best promote the pertinent objective.It works by testing whether,nd by how much, smll chnge in decision will move things towrd or wy from the gol.(邊際分析是一種計算最佳選擇的方法,能讓相關對象得到最大的提升。其方法是檢驗決策的微小變化產生的效果是更接近目標還是遠離目標,效果有多大。)
書中講到了教育,認為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投資,從時間成本分析其重要性。這直接否定了國內盛行的“能力比學曆重要”的謬論:
In 1973 mle college grdutes erned bout 38 percent more thn their high school-educted counterprts,nd femle college grds erned bout 50 percent more thn their high school-educted counterprts.In 2001,college educted men nd women were erning bout 80 percent more.(1973年,男性大學畢業生比男性高中學曆者多掙38%,女性大學畢業生比女性高中學曆者多掙50%。2001年,大學畢業的男女多掙80%以上。)
Step4。
國內有一本“教育雜誌”的賣點介紹上寫著“本雜誌旨在提高讀者閱讀國際知名期刊的能力,內容全部精選自最新的歐美著名雜誌……”我不禁覺得好笑:為什麼不直接讀那些歐美著名雜誌呢?主流英文商業雜誌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商業周刊》)、Fortune(《財富》)、Forbes(《福布斯》),英國的Economist(《經濟學人》)等,報紙有英國的Finncil Times(《金融時報》)等,這些媒體的內容屬於比較難讀的短篇。英文商業雜誌涉及的內容麵太廣,生詞層出不窮,而且每讀一篇文章都要熟悉不同的風格,讀到不明之處也不能指望後麵會繼續寫清楚,因此有時容易出現把握不住文章大意的情況。我讀了二十幾本長篇大部頭原著以後,才開始讀英文原版的雜誌和報紙,開始的時候讀得磕磕碰碰,讀多了就越來越快,有“貼地飛行”般的快感。
如果說商務教材為你準備好知識基礎,那麼商業雜誌就直接給你提供商業情報。李克農將軍說過:在情報收集當中,95%從大量公開出版的報刊資料及有關報告中分析而得,隻有5%靠秘密情報手段獲得。
幾年前的一期Business Week預測美國10年後醫生的缺口將擴大,有可能放寬外國醫學人才進入的限製,這對國內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醫學生、醫生、護士而言,是重大的好消息。果然,幾年後,我北大醫學部的師弟師妹們掀起了考USMLE(美國執業醫師執照考試)的浪潮,一批批為國內醫患關係、行醫環境感到絕望的優秀人才大舉登陸美國行醫,相關的培訓產業也熱了起來。
2005年,中美開打紡織品貿易戰,很多人以為,美國的紡織行業已經被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逼上絕路了。但當年5月23日的Forbes報道了美國企業取得的技術進步:由於納米技術等尖端科技的應用,勞動力隻占生產成本的5%!一位美國老板說:“我們靠這就能跟中國競爭。”如果國內紡織業沒有敏銳地把握這些動向,恐怕日後中國反過來要麵臨美國的紡織品傾銷。
商務英語也是為了用起來。如果你能從英文商業資訊中截獲有用的信息,為老板提出有用的建議,啟發了主管的思路,甚至隻是讓自己看清楚行業的前景,那麼你的收獲就已經遠遠大於英語能力的提升了。而且,在同僚眼裏,你儼然是“專業+英語”的複合型人才,公司將降大任於你也!
