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關:mericn ccent Trining(《標準美語發音的13秘訣》)(高級)我們在EP和平時的聽力模仿練習中會聽到很多連讀語氣誇張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有很多不太了解的地方,有人會問,有沒有人對英語的連讀和語調做一個係統的整理呢?有的,就是mericn ccent Trining(以下簡稱T)這本書。
新東方目前已經引進了這本書,中文名叫作《標準美語發音的13秘訣》,常年在亞馬遜網站英語語言學習類圖書中排名第一,作者是nn Cook(安·庫克)老師。下麵我們來介紹下T這本書,並細致說說學習這本書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書是好書,這些年名聲也慢慢打開了,好像nn Cook老師還在中國收了些學生,雖然真正堅持好好學到底的人少,不過還是先習慣性地警告一句:我們默認適合這本書的同學的基礎大約是,要麼完成了100期EP的練習,要麼可以較為流暢地聽懂常速的英文了。這本書語速很快,而且是全英文寫成,對大部分同學來說難度很大,絕對不適合基礎一般的同學學習,請確定自己基礎達到了再嚐試,否則事倍功半!
T內容結構前言叫Red This First(《請先讀這裏》),簡單地介紹了作者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這麼多年的心得體會。說實話,這種來自外語教學第一手實踐的經驗總結非常好用,也非常實用,僅僅從前言就看出來nn Cook老師和國內的一些熱愛吹牛說大話、搞勵誌的口語教學老師完全不同,她是一位認真負責並且對外英語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她對英文的語音規律總結得非常係統,而且淺顯易懂,翻書常常會讓我有一種驚喜感,而這種驚喜感是貫穿全書始終的。
隨後的第一章講的是語調,第二章講的是連讀,這兩章算是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下麵幾章就是重點挨個講解了美音裏麵比較難練習的幾個元音和輔音,總結規律,提供練習題,間或搭配一些複習。
從上麵來看,整本書的脈絡還是非常清楚的,總分結構嘛,整體的語調連讀+重難點的具體語音的連讀語調。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和市麵上隨處可見的語音書完全不同,也沒有那種複雜的舌位圖,隨書所配的錄音更不是簡單地朗讀一遍然後讓你模仿就草草了事的。相反,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講解性文字,所配的錄音也是把這種講解文字逐一朗讀的(記得我們說過的播講類材料嗎),並且提供了大量的習題。
T的特點。
T最大的特點是它革命性地提出了“自然發音”的概念:書中沒有單個音標的詮釋,所有的發音都是放在句子裏的,而且錄音全部是以正常語速朗讀的,沒有刻意放慢速度,讓連讀、爆破等自然的發音現象統統消失不見。也就是說,這本書討論的是在正常環境語速下的英文韻律,而不是無用的學院式的中國教科書上麵的那種發音,當然相對書的難度也高了不少。
這一點就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口音的認知和定義——我們認為發音標準就是標準了,但是書一開始就提出來,美國各部分地區對有些單詞的發音各不相同(波士頓和紐約地區讀cr真的不一樣)。可是,為什麼我們整體聽起來能判斷此人來自美國還是英國呢?這個就是語調和連讀的原因了。文中還有現場舉例,給出了一位越南學生練習前和練習後的音頻對比。練習後,她的發音還是不標準,可是整體的語流會讓你覺得她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
“自然發音”是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聞,這個概念在我國所有的英文教學中完全沒有人提到過,不論是學院派的,還是民間培訓派的,我都沒見過有人講。有那種所謂語音語調速成的書,連讀講解之類的書,這類書我也讀了不少,共性是:朗讀爛、音色爛,語音現象不明顯;總結的規律沒用或者有限;編寫的書籍內容爛、結構爛,甚至錯漏連連。
可“自然發音”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須學習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對中國人來說。
以前聽過BBC Lerning English(BBC英語教學頻道)的講課,說連讀不用去刻意練,等你們以後聽力好了,英文水平上去了,說話越來越快了,自然而然說話會有連讀。這條我相信是對以字母符號係統為母語的國家居民說的,對中國人來說,如果不刻意去讀,連讀和弱讀幾乎不可能會自然出現。
因為漢語的特點是字正腔圓,而且一直都沒有元音和輔音的概念。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認為最好聽的中文應該是把每個字都咬得很清楚,如果有人說話快又含糊,還會被人嫌棄。但是英文語音結構和中文差異就太大了,即使你聽奧巴馬的演講——那個是最清楚的英文了,你對著講稿看,很多音還是不會發出來。但凡接觸過大段語流的人都會有這種感受,似乎聽懂了偶爾的單詞一掠而過,但是整體來說就是抓瞎,好像播音員增加了好多音,又省略掉了好多音,根本聽不懂。
筆者曾在家鄉教過一段時間的少兒英語,那邊的小孩子是這麼讀書的:
Jck k is only four yers old d.He nd d Mike k is in the prk ks.
看清楚了?
