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應得物;應得權益;應有的承認(2)[~s]應付款;稅;會費。
顯然“正(南)”是對口的解釋,你沒有必要把所有的解釋都塞到大腦裏,隻要把原著的句子讀通了,查詞目的就達到了。
在生詞叢中抓住原著的大意
讀懂書本的內容大意,是透析法的前提,否則讀了也白讀。
嚴格執行每2頁查1個生詞,透過沒查的生詞的確可能影響理解。例如Deth on the Nile(《尼羅河上的慘案》)開篇生詞四麵開花,令我如墜五裏雲霧之中。在堅持不多查詞的基礎上,我努力猜生詞的大意不。很多時候,僅僅知道詞性就足夠,例如:“Hercule Poirot shook his hed nd shuddered slightly.”①沒機會查shudder,但不難看出那是一個動詞,大意是大偵探Poirot稍微shudder了一下,大意理解已經很通暢了。
初一女生譚同學報名學習透析法,讀的第一本英文原著是Hrry Potter nd the Prisoner of zkbn(《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首萬詞不重複詞數2172個,藍思值880L,閱讀難度中等。她讀到的第一章第一段是:
Hrry Potter ws highly unusul boy in mny wys.For one thing,he hted the summer holidys more thn ny other time of yer.For nother,he relly wnted to do his homework,but ws forced to do it in secret,in the ded of night.nd he lso hppened to be wizrd.①她有如下理解:
“哈利·波特是一個XXXX男孩在很多路。為了一樣東西,他XX那個XXXX更多XXXX時間XXXX。為了另外一樣,他XX要做他的家庭作業,但是XX做它在……XX,在夜晚的死裏……和他也XX是一個男巫。”
她在電子詞典查了wizrd,其餘XX都是不理解的地方,理解缺損、偏差相當多,但問題不大,她已經基本明白了開場白:不就是一個和她一樣要上學,要做作業的孩子嗎?隻不過他有點特別,是個“男巫”,所以他是會魔法的……
要知道,這段開場白之中,highly、secret是大學四級詞彙,wizrd是六級詞彙,force是雅思詞彙!理解不當不是大不了的事,更不是放棄的理由,大不了還可以換詞彙量和藍思值更低的英文原著。譚同學偏偏按照這種低下的理解水平,磨磨蹭蹭地讀完了這本317頁的原著。看完後,譚同學雖然有很多細節說不上,但她覺得那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唯有讀懂了大意情節,才能覺得有意思。況且,小丫頭越讀到後麵,XX越來越少,細節上理解得越來越好。
從事酒店行政管理的白領王小姐對透析法感興趣,但她大學畢業3年來早已把英語徹底荒廢,到testyourvocb.com測得詞彙量隻有2570個,不如老外3歲小孩(3249個)。為了重拾英語,她選擇了暢銷書Who Moved My Cheese?(《誰動了我的奶酪?》)開始讀。此書詞彙很簡單(首萬詞不重複詞數1396個),行文淺顯(藍思值880L),篇幅甚短(全書10886詞),基本上一兩個小時就能通讀。內容上,此書教人順應變化,將大道理寫成有趣的寓言故事。國內外很多公司企業為了讓打工仔們“服從組織安排”,甚至批發回來人手一本。
Who Moved My Cheese? 開篇第一段:
I m thrilled to be telling you“the story behind the story”of Who Moved My Cheese? becuse it mens the book hs now been written,nd is vilble for ll of us to red,enjoy nd shre with others.①王小姐迅速把第一個查詞名額給了thrilled,結果沒查到,方才想起這是過去分詞,刪掉ed才得出“激動”的意思(現在有的電子詞典已經可以進行智能分析,然後提示單詞原型)。她對開場白的理解是:
“我現在非常激動地告訴大家,故事背後的故事,誰動了我的奶酪,因為它意味著這本書現在開始寫了,對於我們來說有閱讀的價值,喜歡,和其他人分享。”
按說這樣的理解程度完全達標了,但Who Moved My Cheese?的結構是先講老朋友聚會,再引出老鼠、小人與奶酪的寓言,所以開始部分情節性不強,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自己的際遇,讓王小姐失去了頭緒。於是,她直接跳到了寓言正文開始讀,感覺容易了許多,然後才讀書本首尾的附屬內容,總共花了2個小時,共計用手機查詞17個:thrilled,constnt,mze,slipper,spiritul,mouse,involved,ger,dmit,fer,corridor,reflect,dpt,unexpected,initite,grin,resist①。除此以外,她還透露不查的很多生詞,其中一半是似曾相識但想不起意思的,另一半才是完全沒見過的。
在內容上,她對老鼠、小人和奶酪的故事情節掌握得比較到位,而在故事外的討論部分則隻知道內容是“要學會適應變化”,但具體的當事人的際遇就說不出太多細節。盡管如此,王小姐讀完感覺“改變了三觀”。原來她早已厭倦了自己的工作,但父母的意見是這份工作很穩定,不要再有別的想法。也許,她終有一天會鼓起勇氣動自己的“奶酪”。
每個詞都懂,組成一句就不懂?
這是菜鳥讀英文原著時遇到的經典問題,如果無法解決,他們便可能放棄。
首先,我相信對一句話、一個問題如果做好分析了,綜合是不會有太大偏差的。也就是說,如果每一個部分(如每個單詞)都理解正確了,整體(如整句)的意思不至於完全不明白。就像沒學過英語的人突然收到一封國外寄來的英文信,一個個詞查出來,就能弄懂大概意思,盡管可能會有理解偏差,但不至於完全不懂。當然,如果原著的文字包含很複雜的語法結構,還有很多潛台詞、弦外之音等,也會造成整體理解不好,但大多數時候,你並非“每個詞都懂”,而是某些單詞或詞組的意思理解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