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啟學的是法律。這是他爸爸幫著他選的專業。石楠啟的爸爸是領導幹部。在老百姓眼睛裏是做官,但是他們自己認為是人民公仆。爸爸甘願當公仆,不但自己一生在公仆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而且希望子承父業,希望石楠啟將來也能當公仆。可惜中國沒有專門培養公仆的學校,如果把各級黨校勉強算作專門培養公仆的學校的話,那麼也不是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高考就上的。於是,爸爸前思後想,並且按照當時中國改革的方向往前找,終於發現國外政壇上學法律出身者比例相對較高,再結合當時各級政府正在開展全民普法活動,國家搞法製建設,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正確,於是,高瞻遠矚地安排石楠啟上了法律專業。
1991年,石楠啟大學專科畢業後,分配在爸爸當公仆的那個城市的司法部門,成了小公仆。本來可以在公仆的道路上一帆風順的,可是後來石楠啟在電話裏麵跟同學聊天,聊哪個同學在哪裏,混得怎麼樣。聊著聊著,他就發現了問題,發現同學們最羨慕的其實不是他,而是唐向羽。唐向羽是他們班一個非常普通的同學,貌不驚人,同學們叫他“小廣東”,可就因為畢業的時候被分配到了深圳,現在竟成了同學中最令人羨慕的人。石楠啟不服,覺得在哪裏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混得好。但是他一個人不服不行,大家都說深圳好,都羨慕唐向羽,而不羨慕他石楠啟。於是,石楠啟不幹了,天天跟父親吵,吵著要調到深圳去。父親不同意,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隻要在本市就好,將來進步快。石楠啟聽父親這樣一說,更不幹了,擔心將來自己成氣候了,別人還說是沾了他父親的光,倒顯得他自己沒有本事了。不行,一定要去深圳。這時候,父親正好隨省裏麵組織的一個考察團來深圳,隨意觀察了一下,就發現深圳滿街跑的小轎車居然比他們那裏最大的公仆坐騎都好,終於改變了看法,轉而支持兒子調往深圳。
父親的支持很重要。說實話,要不是父親支持,憑石楠啟自己這個大學專科學曆可能根本就不能作為幹部正式調動來深圳。而有父親支持就不一樣了。父親畢竟是人民公仆,深圳畢竟也是人民的天下,人民是不是能調動來深圳,最後還是由公仆說了算。根據人以群分的道理,公仆找公仆當然要好說話得多,並且石楠啟的父親還真的通過拐彎的關係找到了深圳這邊的公仆,於是,石楠啟在1992年作為幹部調動進入深圳。
石楠啟雖然調進深圳了,但是工作不是十分理想,按照內地幹部調進深圳降一級的慣例,在內地當處長的,調到深圳來隻能當科長使用,仿佛相對於內地的城市來說,深圳才是“城裏”,而內地的城市又變成“鄉下”了。沒辦法,石楠啟父親是內地城市的公仆,在深圳看來相當於“鄉鎮幹部”,他的兒子石楠啟不會得到特殊的照顧。這樣說也不是有意調侃,而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地說,當初中央領導的子女來深圳的舉不勝舉,相對於這些人的父親來說,石楠啟的父親隻能算是“鄉鎮幹部”,不可能給他什麼特殊照顧,隻好降職使用,可惜石楠啟當時在內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職”,從哪裏往下降?這難不住幹部調配處。幹部調配處處理這一類的問題非常有經驗,這個經驗就是“參照執行”,既然石楠啟在內地的時候是市司法局的,那麼好,參照降職使用慣例,被安排在區普法辦公室做普法工作。