換言之,中國人的語音特點基本上決定了,我們在學習外來語的時候會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以為是的每個音都發得很清楚。尤其是,中文是一種象形文字,我們基本上是以視覺,也就是書麵的學習形式為主的,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我們也會更傾向於把自己眼睛看到後經過自己加工的每個音節讀出來,而不是仔細認真地聽錄音,然後模仿。
即便使用老師們宣揚的大聲朗讀的辦法也沒用,本身看到文字後大聲朗讀的都是錯誤的,越熟練也隻是日後越難糾正而已。尤其是,很多人沒有好好養成仔細聽錄音的習慣,這點更是給英文增加了極大的障礙。
這個時候,T的出現就極好地填補了國內英文教育的空白,nn Cook老師親自上陣錄製了全書的內容,聲音溫婉動聽,講解知識點又循循善誘,真的是細微之至,把外語學習者的每點困難都考慮進去了。
如何使用T。
我個人的建議就是先掃一下目錄,把書的編排結構搞清楚,然後從頭到尾通讀幾遍。
接著一邊看書一邊聽CD,把書從頭到尾反複聽幾遍,在清楚脈絡結構的基礎上,這幾遍可以讓聽力有飛速的提高,然後一個個章節的重點突破,就是去做每個章節的練習題,也是跟著CD做。
一般來說,完成這兩步就夠了,學有餘力的可以反複跟讀nn Cook老師的閱讀講解,然後使用錄音筆來矯正。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模仿一段錄音後自己大聲朗讀該內容,接著聽原聲並與自己的錄音比對看看如何。不過我個人覺得沒這麼做的必要,因為前麵說過,這書最大的幫助在於聽力,它把美音中所有的聽力現象特征全部都細致講解了,之後聽自然語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要這麼說的話,中國人包括CCTV-9的播音員都有口音,要模仿得一模一樣,比較有難度,而且浪費時間,所以我個人建議把習題做完就可以了。
T的實踐戰果。
小站的三七同學在山東大學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微生物專業,研三同學,托福成績105分(這個成績是在學習T之前的)。
她的來信:
八月起認真過了一遍T,然後生病住院,中間耽誤了2個月。前幾天和外國友人打電話,她說我英語進步了很多,聽後心裏美滋滋的。聽有聲書的時候會注意到很多以前沒注意過的連讀規律,覺得很有意思,但是聽得出來還得說出來,模仿這一步必不可少。我模仿的量還遠遠不夠,舌頭打結也是常有的事。
T學了2遍,一遍自己練的,一遍陪我老公(沒錯,領證啦)練。我參加外教的學習小組,其間有環節是每人朗讀一句,拿過句子來就讀。學T之前,斷句、重音一塌糊塗,學了兩遍之後,非常見效,起碼自我感覺上升了一大截,讀句子不那麼痛苦了。
上上周有個新西蘭移民的中國人去小組,第一次見我,小組結束後誇我英文很好。
自己練習做得蠻認真的。
除了每單元後麵要求從最常用的那段話中finding the T/L/NG...sound(找到T/L/NG等聲音)覺得有點沒用,但找的話確實也做不到全對。
反思一下,做得不夠多的練習就是找到某段(句)話,分別分析intontion、word groups、liisons、vowed、the mericn T、the mericn R...(語調、意群、連讀、元音、美式發音中的T、美式發音中的R……)需要在書中指定的段落之外找。我覺得這個練習是沒有止境的,尤其是在聽書的時候適合使用,也是相當耗費時間的。
其餘的練習都挺認真地做了。安·庫克的聲音真是好聽。
講解每個音後麵的單詞啦,還有幾乎每單元都有的小段落啦,跟一遍效果沒那麼明顯。而且到後來,小段落讀得越來越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進步速度。
綜上,我認為,隻跟一遍T不夠,需要運用它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使用其他學習材料鞏固。
套用T經典段落的一句話,“Well,wht do you think?(嗯,你怎麼想?)”
另外一位同學是武漢大學的Frey,IT相關專業,英文非常流利,她裸考四級620分,以下是她的T書籍學習心得:
當時自己製訂了一個計劃,大約就是每天要練多少頁的樣子。因為一頁很快就能讀完,所以每天也花不了什麼時間。
剛開始的時候,倒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就覺得安·庫克老師的聲音真的好好聽啊!前麵的部分主要講的是intontion,就是語調之類的,跟著讀了幾遍之後,我就開始反思之前的語調……那都是些什麼玩意兒啊!難怪自己錄音後再聽自己發音覺著這麼奇怪。(也許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覺得以前的自己是個傻逼的過程吧……)多讀了幾遍後,後麵就出現練習了,所謂練習就是按照之前安?庫克老師的發音方法去讀那些名詞和動詞的組合。當時我記得我都震驚了,因為學了那麼多年的英語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外國人說英語都是有這些講究的(太具體的內容我就不說了,這是一篇心得不是內容介紹) 。
後來就學到了連讀。連讀真的是個很神奇的東西,讓我想起了看美劇的時候各種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發音方式。果然如奶爸所說的,連讀真的是隻有經過訓練才能非常流暢呢(當然是針對非ntive speker① )。T裏麵有各種總結,非常有規律,讓我覺得讀過之後收獲大大的,比如……(嘿嘿,就不告訴你,你們自己去學學看就知道啦!)
