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臨危受命接管第2軍,僅用11天時間他就把戰鬥精神輸入了部隊。使這支新敗之旅重振旗鼓,每戰必勝,迅速奪回了失地,為全麵解放北非奠定了基礎。但令巴頓遺憾的是,他剛接手第2軍不久,他平生視為最大敵手的德國隆美爾元帥卻離開了北非戰場,返回歐洲治病去了。
聽到隆美爾離去的消息,許多人都感到鬆了一口氣。而巴頓卻有些心灰意冷,認為這是他個人的一個“重大挫折”。
巴頓一直把隆美爾視為自己在北非的最大對手。認為隻有戰勝他,才能奠定自己在軍事史上的地位,從而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他曾對一位朋友說:“我花了多年時間磨煉自己,準備對付這個家夥,對他的書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個戰役,自認為對他了如指掌。我的平生願望就是能夠與他捉對廝殺。”然而隆美爾的病退使他的這一夢想破滅了,也使他對這場戰役的興趣大大減弱。
二戰進入1943年,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蘇德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軍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開始戰略反攻。
在北非,盟軍徹底肅清了北非的殘敵,俘獲德意官兵25萬人。與此同時,盟軍已經把下一步戰略進攻的目標轉向了意大利。
1943年7月,巴頓調任美國第7集團軍司令官,配合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在意大利的西西裏登陸。巴頓把大範圍機動戰術與兩棲作戰相結合,命令他的裝甲部隊向敵人的防線長途快速迂回,在4天內推進200英裏,閃電般攻占巴勒莫。美軍傷亡僅300人,俘虜敵軍5.3萬人,擊落敵機190架,繳獲大炮67門。攻占巴勒莫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一勝利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極大地鼓舞了同盟國的士氣,並迫使墨索裏尼於7月25日被迫辭職。
8月17日淩晨,軸心國軍隊全部被趕出了西西裏島。10時30分左右,巴頓隨美軍先遣隊進入墨西拿。他胸前佩戴著艾森豪威爾將軍前一天授予他的第二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身著漂亮的華達呢軍服,乘著標有三顆銀星的中將指揮車,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墨西拿的大街上慢慢行駛。西西裏戰役結束了。
巴頓現在已經舉世聞名了,他又打了一場大勝仗。在這次戰役中,他的指揮藝術得到了充分發揮,使美軍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它的巨大戰鬥潛力,美軍再也不會被人看作二流軍隊了。他本人也已經成為全軍公認最優秀、最有經驗的將軍。但他並不滿足,他知道,距離軍事藝術的最高殿堂還有一段路程,一個偉大的軍人不僅“要打贏戰役,而且還要贏得和平”。他還要做進一步的努力。
然而正當他連創佳績、躊躇滿誌之時,一次“打耳光”事件幾乎葬送了他的錦繡前程。
在公眾麵前的巴頓,是豪邁直爽、舉止粗魯的一員猛將,一副鐵石心腸。但凡是長期與他相處的人都不難發現:私下裏的巴頓性格內向、很重情義、愛兵如子。巴頓討厭醫院,自己很少去醫院就診。但在戰爭期間,他隻要有時間,總要下醫院去看一看。在醫院裏,他總是耐心地從一個病床走到另一個病床,用親切溫柔的語氣與傷病員攀談,慰問他們,並親手給他們別上紫心勳章。每當看到那些犧牲將士們的屍體,他總是要竭力控製住自己的感情,以免哭出聲來。他感到自己沒有負一點傷是一種犯罪。
相反,對於那些臨陣脫逃、無病呻吟的膽小鬼,巴頓不僅沒有絲毫憐憫,反而感到強烈的痛恨,甚至疾惡如仇。他認為,這是對那些光榮負傷和犧牲的將士的一種褻瀆,對這種人絕不能原諒和姑息。巴頓的這種情緒往往會發展到極端,以致失去控製。“打耳光”事件便是這一情緒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是西西裏戰役中極為普通的一天下午,巴頓驅車前往前線。在行車途中發現了通往第93後送醫院的路標,馬上命令司機把車開過去。
在醫院裏,他發現一名未受傷的士兵住在醫院裏,頓時變得冷酷無情。此人叫保爾·貝內特,患有“炮彈休克症”。他縮成一團,哆哆嗦嗦地回答巴頓的問話:“我的神經有病,我能聽到炮彈飛過,但聽不到它爆炸。”說罷便哭泣起來。
巴頓勃然大怒,大聲叫罵:“他媽的,你的神經有毛病?你完全是個膽小鬼,狗娘養的。”接著,巴頓打了他耳光,吼道:“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你要馬上回去參加戰鬥,但這太便宜你了。你應該被槍斃。事實上,我現在就要槍斃你!”說完,巴頓抽出手槍,在他眼前晃動。當巴頓走出病房時還在向醫生叫喊,要他們把狗雜種送出醫院去。
“打耳光”事件發生後,巴頓內心也感受到自責,但由於戰事緊張,他很快就把這件事忘掉了。但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巴頓打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第7集團軍。不僅如此,一位記者斷章取義地利用間接得來的材料,並加以誇張,捅到了美國國內,很快便在美國社會和政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各界人士紛紛給國會寫信,要求國會對這一事件進行徹底調查,把巴頓趕出軍隊。但是,美國陸軍最高領導層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對巴頓所犯的錯誤表示遺憾和憤怒。同時,他們認為保留巴頓的高級指揮職務是“符合戰爭的最高利益的”。
由於各方麵的努力,巴頓仍然留在艾森豪威爾的麾下。但是,就艾森豪威爾來說,巴頓已經達到了他的頂峰。“在任何情況下,我不會把巴頓提升到集團軍司令以上的職務。”艾森豪威爾認為,“巴頓具有某些令人遺憾的性格,他魯莽、暴躁,有時容易衝動……讓他擔任一個集團軍司令,我敢擔保,他率領部隊肯定會所向披靡。”
在隨後的日子裏,巴頓似乎被打入冷宮。他被圍在巴勒莫王宮這座金碧輝煌的牢籠之中,無所事事。其實,盟軍司令部把巴頓留在西西裏是出於一種特殊的“軍事需要”。由於巴頓在北非和西西裏兩大戰役中表現出色,已經引起德軍對他的恐懼和關注。德軍統帥部認為他是“美軍中的隆美爾”。無論巴頓在哪裏出現,都會引起德軍的密切注意。因為他們認為,巴頓出現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盟軍的主攻方向。根據這一點,盟軍司令部決定讓巴頓虛張聲勢地周遊地中海,以轉移敵人對盟軍正在製訂中的“霸王”行動計劃的注意力。
1944年6月,“霸王”行動開始實施,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巴頓被任命為第3集團軍司令。該部隊的任務是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即用於擴大戰果,向法國腹地推進。在隨之而來的一係列重大戰役中,巴頓充分發揮了裝甲部隊快速機動和火力強大等特長,采取長途奔襲和快速運動戰術,以超常規的速度在歐洲平原上大踏步前進,不顧一切地窮追猛打,長驅直入,穿過法國和德國,最後到達捷克斯洛伐克。
在近乎瘋狂的推進中,巴頓幾乎天天都會出現在戰火紛飛的前沿,親自視察陣地,指導戰鬥,對將士進行讚揚、鼓勵或責罵。在二戰中,沒有任何一個高級將領能像他那樣給士兵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個人印象。巴頓認為,如果士兵們知道,將軍也同他們一樣有被子彈擊中的危險,那麼他們就會從心眼裏敬重他,願意聽從他的命令。因此,巴頓總是要讓士兵們從前線的槍林彈雨中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