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透析法大戰英文原著5(3 / 3)

實踐案例:學員使用心得。

筆者(伍君儀)的原著初體驗。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學上大一,要修一門叫“生命科學導論”的課,授課的高崇明老教授強烈鼓勵學生讀英文的學術文獻,建議到圖書館找英文版的Biochemistry(《生物化學》)看看,同學們都把這當作“高老頭”的嘮叨。英文專業書?中文的都沒時間讀呢!自從初中那年讀兒童小說Corl Islnd失敗以後,我再也沒接觸過英文原著,現在我又躍躍欲試,來到北京大學圖書館。

在三層的自然社科區,外文圖書占了半壁江山。我在其中的西文區Q號書架找到幾本Biochemistry,發現都是很厚的大部頭,就借了一本回宿舍讀。那時還沒修生物化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單詞一竅不通,自然讀不太懂。但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埋頭一行接一行、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就這麼“讀”完了幾百頁。然而我實在不知所雲,學習的效果基本為零,隻是覺得一些專業單詞反複地出現,例如酶是enzyme、脂類是lipid。

後來,我又從擺地攤的學生手上買了一本The Outline of the mericn Economy(《美國經濟概況》),仍因生詞多沒看懂。但是我已經是鐵了心要讀懂英文原著了,於是又從圖書館借了一本263頁的美國原版言情小說Dughter of Deceit(《欺騙的女兒》),作者是Victori Holt(維多利亞·赫特)。這時,我買了一台文曲星PC260電子詞典,讓查單詞方便一些。開始的時候,我每頁查幾個生詞,務求全部看懂,後來覺得頻繁地開機關機太麻煩了,遇到少數幾個不大清楚的詞就跳過去不查,居然也看懂了大概。漸漸地,我形成了每2頁查1個生詞,並培養了把查出來的生詞存到電子詞典裏集中複習的習慣。

開始時,我讀得很慢,一個月的借書期限過去了,我連半本都沒能讀下來,隻好向圖書館續借一次。轉眼又過去一個月,就續借第二次。北大圖書館就是好,允許續借兩次,而很多圖書館隻能續借一次呢。第三個月我不得不加緊讀了,但到了還書限期的最後一天,我還差20來頁呢!

我把那天的自習時間全都花在這本小說上了。記得那天晚上有“中國曆史地理”的選修課,盡管老師講得很精彩,可我要趕在10點圖書館關門以前把書還回去,隻好在課上埋頭看書。下課後,很多人都走了,我留在安靜下來的教室裏繼續讀。

Times(《時代周刊》)稱讚Dughter of Deceit說:“Enjoyble s box of chocolte.”(如同享受一盒巧克力。)Victori Holt大概相當於英國的瓊瑤,在言情中還加入一點懸疑,所以作品有“哥特派”的特點。我記得讀到後麵被故事吸引住,想追下去看結局,閱讀速度自然越來越快。3頁,2頁,1頁,0.5頁,終於衝線了!結局果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合起書,關掉電子詞典,匆匆向圖書館奔去。我意識到,自己剛剛實現了一個突破:這一輩子第一次讀完並且讀懂了一本英文原著。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普外科向大鵬醫生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記得上大學時,我愛讀《英語世界》等教育類刊物,讀了不少卻總覺英語水平提高有限。後來,我接觸了透析法,第一本讀的是gth Christie的偵探小說Deth on the Nile(《尼羅河上的慘案》),按照要求每2頁查1個生詞。那本書大概250頁,我讀了近一個月。頭10頁有些畏難,後來便好了,故事講的是凶殺案,扣人心弦的情節讓我欲罷不能。一個月下來,英文原著不僅滿足了看小說的興趣,更讓我無形中提高了閱讀能力,增長了詞彙量。更重要的是,麵對英語我不再懼怕,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是一種駕馭並應用語言的快感。

從此以後,我走上了透析的“快車道”。我看的書也不局限於小說,隻要是我感興趣的英文原著都嚐試讀。目前我所看的原著累計已有47本,其中有《魯賓孫漂流記》、《廊橋遺夢》這樣的世界文學名著,也有曆史書和心理學、生理學的專業書,例如400多頁的Understnding Humn Behvior(《理解人類行為》)。

進入臨床工作以後,我讀完了567頁的Nutrition: Concepts nd Controversies(《營養學:概念與爭議》),直接增強了我的專業能力,因為營養學的知識對外科病人很有用。後來,我在碩士轉博考試的英語科目考了89分,是北京大學第二臨床醫院的第一名。