最後的章節就是一個review(複習)了,全篇都是exercise(練習),如果你紮紮實實地做下來了,每一題都跟著練了,你的口語絕對有一個很大的飛躍。當然,提高最大的還是聽力,因為你現在明白了發音的規律,所以說聽力的那些ptterns(模式)對你來說也不難咯。
這本書被我紮紮實實地搞了兩遍。
後來真的就看到進步了。我有次在家裏練習英語的時候,我爸進了書房,說:“剛才是你在讀英語嗎?”我說:“是呀!”他說:“怎麼跟放假前完全不一樣了?”我說:“嘿嘿!這就叫進步!”
如果大家覺得是我爸為了鼓勵我,那麼我再舉一個例子吧。大二開學的時候,班上一個同學跟我坐一塊兒。我們在讀課文,她就問我:“你放假去新東方學口語了吧?”我說:“沒有啊。”她說:“怎麼覺得跟上學期完全不一樣了?你怎麼做到的?!”我微微一笑:“嘿嘿。”
大家看到了吧,之後開學了,功課就比較緊張了(誰讓樓主是工科女),所以真心覺得放假聽奶爸的話好好抓緊時間學了,真的是最重要的決定啊。現在根本沒有大塊大塊的時間去這麼抓英語了。雖然放暑假大家都在玩,我犧牲了很多到處瘋的時間,但是我真的覺得這個時間花得值啊!這絕對受益終生啊!!
英文語法的學習。
到目前為止,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你已經可以做到聽力、口語都流暢的程度了,雖然聽說關卡沒有徹底打通,但基本上已經沒有大礙了,以後的學習也定會一日千裏。下麵一章主要是由伍君儀老師所作,使用的是獨創的透析讀寫法,通過閱讀跟自己專業和工作有關的原版書籍,達到最高效地學習和最實際的收獲。但是在正式進入下一章節前,我們這裏仍然有一個預熱,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希望大家在讀原版書的同時,每天能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好好看完。
我們這裏隻推薦一本語法書:台灣的旋元佑老師寫的《文法俱樂部》(簡體版名為《語法俱樂部》)。這本書因為出版社倒閉而絕版,淘寶可以買到影印的版本。
為什麼要學語法,為什麼這本書非學不可呢?
我相信如果考試不考語法題,大家想必肯定不會學習語法了,但學習語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它的意義深遠重大。個人看來,學習語法至少有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為了能夠看懂句式結構複雜的段落文章,理解其內涵,比如經濟學人的時評,或者《時代周刊》裏麵的essy;
第二,在寫作和交流的時候,不要犯語法錯誤,造成詞不達意的誤會;
第三,提高一點要求,能夠讓自己寫作的時候用詞和句式結構多變一些,做到簡潔明了,直接指導寫作。
援引偉大的旋元佑老師的話:“英文文法是以句子為主要的研究單位。學文法的目的,就是要學會看懂英文句子,包括複雜的、難懂的句子,更進一步就是要能寫出正確的、有變化的句子。”所謂的語法規則,無非是語言學家從一大堆語言現象中總結出來的罷了,始終而且是必須為了語言而服務的,僅此而已。現在多數語法書都是按照先詞法後句法的方式,把各種語法簡單羅列,講完了以後,並沒告訴你如何寫句子。語法的最終目的是為句子服務的,告訴你如何根據語法規則寫出符合規範的句子。可很少有語法書這麼做,不管是牛津朗文,還是劍橋柯林斯,都沒有提到或者強調這點,真是奇怪至極。
《文法俱樂部》這本書也正是針對這三個目的來編排的。
我相信你肯定很反感那些讓你背誦N條規則的語法書,那麼你就翻開這本書的前言吧,保證你眼前一亮:“好的語法書,不應該有任何要背的東西,每一章都去思考理解,不必記憶,看懂了看下一章,看完了書,文法自然就好了。”
旋老師在這本書裏也善意地批評了各種一堆一堆地羅列語法規則的傳統語法書(基本上任何一本語法書都可以歸在此列),說寫書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寫的這些東西規則、意義和目的何在,提到語法解釋不了現象和例句的就列出一堆一堆的例外。每次學一本語法書,都要死記硬背800條規則,然後再生生記住400條例外……
舉個例子,書中提到,專有名詞前不可以加任何冠詞,隻能用單獨的名詞表示,而像The Titnic(泰坦尼克),The Pcific(太平洋),The tlntic(大西洋)等詞語,並不是用the來指代這件東西隻有一樣,而是說這些詞是縮寫,全稱是the Titnic Ship,the Pcific Ocen,the tlntic Ocen,ship跟ocen這種東西又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哪是什麼專有名詞?所以你必須用the來做特殊指代,表示“那個叫太平的洋”和“那艘叫泰坦尼克的船”,the就是指代,暗含“那個”的意思,哪有什麼例外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