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動蕩曆史中的小“教徒”(1 / 3)

戴高樂誕生的時候,正是路易·拿破侖親王進行波拿巴主義實驗的時候。這個身材矮小、盛氣淩人的拿破侖三世,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政權,固然有他長於權術、善於自吹的原因,但同樣重要的也是由於他的名字所具有的魅力以及人們對昔日拿破侖帝國光榮曆史的懷舊之情。

除此之外,還由於法國多數國民還是鄉下人,拿破侖三世一直被看成是鄉下人“反對資產階級封建製”的保護人,所以農民們“感謝皇帝”。在其統治的最初8年中,他使法國人有了一個健全的、有權威的政府,在經濟上獲得了發展,甚至還在國外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與英國結盟,打敗了俄國。他像拿破侖一世那樣扼殺了人民的政治自由,但也像拿破侖一世那樣,曾由於帝國聲威大震而頗得人心。

第二帝國初期的穩定,無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路易·菲力普國王(1830~1848年)曾在法國建立了鐵路網,而拿破侖三世則把它擴大了兩倍多。到1870年,法國已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工業強國。

路易·波拿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為了維護金融貴族和大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實行反動的軍事獨裁。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對外竭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多次參與歐洲的爭霸戰爭。它吞並了意大利的薩伏依和尼斯,遠征墨西哥,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它還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並開始準備侵略越南和柬埔寨。

1866年,普奧戰爭和北德意誌各邦統一後,法國和普魯士統治集團各懷鬼胎,加緊進行戰爭準備。路易·波拿巴力圖通過戰爭阻止德意誌的統一,並掠奪萊茵河左岸的德意誌領土,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擺脫帝國內部危機,扼殺國內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王朝的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由普魯士容克地主領導的統一的德意誌帝國,並想占領法國礦產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

1870年7月19日,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

由於路易·波拿巴的反動統治早已腐朽透頂,不僅國內一部分資產階級共和派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起來反對政府,要求恢複共和國;農民群眾受到拿破侖三世的戰爭和稅收政策的壓榨,也拋棄了對他的幻想。各種革命力量在普法戰爭爆發時已彙合成一股衝擊第二帝國的洪流。

普法戰爭爆發後第四天,馬克思就科學地預言:

“不管路易·波拿巴同普魯士的戰爭的結局如何,第二帝國的喪鍾已經在巴黎敲響了。”

普法戰爭的第一階段很快以拿破侖三世9月2日在色當的投降而結束。

9月4日,巴黎革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勢湧上街頭,推翻了第二帝國,直接宣布成立共和國。但是一批資產階級政客立即篡奪人民革命的果實,他們自封為“國防政府”,實際是賣國政府。同時,普魯士軍閥並不以俘獲拿破侖三世為滿足,繼續大舉侵犯法國,包圍巴黎。

在曆史的緊要關頭,巴黎的工人階級起來了。他們拒不承認梯也爾與普魯士訂立的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的屈辱和約,成立巴黎公社,同梯也爾為首的賣國政府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然而,巴黎公社在強大的反革命軍隊的圍攻下很快地失敗了。曆史以資產階級政權在巴黎的複辟而暫時告一段落。

就這樣,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又有一個拿破侖為法蘭西帶來了“光榮”,也使它蒙受了恥辱。法國問題專家、戴高樂傳記作者布賴恩·克羅澤說,第二次的災難給法國造成的後果比1815年更加悲慘,教訓該是夠大的了。普法戰爭給法蘭西帶來的屈辱,以及巴黎公社的失敗使得法蘭西民族處於一種長時間的陣痛中。

然而,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失敗,卻沒有阻擋住另一次波拿巴主義的冒險——布朗熱將軍的冒險。布朗熱將軍,1886年當上了第三共和國的陸軍部長,曾經大出風頭,發表過一些嘩眾取寵的講演,並在非洲、意大利和越南等地勇敢作戰。他還有一個表麵上消極的資本:普法戰爭失利,巴黎戰鬥剛剛開始,他就負了傷。這使他免於卷入對革命的巴黎公社社員的鎮壓。因此,他不僅能被軍人階層所接受,而且受到下層民眾的歡迎。

但是,在反普愛國情緒達到最高潮時,布朗熱身上就出現了波拿巴主義了。他促使民眾的複仇主義情緒具體化了。他曾一再表示:“共和化了的”軍隊可以成為法國對德國人複仇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