機要商務材料的循環透析
有時,我們遇到一些重要的英文商務材料,要求完全讀懂,深入學習,全麵認真貫徹……例如,一份要向公司高層彙報的合作方項目介紹,或者一份涉及巨額交易的跨國商業合同。這時,僅僅用“每2頁查1個生詞”讀一遍,抓住內容大意是不夠的,因為哪怕是發生一點點的誤解,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針對這種特殊情況,可以試行“循環透析”:
(1)按照資料的篇幅或裝訂格式定好查詞單元,允許比“每2頁查1個單詞”多查一些,如每1頁查1個生詞,或者每段查1個生詞,但仍然不能見一個查一個,避免太頻繁的查單詞操作。
(2)按照第1條重複閱讀,直到析出所有生詞為止。這相當於將短篇的資料展開為長篇,生詞濃度不斷稀釋。生詞全部析出之後,材料的內容也已經“其義自見”。
(3)如果材料生詞分布不平均,可在通讀一兩遍之後不用再讀沒有生詞、已經充分理解的部分,重複閱讀還有生詞的部分。
用法舉例:出於傳媒研究的需要,我對卡塔爾l Jzeer English(半島英文電視台)的英文維基百科內容進行循環透析,其網址是http://en.wikipedi.org/wiki/l_Jzeer_English。
該資料的結構是總論(4段)+12點各論。需要讀的是前8點,後4點是供參考和檢索的內容,不用精細處理。
第一輪析出bulletin,ctchphrse,nonrecurrent,recp,bureu,ITN,ICNN,downlink,Toledo,oped,Pebody,Nblus。①我讀懂半島台的概況,查電子詞典掃蕩生詞,主要是一些新聞學和媒體的專業術語,以及部分大寫的專有名詞。
第二輪析出Hrre,dbusters,rmllh,CNBC,LBC,DVB,Sndusky,grtuitous,Freest,Concentr。②消滅了所有普通生詞之後,手機詞典驅動上的權威大詞典們對一些商業性的專有名詞已經捉襟見肘,需要調用詞典驅動的“在線百科”功能查英文維基百科。
第三輪析出WIB,erthrise,fult line,bidjn,ustrlsi,shrq l-wst,Burlinton,Irrwddy Delt。① 這時,我注意查一些似懂非懂的單詞,例如fult line,發現原來包含深意——裂痕。
同一篇東西讀三次,讀得有點想吐,但了解程度確實比隻讀一次深入許多。再次強調,循環透析僅適用於閱讀少量重要資料,不可濫用於長篇原著,否則直接導致透析失敗。不同人有不同的商務需要。
Jzeer研究得那麼細致的。
以下是透析法的理論依據之一、語言學家Dr.Krshen的外語輸出/輸入理論的網址,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用循環透析的方法處理:
www.sdkrshen.com/rticles/comprehensible_output/ll.html。
商務寫作之模板激勵
一位進入IBM工作的朋友說,公司業務中的文書交流,從商務郵件到一張便條,絕大部分使用英文。為了不受外企HR鄙視——Good English (both reding nd writing),我們是時候提升寫作能力了!
一位朋友每天堅持用英文寫日記——他的確把英語用起來了,既記錄了生活的軌跡,又提高了英文寫作水平。可是,他寫出來的英文卻一直停滯在學生時代。為什麼呢?因為他讀得太少,除了英語課文什麼也沒讀過。全球“恐怖小說之王”Steven King(史蒂芬·金)說過:
“If you don’t hve the time to red,you don’t hve the time or the tools to write.”(你若沒空閱讀,你就沒空寫作,或者沒法寫作。)
這說中了單純練寫作的缺陷。沒有閱讀大量的原著,是沒辦法寫好的。所謂“文氣”、“修養”、“品位”之類,更是唯有多讀原著才能逐漸培養出來。一個單詞從完全陌生的生詞狀態到能夠輸出應用,需要一個反複接觸的過程,而透析法利用單詞在原著中的反複出現,為你將一個個生詞慢慢“煮熟”,逐漸變成寫作中可以信手拈來的個人詞彙。
通過透析法提高英語文化水平是寫作的王道,但難以立竿見影。英語萎靡不振的你,可以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又稱激勵保健理論(two-fctor theory,lso known s Herzberg’s motivtion-hygiene theory),實現英文寫作的“彎道超車”。
1968年,赫茲伯格在Hrv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One More Time,How Do You Motivte Employees?(《再問一次,你如何激勵員工?》)此文重印超過120萬次,是這本頂級管理學雜誌被使用得最多的文章之一。在文中,赫茲伯格介紹當年他研究了一批會計師與工程師之後的重大發現。
“滿意”的反麵,就是“不滿意”嗎?赫茲伯格不以為然。他認為對於勞動者而言,“滿意”和“不滿意”不是一個漸變維度的兩端,而是兩個不同的維度——與“滿意”相反的是“沒有滿意”,與“不滿意”相反的是“沒有不滿意”。他把第一個維度稱為激勵因素,指的是能給人帶來積極滿足的東西,例如工作具有挑戰性、業績獲得認可、個人在工作中獲得成長等。他把第二個維度稱為保健因素,指的是不能帶來滿足,但缺少了就會招致不滿的東西,例如社會地位、人身安全、工資福利等。我們可以通過兩個例子來理解:
對於一個餐廳來說,保健因素是食物符合衛生,就餐時不會被偷東西。如果你吃完後上吐下瀉、食物中毒,或者埋單時發現手機、錢包不見了,肯定非常不滿意。不過,即使這個餐廳十分衛生、十分安全,你也不會產生特別的好感,隻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餐廳讓你當回頭客的是其激勵因素——可口的美食、優雅的環境、漂亮的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