到杭州的醫院工作後,我需要大量地看國外的學術論文。有了讀大部頭原著的基礎,我看SCI(美國著名學術論文數據庫)的論文可以迅速抓住主題。我喜歡用有道詞典在線查詞,讀完很多同類主題的文章後,許多專業詞彙都印在腦海了。在專業以外,我也喜歡看CNN、Wshington Post① 等新聞網站,收集上麵的生詞還成了我的一個小興趣。

廣州美術學院的黃同學那次考研成績出來,英語差兩分,心都碎了。苦苦學習十多年,怎麼在關鍵時刻就栽了呢?抱著無限的傷心、失落和懊惱,我隻覺得前麵一片黑暗,不知道路該怎麼走,甚至對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理想也產生了懷疑。考研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英語是其中很關鍵的一點。考研之前,我不停地背單詞、做習題。一段時間下來,已經非常勞累,連複習專業課的時間都沒多少了,可這並沒有讓英語有多大的提升。這次失敗讓我覺得,英語學習的路越來越艱難。

早已聽說過透析法,隻是一直不太相信,看看小說就能提高英語成績?這也太兒戲了吧。但什麼方法都用過無效,就賭一把吧。我買來一個有儲存生詞功能的電子詞典,拿起一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啃起來。以前我遇到不懂的單詞就迫不及待地查詞典,可往往一個單詞會有多種解釋,在不了解上下文的情況下,即使對著詞典也不一定能知道正確的含義,一個句子裏有幾個不懂的單詞就更麻煩了。所以,以前不敢想象能看完一本英文原著。透析法要求每兩頁隻能查一個單詞,這樣一來,一頁就會有很多單詞不知道意思。剛開始的時候挺吃力,老在猜度這個什麼意思那個什麼意思,閱讀速度也慢。每天我把查了的生詞記在電子詞典裏,第二天再複習一遍。

萬事開頭難,但隻是暫時的。挺過了痛苦的幾天,慢慢有點適應了。其實想想,考試時也會遇到不會的詞,連一個都不能查,透析法倒是與考試的情況有些相似。停下來查詞的時間少了,閱讀起來就比較連貫,對上下文的把握也好很多,不至於看了下半頁就忘掉上半頁講什麼。一個月後,我已經比較習慣,閱讀速度有了明顯提高,一天能看幾十頁,竟然讀完了第一本英文原著。學英語十幾年來,這是滿足感最大的一件事。雖然不是每一句都能理解透徹,但起碼大意懂了。

受此激勵,我便有了繼續看下去的信心。慢慢地,閱讀上的困難逐漸變得不重要,因為小說的精彩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讀的時候很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簡直欲罷不能。於是一本接一本,我竟在半年裏讀完了五本“哈利·波特”。日積月累地,我認識了很多生詞,還鞏固了語法,對我的英語寫作也很有幫助。

又一次考研到來了。結果出來的時候,我總算鬆了一口氣,英語比上次提高了十多分。這並不是辛苦的題海戰術提高的,而是在充滿趣味的小說閱讀中獲得的。加上不錯的政治分數,我終於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

IBM公司的M女士

初次接觸“透析”一詞,頗難理解其深意,印象中僅醫學上有此名詞,原來這是英語學習方法。表麵看它並不複雜,主要是通過增大閱讀量並配以一定指標的單詞記憶。將信將疑,盡管一試。

第一階段,我使用該法閱讀了三本原著,包括通俗短小的言情短篇、驚險刺激的偵探小說和冗長艱深的世界文學名著。前兩者讀得頗為順利,按透析法的要求,使用電子詞典查詞,借助詞彙的反複出現不斷加深印象,感覺很輕鬆便達到目標。第三本Pride 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有點難度,書中很多單詞都不認識,有時連續遭遇數十個生詞,會有衝動全部查。但按照透析法,每2頁隻能挑選其一進行處理,這時我心裏會懷疑是否足量。堅持讀完後,將書本頁碼數351除以2得出我學過的單詞數目,驚覺積累已不少,而且多是常用詞彙。回想透析法的要求,終於明白其深意:長期閱讀,使大腦熟悉於純正的英語語法、詞法,慢慢感受到其規律,使用起來自然;在挑選單詞記憶的過程中,腦中形成一種選擇傾向,容易有所側重地掌握自己所需的詞彙。我終於開始對透析法有了信心。

為了配合專業所學,我對讀物的選擇由興趣轉向專業,閱讀了幾本計算機專業原著。由於計算機在國外的發展比國內領先,很多新型的研究都需要譯本來傳授。但限於翻譯者水平,概念定義翻譯得很模糊,有時甚至出現不同譯本說法相反的現象。閱讀原著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透析法正好給了我一個機會。計算機的專業名詞不算太多,但常常要結合全文去理解。我依然按照透析法記憶生詞和詞組,並記錄自己的理解。讀完幾本原著專業書以後,感覺到寫論文和設計邏輯時已能自然應用上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