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透析法大戰英文原著3(2 / 3)

好幾次我幾乎讀不下去了,但隻要堅持多看幾頁,便能明顯感覺到煩躁逐漸消退,心境平靜下來後,連周圍的噪聲也仿佛減弱了。原來,我進入了作者的軌道。這種現象不是懸疑小說的專利,我讀相對枯燥的專業著作也是如此,例如我讀Socil Psychology(《社會心理學》)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大段的理論很枯燥。如果我堅持一下,連續讀幾頁,往往能靜下心來,如同進入了Robert .Bron和Donn Byrne兩位教授的講課現場,不再鬧心想“出來”了。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可以一下吃進去十多頁。讀書能修身養性,大概就在於此。

閱讀時的平靜心境很難得,不是每次重拾書本都能出現。你可以選擇安靜舒適的環境閱讀,盡量減少外界的幹擾。一旦進入這種境界便要十分珍惜,盡量在這種高效率中多讀幾頁。我一天讀130頁Ldy Chtterley’s Lover(《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透析紀錄,就是在這種心境中取得的。

內心煩躁,加上生活瑣事的幹擾,你的透析之旅可能被頻繁打斷,例如上廁所、看手機短信、點擊手機的推送信息、和同事聊天吹牛……你忙完回來想繼續讀,要麼找不到上次讀到哪裏,要麼忘記了內容在說些什麼,隻好把那一頁從頭讀起。有時,你讀了一天還跳不過那兩頁,透析簡直毫無進展。

為了解決這個故障,多進入狀態,你需要規定自己:“不完成這兩頁,堅決不停下來。”如果是讀新聞網頁,就是“不讀完這篇新聞,堅決不停下來”。

記得有次春節假期,我開讀一本弗洛伊德的傳記Freud: Drkness in the Midst of Uision,發現內容不是特別有意思。春節拜年、宴會的事情特別多,我執行上述規定,無論是親戚們叫去吃飯、拜年,還是手機來了祝福短信,我都置之不理,直到讀完手頭上的兩頁才停下來。就這樣,透析的效率得到了保證,在假期結束之前就讀完了這本386頁的“悶書”。

長期激勵:承諾一年讀10本原著

在開始透析的第一年,我讀完了15本英文原著,這對於從未讀過一本原著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你以為我勤奮過人,甚至有點學習強迫症嗎?非也,其實我是個崇尚休閑的人,甚至有點懶散。讀書是我的興趣,是休閑生活的體驗,如果說我讀第一本英文原著Dughter of Deceit(《欺騙的女兒》)時還有“啃”和“堅持”的意味,那麼現在在電子詞典和透析法的輔助下,原著閱讀已經變得很容易。而且隨著內容情節的展開,閱讀是在和諧的心境中舒服地進行的——讀英文原著並不違背自然和人性,否則無法持之以恒。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心態難免浮躁,漸漸遠離了智慧之源。據近年統計顯示,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我們的閱讀量少得可憐。我在小時候就愛讀《四大名捕會京師》、《教父》(中文版)等小說,可是一上中學,學習壓力陡然增加,讀過的課外書屈指可數。書讀得越少,閱讀的興趣越是日益衰減。

記得當年有一位中學同學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的中文版,令人羨慕。他可能是有家學淵源,因為他連名字都叫“雨果”。我也學著到校圖書館借了一本雨果的《笑麵人》(中文版),但看了十幾頁就覺得沒意思,不玩了。名著雖說能陶冶人,但對於學習緊張的中學生來說,花這個時間似乎很不值,畢竟我那位雨果兄讀了那麼多名著,作文成績也不見得很好。

直到我找到了透析法,才真正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隻不過這次是用英語讀。我在第一年讀完了15本英文原著:

Dughter of Deceit(《欺騙的女兒》)

Steel Mgic(《鋼鐵魔法》)

The Yer’s Finest Fntsy 《年度最佳奇幻短篇小說集》

The Three Musketeers(《三個火槍手》)

Jne Eyre(《簡·愛》)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絲》)

Dvid Copperfield(《大衛·科波菲爾》)

T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

Pride 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

Deth on the Nile(《尼羅河上的慘案》)

The dventures of Tom Swyer(《湯姆·索亞曆險記》)

Rich Mn’s Secret(《一個有錢人的秘密》)

Emotionl Intelligence(《情感智商》)

Sister Crrie(《嘉莉妹妹》)

這其中有2/3是世界文學名著,而後來我光是這類名著就讀了幾十本,應該說已經超越了那位雨果兄。從行為主義心理學上看,我讀這些書的動機是英文版比中文版還強,因為能提高英語啊——我估計讀中文是讀不下去的。文學名著有時讓人覺得很悶,這時候我就告訴自己,英語在進步呢,於是又有耐心啃下去了。

一年讀15本書不算少了,但絕對不算多,早有人“青出於藍勝於藍”:一位用透析法的女生在兩個月內讀完了7部經典名著,還有不少網友用透析法半年讀了20本以上。在武俠小說盛行的年代,大量書迷在短短幾個月內就讀完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近年來,韓國出現一批保持每天看一本書的“讀書狂”,有教師、白領、經理等,用“如饑似渴”形容他們是再恰當不過的,像吃飯、喝水一樣,閱讀也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也是一條愛好讀書的“書蟲”,那麼不妨試試信道切換,用英語延續你的天性。

其實閱讀是可以養成的習慣,習慣一旦形成,消除同樣緩慢。學會支配習慣的力量,從有意識的強化到無意識的習慣,閱讀就不難了。隻要拿起書本,一切就變得簡單許多。為了不斷強化透析的習慣,我們可以規定自己每年至少讀10本(100頁以上才算“一本”),慢慢形成習慣。這裏重申一下,習慣之後並不需要堅持!最近10年來,我基本上保持了這個進度,現在已經讀了超過100本各類英文原著。我習慣把讀過原著的書名和作者記錄在電腦的Excel表格上,順手按“Ctrl+;”鍵輸入日期,以備日後見證進步的足跡,還可利用“練功狂”心理激發鬥誌,不斷升級。

為了保證完成任務,你可以高調地承諾:

“在未來一年的限期內,我承諾一定能讀完10本或以上英文原著。”

切莫把承諾中的“一年”改成“幾年”、“一定”改成“應該可以”、“10本”改成“幾本”——這都是想給自己留下餘地,注定是無法兌現的,還不如不承諾呢。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誰承諾?

我的學生、北京一家醫院的藥劑師張先生選擇當麵向我鄭重承諾,並且在一年後發郵件報告說超額兌現了承諾,讀完了n Introduction to Cncer Medicine(《癌症醫學導論》)等12本原著。高中生網友“dongqiyng東奇兒”選擇在我的“透析英語播客”留言承諾:“我要在一年之內(2013年8月3日前)讀完10本原著或以上的書。”

你可以選擇對自己承諾,但這似乎沒有足夠的督促作用。建議向你的幾位熟人,例如父母、戀人、朋友,說出你的承諾,跟他們表明自己讀原著的決心,讓他們監督你。一年讀10本並不難做到,可是萬一你做不到,你在熟人麵前丟了麵子不說,還損失了無價的信用,你的人生事業可能會受到影響哦!因此,這樣做等於把英語拴在個人信用上,可是非常狠的做法,效果也非常強烈,使用之前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