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出生的第二天,父母就在莊嚴肅穆的加爾默羅會的聖·安德烈教堂為他進行了洗禮。在他們看來,戴高樂也應繼承先輩們的信仰及宗教。
父親亨利·戴高樂在教會所辦的學校裏教書,在其子長到上學年齡時,也讓他進入了教會所辦的學校學習。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的。
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艱苦的誕生時期,天主教會堅決保衛舊製度,教士則變成了共和國的敵人。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世俗小學變成了共和國的幼兒園和反教會的學校,而小學教師很自然地成為共和主義信仰的傳授者。
教師們以共和國的神聖曆史來取代神甫們所教的聖徒曆史:攻克巴士底獄、8月4日之夜、特權的末日、人民登上曆史舞台,以及反對專製君主聯盟的民眾起義:瓦爾米戰役、共和二年的士兵……
對於所有的這一切,作為一個忠誠的教徒及保皇黨人的戴高樂家族來說,是很難適應和接受的。
10歲以前,戴高樂在聖托馬斯——達廣學校讀書。從六年級起,他進了由他父親任學監的沃吉拉爾教會學校。戴高樂家族的“史學”和“文學”淵源,熏陶和培養了戴高樂的興趣和才能。
戴高樂喜歡文學和曆史,他在少年時就對法蘭西的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餘時,他還時常閱讀古希臘的抒情詩,朗誦歌德和海涅的作品。法國詩人兼劇作家埃德蒙·羅斯唐的作品,對童年的戴高樂影響極大。除此之外,少年時的戴高樂還喜歡佩居伊、雨果、高乃依、拉辛、夏多勃裏昂的作品,而且也欣賞莎士比亞的劇作。
戴高樂從小就引人注目。在同齡人裏,他的個子高出一截,鼻子大得出奇。他性格剛毅、好強爭勝、不願屈於人下,顯得孤高自傲、冷若冰霜。他的哥哥格紮維埃說:“掉進了冰山的夏爾……”總是那麼堅硬冰涼。戴高樂的性格,使他很自然地成了“孩子王”。由於生性好動,童年的戴高樂並不看重學校的學業,除了他喜愛的文學和曆史之外,學習成績總是平平。直到他14歲,明確表示要報考聖西爾軍校時,才接受父親的警告——不努力學習,就別想考上聖西爾——認真對待學業。因為事情是明擺著的,光憑文學和曆史,是考不上聖西爾軍校的。
童年時的戴高樂對打仗遊戲、驚險故事以及他所喜愛的詩人和作家的迷戀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他自己寫詩比學詩花的功夫更多。對於戴高樂的所作所為,他的母親心想:或許讓他學學鋼琴能夠培養他的勤奮精神。可是沒過多久,戴高樂的母親就徹底失望了。雖然看到他喜歡聽音樂,但對練琴卻不感興趣。
學習成績平平的戴高樂,在童年時代卻有意煉出了一項真功夫:他練習把單詞倒過來念,鍛煉出驚人的記憶力。幾十年後,戴高樂的記憶力成了眾多政治家和要人們議論的話題,在談到這點時,往往可看到人們臉上那欽慕、嫉妒或迷惑不解的神情。
凡是見過少年時的戴高樂的人,都能記得,他是個眼睛裏顯露出勇敢精神的瘦弱兒童。在同學中間,他總是垂下眼睛,然而他對自己十分自信。十幾歲時,他像同齡的孩子們一樣,喜歡從樓梯扶手上滑下來。在這種遊戲中,他曾摔倒過一次。大家把他扶起來,問他:“你心裏不怕嗎?”可他卻回答:“怕?難道我喪失了膽量?”他的不畏艱難、永不服輸的性格自小就顯得十分突出。
戴高樂在少年時不僅喜愛文學,而且還時常自己進行創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抒發情懷。他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寫過詩,寫過小說,也編過短劇。在他幼稚的筆下,一個博大的胸懷已躍然紙上。
1905年,15歲的戴高樂在他父親主持的沃吉拉爾教會學校時,寫了一篇很說明問題和極具幻想的小說,題目叫《德國的戰役》。小說虛構了一場30年代的法德戰爭。
“1930年德國軍隊向法國宣戰!”
“三支德軍跨過沃日。第一支德軍,20萬之眾,攜大炮500門沿瑞士邊界而下,經過貝爾福特進擾巴黎。”
“第二支德軍直接越過群山峻嶺,踏向南錫;這支德軍有175000人,大炮480門。俾斯麥將軍已經命令第3支軍隊10萬人為第二支軍隊的後援……”
“1931年1月18日,法國陸軍部長從正在維也納聚會的各國首腦們那裏得到了保守中立的諾言。”
“在法國,組織工作很快就緒。戴高樂將軍統率20萬軍隊、518門大炮……”
“2月10日,各軍進入戰鬥狀態。”
“戴高樂很快製定了方案,必須拯救南錫,然後聲援布瓦德弗爾,並趕在德國人實現對我們說來肯定是噩耗的會師之前粉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